李曉龍
(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河南洛陽471023)
【國際經貿】
“貨裝上船”后出口方的風險及防范問題探析
李曉龍
(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河南洛陽471023)
從理論上來說,使用FOB、CFR等貿易術語,貨物裝船后風險即從賣方轉移到買方,但在現實國際貿易環境中,出口商如果過分依賴此項原則將面臨巨大風險?;趪H貿易真實案例,分析“貨裝上船”風險轉移的局限性以及采用信用證方式規避“貨裝上船”后風險的局限性,提出投保賣方利益險等風險規避措施。
貨裝上船;風險轉移;賣方利益險
在國際貿易實務中,使用FOB、CFR貿易術語買賣雙方責任和風險轉移的界限為裝運港“貨裝上船”,出口方通常只需將符合合同要求的貨物裝上船即完成了任務。如果貨物在之后的運輸途中發生損失,由此產生的風險一概由買方承擔。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以國內某大型內燃機出口企業為例,該公司按照托收方式在FOB條件下出口了一批貨物至美洲某國的老客戶,結果在海上因為運輸原因導致貨物滅失。理論上,貨物裝船后風險已轉移到買方,理應由買方與保險公司、船公司聯系賠償事宜,并要求客戶支付貨款。然而事實上對方客戶以未收到貨物為由拒絕支付貨款。該外貿企業考慮到與該客戶是長期合作關系,擔心失去合作機會,加之考慮到如果打起官司,曠日持久,結果也無法預測,遂自認倒霉了事。但是自從該事件發生后,該公司要求,所有出口的貨物都要投保賣方利益險?;诖税咐?,本文對“貨裝上船”后出口方的風險及防范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根據國際貿易實務理論,FOB條件下,賣方的風險在貨裝上船時即轉移至買方。然而從上文案例可以看出,這種轉移是理論上的。在一個法制化的國際商務環境下,品德高尚的商人們之間無疑是適用的。但現實的國際貿易環境是復雜和差異化的,在東歐、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法制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甚至在一些地區司法腐敗嚴重,無良奸商可以通過賄賂改變判決結果,在此情形下,一旦進口商無恥抵賴,出口商往往很難通過法律途徑和國際慣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有時即便有良好的法律環境,但是在殘酷的買方市場競爭格局下,出口方即使打贏了官司,但是失去了戰略合作伙伴,長期的利益得失也是值得斟酌的。
因此,作為涉外商務工作者,僅僅了解貨裝上船風險轉移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理論化訓練出來的學生也無法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這就需要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注重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突出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實戰靈活性,教學應更加貼合國際貿易實務,多與從事對外貿易一線工作的業務單位加強合作交流,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入理解相關知識在外貿實踐中的應用情況。
有這樣的風險存在,就要有相應的避險措施。有人會建議使用信用證支付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常見的三種國際結算方式中,信用證與匯付、托收的本質區別在于信用證支付方式是一種銀行信用,而托收、匯付則是商業信用。以本文案例來說,如果貨款支付使用的不是托收方式而是信用證方式,那么出現上述情況,按照信用證“只認單據不看貨”的特點,只要出口方按照信用證要求提供相符的各項單據,就可以要求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的開證行或其指定付款銀行給付出口款項。之后如果進口商如上例所示無理拒絕付款贖單,則開證行可以通過仲裁、司法等途徑向進口商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按照信用證使用的習慣,如果進口商與開證行之間關系密切,上述情況較少發生;如果雙方合作時間不長,那么開證行往往要求進口商在申請開立信用證時除了繳納開證手續費之外,往往還要求企業以資產、有價票據等作為抵押、質押,對于無法提供相應擔保的企業,開證行甚至可以拒絕提供開證服務。
但是現實情況是出口商傾向于采用信用證方式往往是一廂情愿的。信用證方式作為一種經典的付款方式,在便利出口商的同時,往往使進口商處于相對于托收、匯付的不利境地。除去可能要承擔出口商轉嫁過來的開證費用,還要面對強大的進口地開證行。一旦貨物發生爭議時,往往不得不先行向開證行支付貨款后,才能向出口商主張權利。而此時貨款已付,又面臨著出口地陌生的法律、政治環境,使自身處于被動局面。
因此,在當前整體國際貿易環境處于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強勢的進口商是不愿選擇信用證支付方式的。出口商為了達成交易,大多采用匯付、托收或者二者相結合的國際結算方式,就如上文案例所示。
