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六安市解放中路路邊的公益廣告引用了“二十四孝”的典故,但其中一則“埋兒奉母”讓人難以接受,不少市民看后稱太瘆人!專家表示,這是文化糟粕,不能倡導如此“愚孝”。(見《新安晚報》)
六安政府部門將“二十四孝”內容畫在街頭,是想達到宣傳傳統孝道文化,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培育民眾重視孝敬父母的目的。可是,“二十四孝”里面的內容良莠不齊,部分內容違背現代社會理念和科學常識,或與法律相悖,明顯已經不適宜這個時代。此次遭到曝光的“埋兒奉母”典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顯然,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是要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原則,不能過度拘泥于經典。
近些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諸如“弟子規”、“二十四孝”、“三字經”等傳統啟蒙教育讀本再次起用,甚至掀起了讀經熱潮,各種讀經班、蒙學館、國學班等應運而生,受到部分民眾的追捧,將孩子送去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但很多人忽視了,傳統啟蒙教育讀本的時代背景乃是建立在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君臣父子等統治架構上的,從現代社會的科學角度來看,傳統啟蒙教育存在一些弊端。
我以為,反對繼承傳統糟粕,與弘揚孝道并不相悖。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對于孝的認知也在發展,那種漠視生命價值、違背科學常識、缺乏人格平等、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觀點,早就該被清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