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昌
摘要:中國已提前進入了老齡社會,養老服務問題已成國家級的天字號工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養老服務面臨中國老齡人口基數過大、農村養老問題異常嚴峻、養老金缺口高達3萬億、兒孫啃老、透支父母儲蓄的現象。推遲退休年齡,緩解養老金壓力,難以實施五個獨特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要從國情出發,研究制定中國特色的以房養老的方案和實施路徑,積極穩妥地引導和推進。
關鍵詞:老齡社會;養老服務;以房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006-02
中國已進入老年社會,2012年,我國大陸總人口達到135404萬人,其中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100403萬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較2011年下降0.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12714萬人,占當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較2011年上升0.3個百分點。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呈現總量擴張、增量提速的發展態勢,人口撫養負擔正逐步加強,養老問題是中國當今必須面對的問題。分析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借鑒發達國家以房養老的經驗,又要從國情出發,研究制定中國特色的以房養老的方案和實施路徑。
一、中國養老服務面臨五個獨特問題
在全球經濟大國當中,中國養老的問題非常富有中國特色:一是國未富人先老,老齡社會來得早來得急,壓力巨大;二是養老金發放實行等級制,除公務員之外,涵蓋范圍非常狹窄、福利種類與數量非常單薄,與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很不相稱;三是全社會的福利制度還未真正建立,已有的部分已經難以為繼。就養老而言,中國至少面臨以下五個問題:
(一)老齡人口基數過大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占總人口的14.3%。老齡人口呈現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加之中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421”的家庭人口結構疊加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上海號稱中國“頭發最白”的城市(因為知青返城相關政策),人口中有超過1/5逾60歲,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40%。北京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之比也已超過15%。
(二)農村養老問題異常嚴峻
中國農村是大頭,農民人口多達七億,中國1.94億老年人口中,有超過60%以上、高達1.2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村。清華方案如果實施,影響的主要是城市職工。中國廣大農村老人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是有名無實。2012年8月27日,CCTV網登載一篇“農村人如何養老:養老金1月3毛七旬老人外出打工”,文中記述,記者走訪過的數個村莊,有每月領取養老金0.3元的,也有月領取1元的,最好的一例是每月領取55元。大多數得靠子女接濟,少數七旬老人還得外出打工。
(三)中國目前的養老金缺口高達3萬億
這些缺口是中國半路出家搞市場經濟形成的。中國計劃經濟時期二代工人階級退休了,個人養老賬戶均是空賬戶,養老金積累中虧空了兩代人的保障金,只好收兒女的給老人先開著。今后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各地政府債務如山,是否具有支付能力值得存疑。
(四)存在兒孫啃老,透支父母儲蓄的現象
中國人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儲蓄、退休金及依靠子女,目前農村也還是沿續這一模式。但由于80、90后出生的年輕人失業或者低薪就業,婚齡時又逢房價飛漲,城市中產以上家庭不少遇上了子女啃老問題。
啃老分兩類,一是基本生活依賴父母。根據數年前有關調查,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當時預測這一比例還將繼續擴大。二是讓父母出資買房買車,在中國40歲以下人口中,購房比例在60%—70%左右,28歲以下購房者過半。這些購房者由父母出資者超過50%。
“啃老”現象在9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那時媒體有大量報道,后來發現這一現象越來越普遍,干脆就報道日本、歐盟一些國家如意大利的嚴重“啃老”現象,以表示此景并非中國獨有。但無論如何,讓父母出資購房購車,使自己提前過上小康舒適生活,中國這種現象堪稱世界獨一無二。
為此中國發展養老服務業,要從國情出發,可借鑒但不能全盤照搬西方的養老模式。中國要探索并提倡居家養老為主休,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系統化養老服務體系。
中國二十年后,老齡人將達到4億人,將成為世界上養老壓力最重的國家,現在要增加風險和責任意識,抓緊解決社會和家庭負擔重的問題,否則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五)推遲退休年齡緩解養老金壓力,很多人不接受
在中國提前進入了老齡社會,但推遲退休年齡,很多人不接受,中國缺乏這方面經濟文化實力。西方很多老齡化國家已先后推遲了退休年齡,法國改為62歲,美國改為65歲,英國推遲為70歲。
