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國王怡婷范秋英
(1.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福州350017;2.廈門中遠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福建廈門361001)
【產業經濟】
自貿區背景下廈門港口物流的發展對策研究
陳言國1王怡婷2范秋英1
(1.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福州350017;2.廈門中遠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福建廈門361001)
基于廈門市當前港口物流業發展情況和申報自由貿易區的背景,對廈門發展港口物流的優勢和劣勢及機遇和挑戰進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不斷完善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加快港口物流人才培養,提升港口管理效率,拓展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推進建設“同城化”物流和智能化信息物流的對策建議。
自由貿易區;廈門;港口物流;SWOT
2013年12月,廈門市成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和自貿區建設工作組”,工作組由各相關單位一把手組成,下設辦公室,由綜合、貿易、投資和金融四個工作小組組成[1]。與此同時,廈門按照“邊報批邊建設”的思路,加快推進自貿區建設工作,包括加強制度創新研究,特別是對投資貿易最大便利化的監管模式、市場準入的審批制度再改革和對臺經貿合作更深度融合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廈門市相關職能部門正在和有關國家部委溝通與交換意見,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報批工作,力爭廈門在國家擴大試點時列入試點范圍。
(一)自由貿易區的概念
國際上通行的自由貿易區是指劃在所在國或地區的海關管轄區的關卡之外,以貿易為主的多功能經濟性特區[2]。通常來說,自由貿易區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涉及本國及本地區的,另一種則是涉及多國及多地區的。涉及本國或本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是依照法律法規在該國(地區)建立起來的,而另一種則是依據多個政府的協定而設定的,包括協議國及地區的經濟體,但總體來說,它們都是以減少貿易成本和增進商務發展為最終目的。
(二)自由貿易區的特征和職責
一般來說,自由貿易區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征:一是投資方面的自由,二是貨品進出的自由,三是金融方面的自由,四是每個自貿區成員的經濟體并沒有共同的對外關稅。投資方面的自由表現在人員出入境、經營和雇工等方面的自由;貨品出入的自由體現在沒有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限制,只要相關的貨品達到了相應的標準就可以無障礙通行;金融方面的自由表現在國民待遇和非國民待遇并沒有區分開來,外匯的兌換也比較自由便捷,金融方面的經營和轉移較為靈活;各自貿區成員對非自貿區成員所采取的貿易政策與成員間的貿易往來并沒有沖突和影響。
(三)我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情況
目前,我國主要自由貿易區有: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區、中國-智利自貿區、中國-新西蘭自貿區、中國-新加坡自貿區、中國-秘魯自貿區以及香港自由港[3]。以香港自由港為例,香港的貨幣市場環境十分自由,且十分注重手續辦理的簡化升級,本地銀行與境外銀行享受著完全平等的待遇,并且資金可以十分自由地轉移與流通。除了一些受特別限制的貨品,一般貨物不會受到進口配額以及其他許可證的限制,可以享受暢通和寬松的環境。在香港,各項手續的辦理都特別注重人性化,無論是創辦企業還是探親、旅游,都講求一條龍手續高效辦理。除此之外,外匯市場也相對靈活,企業可以用不同的貨幣進行相關的投資與業務經營。
(四)廈門自由貿易區的申報情況
“對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在改革開放以來給廈門的一個基本定位。目前,廈門正在積極申報設立自由貿易區,2013年12月,廈門市成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和自貿區建設工作組”,工作組由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下設辦公室及綜合、貿易、投資和金融四個工作小組。四個工作小組的職責分工各不相同,投資組致力于拓寬投資領域、豐富投資內容,創新投資機制;綜合組的職責是將海關的特殊監管區進行整合,并不斷完善管理體制;金融組的任務主要涉及金融服務的改革創新,以及積極拓寬金融視角;貿易組主要負責及時對產業進行升級,不斷創新貿易與商業模式。
廈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有利于推動相關自由貿易協定落地廈門乃至福建,提升向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并且帶動其發展壯大形成經濟互補,實施“一線開放,二線管住”的監管模式,以及建立便捷暢通的口岸通關機制。
(一)優勢(Strengths)
1.優良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
廈門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是沿海發達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廈門港作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口岸之一,具有港闊水深、海岸線曲折蜿蜒和終年不凍的特點。港岸線總長154公里,適于建港的岸線31.6公里;現有錨地面積18.99平方公里,規劃錨地面積52平方公里,進港航道全長約40.3公里,水深達14米,10萬噸級船舶可乘潮出港[4]。其港口腹地輻射范圍較廣,包括廈門、泉州、漳州、龍巖和三明五個閩西南城市,并且通過交通網絡不斷向閩北、粵東和贛東南地區進行延伸拓寬。作為華僑、臺胞出入的重要門戶,廈門還具有腹地獨特的優勢。
在城市發展方面,據廈門市發布的年度經濟運行數據,2013年廈門市的外貿綜合實力繼續穩居全國百強城市第五位,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840.94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出口523.54億美元,同比增長15.3%;進口317.4億美元,同比增長9.1%[5]。廈門依照國家“發揮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范作用”的要求,正不斷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尋找新途徑,創新發展模式,力爭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中的龍頭標桿。
