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民

知名校長李希貴曾經講過一個自己教育失敗的例子:
“那是上世紀80年代,我校一個學生的外公從臺灣回來,送給她一塊手表。她每天戴著這塊漂亮的手表上學,同學們都十分羨慕。可是,有一天,她的手表忽然不翼而飛!這還了得,要知道,手表在上世紀80年代是十分貴重的財物。學校讓我負責查處此事,我立刻展開了調查工作。最后,大家把目標鎖定在丟表學生的一個舍友身上。可是,這位舍友卻死活不承認。
我就和其他老師一起,趁學生上課時進入宿舍檢查。我們把耳朵貼到這位同學的箱子上,聽到里面有手表滴答滴答的響聲。于是,我們把這個女同學喊來,要求她當眾打開箱子。果然,手表就在里面。當時,我們幾個老師都感到大為暢快,覺得事情處理得十分成功。可是,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個女孩第二天就輟學了,手表是找到了,但一個孩子的命運也因此發生了轉向,以后很久沒有她的消息,后來聽說,她在一個集市上擺小攤謀生……”
這個故事是李校長在2012年3月在上海與“全美最佳教師”、美國總統藝術獎章獲得者雷夫老師一次對話中講的,我也曾有機會把這個故事轉述給年輕的老師們聽,并且問他們,如今,如果你去處理這一“手表丟失案”,會如何處理?A老師說,我會發動大家捐款,賠這位孩子一塊手表,這樣雙方都好。B老師說,我召開主題班會,將偷盜的害處一一陳述,讓偷東西的人悄悄地主動告訴我,我答應保密。C老師說,我“聽到里面有手表滴答滴答的響聲”后悄悄找到這個女孩,并為她保密。
A、B、C三位老師都注意到了保護這位女孩的自尊這個前提,不能不說在這20多年來,教育的理念已經有了顯著進步。“保護自尊”是教育的原則,是教育之“道”;“捐款”“主題班會”“悄悄找到這個女孩,并為她保密”都是方法,是“術”。“道”是規律、必然、真理;“術”是技巧、方法、策略。教育的“道”,就是科學的教育思想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的“術”,就是遵循教育規律的科學操作方法等。
還有一個故事,叫做“三根薯條搞定抽煙的學生”。一天,老師把班級一名抽煙的“嫌犯”叫到辦公室,問:“吸煙嗎?”學生說:“不吸。”老師便遞上一根薯條說:“吃根薯條吧!”男生習慣性伸出兩根手指夾著接過薯條,于是“原形畢露”;如果學生很小心地用手掌接薯條,老師會問:“不蘸點番茄醬嗎?”學生一不小心蘸多了,趕緊用手指彈了彈薯條,又“露餡”了;如果男生蘸番茄醬恰到好處,圓滿地吃完薯條,老師又問:“不給同學帶根薯條回去嗎?”學生會自然地接過薯條夾在耳朵上,結果可想而知……
這位老師的“搞定”方法屬于“術”,看起來很“高明”,有點“軍統”“誘供”的味道,但是教育呢?教育在哪里?抽煙的危害性孩子因此知道了嗎?這位老師把孩子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用“兵法”戰勝了他。不是發自內心的認錯恐怕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學生的“煙癮”會重犯,而且會更加隱蔽,因為他已經從上一次教訓中得到了“反偵探”經驗。如此,你又奈何?
因此,我們說老師有“術”無“道”,就是說這位老師教育的“技巧”很高但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原則,他不可能獲得學生的真正的愛戴與信任;也有老師是有“道”無“術”,也就是說這位老師能愛學生,也了解教育的原理,但卻不懂得方法,同樣難以獲得學生的理解與尊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與“術”往往是相提并論的,而得道所需要的術,稱為“道術”。有術無道,碌碌無為;有道無術,謀事難成;術合于道,才能夠相得益彰。C老師“‘聽到里面有手表滴答滴答的響聲后悄悄找到這個女孩,并為她保密”就是“術合于道”,不過我要提醒的是,去宿舍檢查不要“和其他老師一起”,自己一人足矣。
當然,“大道”是“無術”的。大道者,有崇高的威望,有得體的言行,有高明的才智,這樣的大道者,無需殫精竭慮于“術”,無需苦心積慮于“法”,做起教育工作照樣得心應手、瀟灑自如。所以,少在教育的“術”上琢磨,多在自身教育的修養上用功,對教育者來說,才不失為人間正道。三尺寬的講臺,需要我們窮其一生去跋涉;兩尺高的講桌,需要我們盡己心力去攀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還是回到文章開頭所講的那個故事,那天李校長故事講完后,他哽咽了,一時間竟不能自持。一千多人的會場一片安靜。一忽兒,掌聲驟起。“對不起”,李校長努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我現在幾乎不能想這件事情,每次想起心里都十分難過。教育就是這樣,對我而言,這可能不過是一個失敗的教育案例,然而對那個女孩來說,她的一生都會因此留下陰影……”雷夫老師接著說:“我從教30年,還沒有遇到過一位校長會為自己幾十年前所犯的錯誤而傷心流淚……”
李校長的眼淚是為那個女孩而流,也是為自己曾經的失敗而流;但我寧愿相信,是因為悟“道”與“術”之辯證太遲而流。
(作者單位:江蘇鎮江市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