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頌堯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投資與合作】
新趨勢下我國國際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王頌堯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際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呈現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環境問題與國際投資關系日趨緊密,跨國公司采取多中心化經營策略等新趨勢。我國國際投資額正穩步增長,積累了一定的投資經驗,產生向國際產業鏈上游投資的需求。但也存在投資總量低,區域分布和投資結構不合理,政治風險不斷加大等問題。提出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式,充分運用國際規則,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推動我國國際投資良性發展的對策建議。
中國;國際投資;新趨勢
(一)國際投資保護主義抬頭
2008年以前,全球國際投資總額保持不斷上升趨勢,但是隨著國際經濟危機的爆發,國際投資保護主義再次抬頭,主要以環境保護、市場準入條件以及投資企業社會責任等形式進行限制,抬高了投資門檻,目的是為了保護本國企業免遭外來企業的沖擊,但這種選擇并不明智,短期也許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
(二)環境問題與國際投資關系日趨緊密
環境氣候問題一直是國際投資關注的熱點,各國就此提出降低碳排放量、實施碳關稅等措施。碳關稅交易市場,就是在環境保護前提下產生的一個新興交易平臺。現在的投資環境不單純指道路、基礎設施等經濟概念的環境,自然環境與投資的關系日益密切。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中,將會帶來新的投資機遇,如空氣凈化裝置、農業等方面的應用。
(三)跨國公司采取多中心化經營策略
當前,很多跨國公司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多中心經營戰略,以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整合全球資源、提高跨國管理效率。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一直處于弱勢狀態,從而導致跨國并購風險很高。全球多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降低弱勢企業的并購風險,在未來,全球多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將成為中國跨國公司制度與組織設計的主要選擇。
(一)國際投資規模穩步增長
隨著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對外投資步伐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大。2002—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始終保持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達37%。2013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5090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2013年中國首次躋身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
(二)積累了一定的投資經驗
目前,我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國際直接投資經驗。一是央企完成了一些國家級的跨國并購,如中海油并購尼克森公司、中石油并購PK公司等。二是民營企業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并購中,如吉利并購沃爾沃、萬達集團并購AMC等。三是像海爾等企業直接在國外建廠生產。
(三)產生向國際產業鏈上游投資的需求
我國已經積極的參與到了跨國生產網絡中,很多出口企業以及制造業都依靠貼牌生產、依靠香港等地貿易中間商的訂單發展起來,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下游,很少具備自己獨有的銷售渠道與營銷服務網絡。這種發展模式,不僅阻礙企業本身的發展,降低了投資收益,也增加了投資的風險。就目前中國不具有優勢的上游生產活動大部分在國外的現狀,為了尋求供應方的穩定,避免外部沖擊對供應鏈和整個生產活動的影響,也為了獲得更多收益,中國企業具有向外國零部件、能源、資源甚至研發等上游價值增值活動進行投資的戰略需求。
(一)投資總量偏低,區域分布不合理
中國對外投資的快速發展雖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僅約為全球總存量的2%,總流量約占全球的4%,與傳統的歐美資本輸出大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中國對外投資遍布170多個國家,70%投向亞洲,其中香港占了在亞洲投資存量的90%。而排在亞洲之后的是拉丁美洲,在拉丁美洲的投資存量的90%又集中在其自由經濟區,避稅天堂之稱的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其余的投資存量分布在100多個國家。投向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和盧森堡等離岸中心的流量超過總量的70%,其中有相當部分通過返回投資國內的方式回流境內,對沖了境外投資流量。總的來說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區域分布過于集中,這種過分集中的投資地理分布,不利于投資風險的分散。
(二)對外投資結構不合理
首先,中國對外投資結構沒有形成合理產業結構布局。由于國內經濟結構和企業的國際地位等原因,我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于初級產品,如煤、鐵、有色金屬、石油等礦物資源領域和擁有較成熟經驗的勞動密集型或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而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由于國內沒有很成熟的技術或相關經驗、國外相關行業投資門檻較高、部分國家對中國在此類行業投資有限制等種種問題的制約下被忽略。這樣不利于我國引進發展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也無法帶動國內相關行業產業的發展。
(三)政治風險不斷增大
有學者將政治風險定義為:“在跨國經營的活動中,由于東道國政府政策的不穩定性以及干預經濟的行為,導致該國外國投資者投資價值遭受損失的不確定性”,或者指“因東道國政局動蕩、民族或宗教派別沖突、戰爭及各項經濟政策的變化等因素,給投資者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隨著我國對外投資呈加快發展趨勢,規模持續擴大,也面臨著更多的政治風險。一是經常會遇到引資等政策臨時變更的情況,使得本來即將達成的協議中止,讓企業蒙受巨大損失。二是我國的對外投資以到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為主,這些國家和地區政治風險較發達國家更高。如2014年,被中國企業稱之為“新世界工廠”的越南發生了針對中國投資者和企業的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再加上越南政府控制不力,給中方和其他外資帶來的影響積重難返,嚴重制約了我國對外投資的良性發展。
(一)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式
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式是一個國家的跨國投資活動積極穩妥地向前發展的重要條件。如對于我國輕紡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這是因為這些產業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成熟階段,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這是因為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因為其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對于本國優質資產十分重視的國家,應采取參股經營的方式,不宜直接采取收購方式,同時還應注意參股比例。
(二)充分運用國際規則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首先,對外投資企業應充分了解和掌握各引資國的相關政策細節。其次,我國政府部門應積極的地通過WTO、自由貿易區平臺等國際規則來維護自身的權益。第三,積極參與國際投資規則的制定進程,利用經合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貿易組織等平臺闡明我國的立場,增加我國的話語權。
(三)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提高企業競爭力
政府部門應在健全對外投資合作管理制度、健全“走出去”信息咨詢系統,以及完善“走出去”的風險保障機制等方面做好服務。比如可通過借助研究機構等金融服務企業力量,加強對重點國家、地區政治經濟形勢等信息的收集、評估和發布等,以此建立起企業海外投資風險預警、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建立海外投資保險機制,為本國投資者在海外投資分擔風險。
[1]李軒.國際投資保護主義的興起與中國的對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3(6):96-99.
[2]馬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風險及對策[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4(1):90-94.
[3]劉暢.全球化浪潮中的跨國公司多中心化:戰略調整與中國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1):97-102.
[4]李玉梅,桑百川.國際投資規則比較、趨勢與中國對策[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1):176-188.
[5]杜麗虹,吳先明.跨國公司逆向知識轉移母公司影響因素的前沿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5):60-67.
[6]張皓丹.論我國在國際投資爭端中的地位及解決措施[J].中國商貿,2012(5):191-192.
(責任編輯:張彤彤)
F830.59
A
2095-3283(2014)11-0051-02
王頌堯(1990-),男,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方向:國別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