2.臺海貿易的日益繁榮
1997年4月29日,首次由廈門駛往臺灣高雄的“盛達”輪揭開了廈門對臺運輸的面紗,此后海峽兩岸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今臺海貿易往來日趨密切,對臺物流也越來越成為廈門港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兩岸之間的貨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據廈門港口管理局發布的信息,2013年廈門港對臺貨物和集裝箱運輸再創新高,完成貨物運輸1653.26萬噸,同比增長22.3%;完成集裝箱運輸40.23萬標箱,首破40萬標箱,同比增長9.2%[6]。同時,廈門港的相關配套設施也日趨完善,“一條龍”的周到服務方便了前來辦理業務的人員,提升了港口服務質量。此外,廈門海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的舉措,如“審價綠色通道”、“預審價”、“預歸類”、“原產地預認定”和“應稅貨物綠色通道”等,促進了廈門港綜合實力的顯著提升[7]。
3.較為便捷的港口集疏運條件
港口集疏運系統是指與港口相互對接、主要為集中與疏散港口吞吐貨物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通常由鐵路、公路、城市道路及相應的交接站場組成,是現代港口賴以生存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現代港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廈門港擁有完善且高效的集疏運網絡和優良的堆場、倉庫等設施設備與集疏運系統,使廈門的港口物流在福建省占據主導地位。在集疏運網絡構建方面,交通網布局合理、四通八達,省內公路與全國公路通過319國道緊密連接,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在設施方面,廈門港擁有素質較高的操作人員、配套完備的管理和應急機制與先進的設備,為提供物流增值服務創造了優越條件。
(二)劣勢(Weaknesses)
1.城市規模較小,腹地資源不足
廈門城市規模較小,經濟發展落后于上海、寧波、深圳、廣州等港口城市,阻礙了廈門港口物流的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同時,廈門港作為一個區域性的樞紐港,為其提供貨源支持的港口相對較少,這對于實現港口物流的高效便捷也帶來一定影響,因此,針對這些限制性因素,廈門港應借鑒發達城市經驗,進一步加強港口設施建設,促進相關物流企業的合作。
2.港口綜合實力較弱
由于特定的自然條件與歷史因素,加之先前政府對此重視不夠,與上海、深圳等港口相比,廈門港的綜合實力較弱,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效率及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除此之外,絕大多數港口物流企業依舊停留在以倉儲和運輸為主的初級業務,且物流服務種類較為單一,無法滿足時下多樣化與多元化的顧客物流服務需求。
3.高素質物流人才緊缺
作為新興的朝陽產業,物流行業急需大批優秀的物流人才為其注入活力。調查顯示,雖然在廈門從事物流行業的人員日趨增多,但是接受過專業系統教育的人員仍然十分緊缺,尤其缺乏物流方面的專業經營管理人才。隨著廈門港口物流行業的不斷發展,客觀上要求不斷地補充具有一定物流技術和管理技能的專業物流人才,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廈門港口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
Therefore,we can reformulate Eq.(8)into the GAM model as
(三)機遇(Opportunities)
1.廈門經濟總量不斷增長以及外向型經濟穩步發展
據廈門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廈門市地區生產總值(GDP)3018.16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99億元,增長0.2%;第二產業增加值1434.79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1557.38億元,增長7.7%[8]。外貿進出口總值840.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出口523.54億美元,增長15.3%;進口317.40億美元,增長9.1%;貿易順差206.14億美元,增長26.4%。其中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509.51億美元,增長18.2%,其中出口335.78億美元,增長23.4%;進口173.73億美元,增長9.3%。其中對臺進出口貿易總值80.95億美元,增長5.9%,其中對臺進口66.71億美元,增長7.9%[8]。廈門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以及外向型經濟的穩步發展,為廈門發展港口物流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國家對廈門發展港口物流業的政策支持
2009年3月,在國家頒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廈門被列為重點發展的九大物流區之一,作為東南沿海物流發展區域的中心城市,是全國性21個一級物流節點城市之一;2009年5月,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確立廈門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對臺物流業交流合作發展的重要中心城市;2010年3月廈門成為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間,廈門港計劃投資145億元實施“兩深工程”,開辟“海上高速公路”。國家的政策支持是廈門港口物流業發展的可靠保證。
(四)挑戰(Threats)
1.面臨來自其他港口的競爭
港口的發展一般具有地緣性特征,港口對腹地物流需求的吸引力會隨著其區域內其他港口的數量、規模及綜合實力的大小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廈門港周圍有眾多毗鄰的港口,福建省內有福州港、泉州港等,周邊省份有寧波港,港口間的激烈競爭給廈門港口物流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阻礙著廈門港口物流的進一步發展。
2.面臨其他運輸方式的競爭
(一)不斷完善港口物流基礎設施
