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芳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廣州510545)
【產業經濟】
后危機時代我國箱包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及發展對策
劉小芳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廣東廣州510545)
我國箱包產業長期以來一直靠“低價擴量”占領國際市場,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這種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箱包業面臨出口增速和出口單價均增長,但盈利空間縮小;低價擴量模式經常招致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尷尬境地。我國箱包產業應依托基礎良好、產業鏈條完整、發展空間廣闊、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走品牌化發展道路,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以促進箱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后危機時代;箱包產業;轉型升級
箱包一般是指能夠用于盛裝物品和便于攜帶的各類容器。目前,箱包產品在國際商品協調制度編碼(HS)中主要對應“衣箱,手提包及類似容器”(HS編碼為4202),包括三大類(塑紡面制箱包,皮革制箱包,其他面料制箱包)共14個子類目。本文采用的是國際通行的HS分類標準。
我國箱包產業特點主要包括:1.生產工藝比較簡單;2.成品污染有限;3.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4.產業內企業規模小;5.市場競爭程度高;6.時尚化發展趨勢明顯;7.國際市場技術壁壘升級。
我國箱包產業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出口貢獻最大的產業之一,但行業內規模經濟效益并不明顯。我國出口箱包的外貿依存度和國際市場占有率均較高,早在2006年中國箱包占世界箱包總出口額的比重就已經達到31.76%。長期以來,我國箱包一直是靠低價擴量的模式占領世界市場,但隨著國際市場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這種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一)出口增速和出口單價均增長,但盈利空間縮小
全球經濟自2012年以來,開始進入緩慢復蘇階段,這一利好形勢有利于我國箱包市場的發展。因此,自2013年伊始,我國箱包產業整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統計指標相較于上年同期有所好轉,卻呈現出口增速和單價均增長,但箱包企業盈利空間縮小的狀況。2012年,我國箱包業生產增速為19個百分點,出口增速為31.6個百分點,較之前有大幅回落。2013年,我國箱包出口增速小幅增長,且出口產品單價有所上漲,然而,利潤空間并沒有相應擴大;而至2014年上半年,情況并未好轉。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紅利優勢弱化、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企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隨著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我國箱包業的低檔加工能力顯得過剩,而中高檔加工能力和創新力以及自主品牌效應愈發不足,這些因素將極大制約吸納勞動就業的富民優勢行業的箱包業的發展。
(二)低價擴量模式極易遭遇非關稅貿易壁壘
隨著我國箱包業在世界市場上低價擴量所占據的市場越來越大,遭遇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也越來越多,處于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比較突出的就是反傾銷調查和技術壁壘。箱包主要包括三大類:塑紡面制箱包、皮革制箱包和其他面料制箱包,箱包生產會涉及到塑料、皮革、紡織面料、金屬等多種原材料,而且多年來我國箱包產品出口市場結構并未發生太大變化,仍然是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國,其次是德國、英國、法國等歐盟國家。因此我國靠低價取勝的出口模式擠占了美國以及歐盟國家的市場份額,而過于低廉的價格以及箱包業涉及到的許多原料,很容易引起這些國家的反傾銷調查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比較典型的技術貿易壁壘是歐盟于2007年6月1日實施的REACH法規,要求對進入歐盟市場的化學品及其下游產品進行注冊、評估和許可。歐盟安全標準的提高,增加了我國箱包出口企業的檢測成本,對我國箱包出口歐盟市場造成了很大影響。因此,面對這一形勢,我國箱包生產企業不得不考慮在保住低端消費群體的同時打開高端消費市場,而要擺脫困境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轉型升級。
我國箱包產業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的弊端在國際競爭中日益凸顯,但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為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產業基礎良好、產業鏈條完整、發展空間廣闊、市場潛力巨大。據國內外專家預測,21世紀前20年仍是中國箱包業發展的大好時機,全行業將在轉型升級中繼續前行。
(一)產業基礎良好