但是我國推遲退休年齡,政府公務員同意,待遇好,多干幾年,權力可以帶來相關收益。但有兩部分人反對:一是企業工人則不認同,他們想早點退休再從事第二職業,用第二崗位工資補充第一崗位工資,解決生活急需。因此他們對延遲退休年齡極力反對。二是年輕的大學生反對,現在他們就業很難,再讓一部分人滯留崗位晚退休,大學生就業將會難上加難。因此,在中國延遲退休是個兩難的選擇,不能簡單地用此方法緩沖養老金支出缺口的矛盾。
綜合以上問題,解決財政對養老金的支出缺口。辦法有兩條,一是讓中國的壟斷國企從壟斷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補充老工人的養老金缺口,此舉與情與理都說得通。二是從20萬億國有資產上市的分紅中拿出一部分回補國企老職工的養老金支出缺口。但是這兩條都需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需要政府拿出決心和魄力來解決。養老金支出缺口是既成的事實,早解決早主動,不解決越拖窟窿越大,將來會危及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以房養老在中國的困惑與借鑒
(一)“以房養老”:遭遇中國困境
雖然“以房養老”看似合理有效,但其反向抵押貸款的模式若想在中國推廣仍面臨很多障礙。以房養老在西方不是個什么時髦話題,在加拿大,超過62歲的老人可將居住房屋抵押給銀行,貸款數額在1.5萬到30萬加元之間,只要你不搬家、不賣房,房產主權不變,可以一直住到享盡天年,由后人處理房產時折還貸款。可是在中國,以房養老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還不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這其中的原因也很復雜。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觀念問題。在中國,雖然大多數老人已經對“養兒防老”的觀念有了一定的改變,不再將養老的寄托放在兒女身上,而是依靠社會保險,但是對于家產傳后的觀念,卻并不是那么輕易的就能改變得了的,尤其是自己辛苦一輩子留下來的固定資產,基本上所有的老人都是將這些具體的資產在自己百年之后留給了子女繼承,很少有老人能接受將房子抵押給銀行或者保險公司,因為這在很多社會輿論看來,要么這家老人的子女極度的不孝順,要么父母對兒女沒有多少感情,只顧自己享受。很多老人雖然有改善自己晚年生活質量的需求,但是囿于這些傳統觀念,老人很少能夠有如此“魄力”。
即使突破現實的觀念壁壘,還有一些“技術”壁壘需要突破,最大的壁壘是中國的房產產權都是70年,產權到期老人沒有故去,或者保險公司剛剛接手房產而房產到期了,又或者碰上拆遷,保險公司和老人以及老人子女之間的經濟糾紛如何來處理,到目前還沒有明確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可以借鑒的經濟模型,所以一些保險公司對此也都很慎重,在房產的估值上一般都會大大低于目前市場價,以此來規避風險,而這恰恰又是很多老人放棄選擇以房養老的主要原因,感覺很不值,所以索性不如出租或留給子女,用租金或者讓子女來養老。
以房養老在目前還有一個必須要直面的現實問題是,國內的房地產市場的過山車一樣的起起伏伏,這同樣使保險公司面臨巨大保額風險,因為國內房地產市場發展的不穩定,而養老又是長期恒定的風險投資,所以如果抵押物面臨巨大貶值風險,保險公司同樣積極性也不會太高。
中國的“421”家庭結構以及洶涌而來的白發浪潮,亟需找到破解養老的好辦法,比如社區居家養老,比如擴建公立養老院,再比如引進社會資本,加大私立養老院規模和國家投入,但是以房養老在目前房產產權只有70年、人們觀念難以改變以及房地產市場不健康發展的態勢下,只能是任重道遠。
(二)以房養老國外如何操作
“以房養老”模式是“舶來品”,在我們憧憬中國式“以房養老”模式的同時,不妨來看看它在歐美發達國家是如何操作的。
新加坡:60歲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給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機構,由公益性機構一次性或分期支付養老金,老人去世時產權由這些機構處理,“剩余價值”(房價減去已支付的養老金總額)交給其繼承人。
美國:雖然美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但大多數美國老年人依然以“以房養老”方式作為補充。美國政府和一些金融機構也向老年人推出了“以房養老”的“倒按揭”貸款,發放對象為62歲以上的老年人。許多美國老年人在退休前10年左右就為了自己養老而購買了房子,然后把富余的部分出租給年輕人使用,利用年輕人支付的房租來維持自己的退休后生活。由于美國的房屋出租業比較發達,美國人支出的房租大約占個人支出的1/4到1/3,因而房屋出租的收益也是比較可觀的。“以房養老”已被許多美國人認為是一種最有效的養老方式。
英國:“以房養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把房產抵押給銀行等機構,每月取得貸款作為養老金,老人繼續在原房屋居住,直至去世或搬進養老院后用該住房歸還貸款,大約有20%左右50歲以上的老年人打算采用這種方式;另一種就是出售大房,換購小房,用差價款養老。此外,還有老人將房產出售后搬到其他物價水平較低的國家去養老。
日本:以房養老對申請人的條件要求較苛刻。以東京為例,申請人年齡必須在65歲以上,要居住在自己持有產權的住宅中,且不能有子女同住。申請人家庭的人均收入要在當地的低收入標準之下,已經申請低保等福利政策的家庭不能享受這項政策。申請人持有產權的房屋必須是土地價值在1500萬日元以上的獨門獨戶建筑,集體住宅不可申請。
荷蘭:“以房養老”模式起源于荷蘭,但荷蘭人對這種方式不感興趣,“倒按揭”基本沒有市場。一般人65歲退休時可拿到工作時收入的70%以上,房子一般都是自己買下來,沒有租房的壓力,2009年荷蘭人住房自有率為57%。退休后的生活更輕松,有了很好的生活保障,他們一般不需要也不會考慮用“以房養老”這種方式來過退休后的生活。
中國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要從國情出發,研究制定中國特色的以房養老的方案和實施路徑,積極穩妥地引導和推進。
[責任編輯:高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