港口物流的基礎設施是進行一切物流活動的基本構成要素,對物流工作的有序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完備健全的基礎設施有助于提高貨物進出的速度,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與積極性,還有助于推動港口功能的拓展與升級。因此,廈門港應按照“對接兩岸、輻射周邊”的要求,不斷完善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大力興建深水泊位、集裝箱專業化泊位以及多用途泊位,努力提高港口的靠泊能力和航道通航能力[9]。
近幾年來廈門港不斷加強集裝箱深水泊位的建設,港口的吞吐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與之相關的配套設施與服務卻沒有跟上,這制約了廈門港的進一步發展,面對周邊省份港口的競爭,廈門港應將重心轉移到完善港口配套設施與優化服務上,提升港口裝卸設備、通訊導航設施、檢驗檢疫設施的現代化程度,提高物流作業效率,縮短通關時間,完善港口服務體系。
(二)加快港口物流人才培養
為了實現廈門港口物流的跨越式發展,廈門港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在人才培養上,大力實施“內培外引”的方針政策。所謂“內培”,就是指在有關部門牽頭下積極開設相關的港口物流培訓課程,推動物流職業資格認證形式多元化、種類多樣化,培育一批熟悉業務操作、綜合素質較強的新興港口物流人才。所謂“外引”,就是指從其他地區引進一批熟練掌握港口物流知識、熟悉港口物流實踐的優秀人才,為廈門港口物流企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內培”與“外引”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三)提升港口管理效率
統一規范協調海關、商檢、外匯、工商管理等部門,提高運作效率。海關在監管方式上應完全按“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模式進行管理,真正體現“境內關外”定位的特點和優勢。此外,廈門港的港口管理體制應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新和突破,盡快改變目前港口行政管理存在的“一港多政”的狀況,建立一個集中行使港口行政、航道行政和航運行政等職能的機構,統一對港口的岸線、陸域、水域實施行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四)拓展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
目前,廈門港的國際中轉箱量僅占其集裝箱總吞吐量的0.5%左右,與釜山、新加坡的70%~80%、高雄港55%的中轉比例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應該以自由貿易區建設為契機,大力拓展國際集裝箱中轉業務。一是通過制定優惠的港口費率,爭取東南亞等地的中轉貨物流向廈門港;二是順應港船合營的趨勢,通過服務協議、合資經營碼頭等方式吸引大型班輪公司進入廈門港,增加國際班輪航線密度;三是改善通關環境,加強港口信息化建設,統一相關執法單位和碼頭、船公司、船代、貨代等相關企業的EDI平臺,真正實現無紙化報關,縮短船舶和貨物在港的滯留時間。
(五)積極開拓港口腹地,推進建設“同城化”物流
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周邊地區的貨物經廈門港進出,與腹地內陸城市開展無水港項目合作,將港口功能向腹地延伸;同時制定扶持配套政策,鼓勵物流及外貿進出口企業到廈門市周邊地區投資,擴大對外進出口貿易總額。應該重視與周邊的泉州、莆田等地區港口的合作,通過合理選擇規劃物流中心,形成便捷暢通的物流網絡體系,做到由中心區域帶動周邊區域,不斷推進物流“同城化”。
(六)構建智能化的信息物流
現代化物流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完備智能的系統有利于企業運營效率的提高,同時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因此,加快物流信息化是實現廈門港口物流快速發展的必然途徑。加快廈門港口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通過標準化來實現系統間的數據交換與共享,將物流信息平臺連接到貨物信息流傳遞的每個環節。縱向上貫通貨主、貨代、報關行、堆場、運輸企業、海關、檢驗檢疫、碼頭等;橫向上連接龍巖、三明、梅州、贛州、福州等地,延伸廈門港的腹地,打造“無水國際港”。同時加大在港口物流中的高科技應用力度,使港口物流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逐步向“智能港”發展,全面提升港口物流的競爭力。
[1]中國新聞網.廈門自貿區總體方案已上報國務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27/c_125925997.htm,2013-12-27.
[2]熊學慧.福建申報廈門自貿區[N].中國經濟報,2013-12-02.
[3]廖健.中國-東盟自貿區對中國石化產業的影響[J].當代石油石化,2009(9):2-5.
[4]貢艷潔.天津港集裝箱碼頭競爭力綜合評價[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0.
[5]陳如,賴旭華.我國2013年經濟運行數據發布8家企業產值破億[EB/OL].http://news.Xmnn.cn/a/xmxw/201402/t20140212_3709082.htm,2014-02-12.
[6]楊淏.去年廈門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91億噸[EB/OL].http://www.fjsen.com/money/2014-01/20/content_13362412.htm,2014-01-20.
[7]蔣宇鵬.廈門港口服務鏈管理的應用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
[8]廈門市統計局.廈門市2013年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xm.gov.cn/tjzl/tjgb/ndgb/201403/t20140320_24192.htm.2014-03-20.
[9]李菲.海峽兩岸,“通”為上策[J].經貿廣角,2007(7):27-29.
(責任編輯:喬 虹)
F259.27
A
2095-3283(2014)11-0066-04
陳言國(1975-),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物流與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
中國物流學會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4CSLKT3-130)、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號:JA12489S)的項目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