我國箱包產業經過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生產及出口均居世界首位,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箱包生產大國。統計顯示,早在2009年中國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箱包企業就達到了1986家,工業總產值858億元,從業人員42萬人。2009年我國旅行用品及箱包出口128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40.7%,居世界首位;進口5.7億美元,占世界進口總額的1.7%,居世界第9位。據中研網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規模以上箱包企業工業總產值1149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4.8個百分點。2013年1—6月規模以上箱包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32.9億元,同比增長9.2%,同比提高4.7個百分點。
(二)產業鏈條完整
目前,我國箱包產業已形成了集群效應明顯的八大省市完整的產業鏈。這八大省市主要是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福建、河北和湖南。廣東省的箱包產業主要集中在廣州市區和深圳市。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被譽為我國南方地區唯一的“中國的皮具之都”,該地區箱包企業以生產非真皮面料包袋為主,皮件原輔料市場規模大、品種齊全,聞名全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地區的皮件產品得到了快速發展。廣州市番禺區的箱包企業以港臺企業為主,企業規模較大。整體而言,廣東省的箱包業信息靈敏、原輔料齊全、產業鏈相對完整,因而箱包產品檔次較高,引導了我國箱包產品的潮流,處于全國皮具行業的龍頭地位。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區的箱包業發展緊隨其后,該地區比較突出的產業基地主要有“中國旅行箱之都—浙江平湖”、“中國箱包名城—浙江瑞安”、“中國箱包產業基地—浙江東陽”和義烏等地區。山東、福建、河北、湖南也是我國箱包行業的主要生產基地,但企業規模不大。山東省形成了眾多的外向加工型箱包企業,福建省的箱包生產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泉州,河北的白溝被譽為是我國北方地區唯一的“中國箱包之都”,是我國較早的皮具產品生產和銷售集中地之一,其箱包市場是北方的重要集散地,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發展空間廣闊,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高端箱包市場被國際品牌占據,國產自有品牌只能占領中低端市場。我國箱包業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具有一定成本優勢;與東亞、南亞國家及地區相比在產業鏈、制造水平、生產效率、社會穩定等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國箱包產品在國際中低端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我國箱包產品以中低檔為主,實行低價擴量的發展模式,銷售利潤率低,面對成本上漲以及日益頻發的國際貿易摩擦,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作為為我國的經濟騰飛做出重要貢獻的傳統優勢產業,箱包產業應依托現有資源,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鏈整合,實現轉型升級,使其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一員。
(二)走品牌化發展道路
根據產業梯度轉移的普遍規律:轉移出去的永遠都是低利潤、高耗能的制造環節,而留下的則是高利潤、高效益的品牌、營銷等,品牌企業的利潤空間相對較大。而我國傳統箱包企業數量眾多,但擁有自主及知名品牌的企業較少,所以企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必須走品牌化道路。要建立品牌最核心的因素是箱包產品的質量,這意味著箱包企業必須提高產品生產水平,加快技術改造和設計創新,大力引進優秀人才,嚴格質量監測,完善售后服務以及整合產業鏈,同時大量精心策劃的廣告宣傳和營銷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箱包生產企業要結合目標市場的特點,加大自有品牌推廣力度,同時挖掘企業文化內涵,建立品牌文化,開展品牌營銷,培養忠實的客戶群體。
(三)發揮產業集聚效應
我國箱包產業應立足現有完整的產業鏈條以及良好的產業基礎,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加強區域內箱包生產企業間的分工和協作,進一步提高生產率和生產技術創新水平,加快優秀技術人才的引進步伐。產業集聚體內知識技能的研發、利用、傳播,以及企業家的集體學習和同行業的非正式交流,都有利于創新,有利于形成規模經濟和品牌效應。但對于集聚效應不明顯,未形成專業化的品牌市場,可積極籌建箱包商城,目標是將箱包產成品、原輔材料和機械設備展示融為一體,并且配套產品研發、產成品貿易、倉儲物流、員工培訓、產品檢測等多項功能,同時積極開拓電商市場,通過線上線下同時交易,促進箱包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1]馬珊珊.中國箱包集群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2011(7).
[2]沈鵬程,陳靜.中國箱包產品標準及其應用的研究[J].中國皮革,2013(9).
[3]羅雨.卓信皮革公司品牌建設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
(責任編輯:梁宏偉)
F062.9
A
2095-3283(2014)11-0083-02
劉小芳(1981-),女,湖南益陽人,講師,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