除了采用信用證支付方式之外,投保賣方利益險也是一種有效的風險規避方式。賣方利益險是一種供出口企業在采用托收方式并按FOB或CFR術語出口時為保障賣方利益而投保的獨立險別。在這種險別下,如被保險貨物在運輸途中由于承保范圍內風險造成損失,國外買方既不付款贖單,又拒絕支付貨物受損部分的損失時,保險公司對買方拒絕賠付受損或滅失部分的損失負賠償責任。在我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將賣方利益險列入其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中,在辦理此項業務時,按一切險和戰爭險承保,被保險人賣方在貨運發票上注明投?!百u方利益險”,送保險公司加蓋公章并填具日期,賣方繳納保險費的費率按正常保險費率的25%計收。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賣方利益險承保的主要范圍是在海上貨物運輸過程中發生的損失,貨到目的地后由于進口方拒付產生的損失不在此險種的承保范圍。
在本文案例中,該企業之前所有的出口業務都沒有采用“貨裝上船”后的風險防范措施,但是出事之后又統統加投賣方利益險。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值得商榷。即便對少數企業來說能夠承擔保險費,也不值得推廣。我國外貿企業大部分還是技術含量較低、利潤微薄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當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環境下,對所有出口貨物投保無疑會加重企業的成本壓力,不利于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因此外貿企業應針對不同的客戶區別對待。在美、日、西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商人信譽普遍較高,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當地發達的社會信用體系,不誠信的商人一旦被記錄在案,很難再做生意了。因此與這些區域的企業開展貿易,可以考慮不投保賣方利益險。如果一旦不幸遭遇無良商人,企業應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讓對方付出沉重信用代價。就如前些年我國企業屢屢遭受國外企業反傾銷、反補貼起訴,我們越不應訴,越服軟,別人就越欺負我們。后來不少中國企業勇敢應訴,成功勝訴,不僅增強了行業信心,也使自身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客戶,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當地法制環境很不健全,又是初次打交道,那么最好在支付方式上獲取主動,如爭取使用信用證支付方式,或者采用匯付和托收相結合的方式時,爭取對方先預付較高比例的預付款,以減少損失。在無法爭取到有利的國際支付方式時,盡可能地投保賣方利益險來規避風險。
與此同時,在反對國際貿易欺詐、不誠信方面,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負起必要的責任,成立專門的機構,充分發揮人才、信息、財力等方面優勢,定期對全球各區域的貿易信用環境進行評估,并及時將相關信息公布、反饋給外貿企業,幫助企業有效規避風險,盡量減少貿易損失。對于存在不誠信行為的外國企業,可將其列入黑名單并予以公示,供我國進出口企業參考。
[1]國際商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10[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2]吳百福.國際貨運風險與保險[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141-142.
[3]黎孝先.國際貿易實務[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34-35.
[4]盧清華,黎旭寧.FOB合同下貨物的風險[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5(6):90-94.
In theory,if an exporter uses trade terms as FOB and CFR,the risk of the goods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importer when the goods is shipped on board.But in the real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if the exporter place undue reliance on this rule excessively,which is apt to result the great economic loss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 case,then focus on the limitation of the risk after the goods is shipped on board,discusses the ways about insuring the seller’s contingent risk to avoid the related risk.
shipped on board;risk transfer;seller’s contingent risk
F740
A
2095-3283(2014)11-0022-02
(責任編輯:馬 琳)
李曉龍(1976-),男,漢族,河南洛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實務。
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KL-2014-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