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冉冉
摘要:在當前我國消費不足的情況下,本文著重研究消費金融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首先,從理論角度說明消費金融對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然后,利用消費相關的時間序列數據對此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支付工具的多樣化、消費信貸的發展、風險管理工具的增加以及資產投資收入的提高等消費金融發展對于提高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水平均具有促進作用,最后針對此結論提出了促進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金融;消費信貸;消費行為;消費結構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34-02
隨著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時代漸漸過去,我國漸漸轉向以刺激消費、加大投資拉動內需的經濟增長戰略,2013年我國GDP增長7.7%,其中消費貢獻率為50.0%,由此看出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如何拉動居民消費就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當務之急。隨著消費行為理論的發展,我們發現影響居民消費行為的因素不再僅僅局限于居民收入,而是與消費相關的諸多因素有關,例如經濟環境、信貸政策、預防心理、消費文化、資產配置等。
然而上述諸多因素的具體表現形式很多都屬于廣義消費金融的范疇,狹義的消費金融主要指消費信貸,廣義的消費金融指與消費有關的金融問題,即在給定的金融環境下,消費者利用各種可獲取的金融服務方式來最大程度地滿足自身消費需求。根據Tufano( 2009) 對消費金融的界定,我們把消費金融的范疇歸納為下面四個方面:第一是支付工具,主要指為消費者提供消費服務便利的各種非現金支付手段,如票據、銀行卡、網上銀行、支付寶等;第二是風險管理工具,主要指在未來不確定情況下能為消費者提供一定保障的金融服務,如人壽保險和財產保險等;第三是消費信貸,主要指能滿足消費者進行提前消費的金融服務,如貸款等;第四是儲蓄和投資,主要指能使閑置資金進行保值增值的各種理財投資渠道。本文以下內容將通過理論和實證來分析消費金融對于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和影響效果,并針對消費金融的發展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消費金融影響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變動的理論機制
根據本文廣義消費金融的界定,消費金融的范疇主要包括支付工具、風險管理工具、消費信貸、儲蓄和投資,那么消費金融對于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也主要表現在這四個層面。
首先,支付工具的創新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支付途徑,使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更加簡單、方便、快捷。例如銀行卡支付,過去人們需要憑借存折到銀行取現,然后進行消費,而如今消費者可以直接使用銀行卡在各種場所進行消費。而且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網銀、支付寶等工具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客戶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各種商品和服務,大大提高了消費者的支付效率,并且會無形中帶來更多更新的消費需求。
其次,風險管理工具可以為居民提供一定的經濟保障,一定程度上消減居民對未來風險的擔憂和顧慮,從而對居民的消費信心起到穩定和加強的作用。例如,在面臨意外疾病所帶來的大額醫療費用支出時,如果居民在此之前已經購買了相關的醫療保險,那么他就不用為此而突然大幅降低當期消費支出甚至削減未來一段時期的消費支出。
再次,消費信貸即通過負債的形式向消費者提供融資,可以滿足消費者在資金不足條件下的消費需求,從而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支付能力,對于提高消費水平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特別是自1999年以來,國家明確提出擴大內需戰略以后,我國商業銀行不僅加大了消費信貸投放力度,同時投放范圍也從住房貸款、汽車貸款拓展至耐用品消費貸款、教育助學貸款、旅游貸款等多項產品。因此,消費信貸的發展促進了消費需求的擴張。
最后,儲蓄和投資是居民保值增值的理財渠道,這里的投資主要指居民的資產投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居民的儲蓄越多,其消費將會相應減少。而利率即代表儲蓄的收益率,一般情況下,利率越高,儲蓄增加消費減少。但自1996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支付的存款利率日益降低,但儲蓄率卻反增不降,從1996年的40.3%至今突破了50%。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國目前住房、醫保、養老等體系都很不完善,而居民未來又面臨較多的大額剛性支出,所以很多家庭都會為買房、買車、醫療、教育、養老等消費活動進行存儲,這就導致了雖然近年來我國存款利率不斷下降,但我國居民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進而導致居民當期消費水平不高的結局。對于資產投資而言,居民投資收益越多,越傾向于增加本期消費。
二、消費金融影響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變動的實證分析
結合以上理論分析,本文將通過實證來分析消費金融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其中支付工具的多樣化很難找到相關量化指標,即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業務金額作為量化指標,會導致與消費支出、消費信貸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所以本文將主要從風險管理工具、消費信貸、儲蓄和資產投資這四個方面進行考量和分析。
(一)指標說明及模型設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影響,發展消費信貸便成為拉動我國居民消費增長擴大內需的一種重要措施。1998年、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后發布了《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關于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逐漸引導和推動我國商業銀行不斷擴大消費信貸規模和投放產品范圍。所以,本文選用1998-2013年的消費相關數據進行驗證分析。[1]
其中,城鎮居民消費行為(Y1)用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表示;城鎮居民收入(X1)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消費信貸(X2)用全國消費信貸余額表示;風險管理工具(X3)用保險公司保費收入表示;資產投資收入(X4)用財產性收入表示;儲蓄收益率(X5)用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表示。另外,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也屬于消費行為變化的一部分,我們還將考察上述部分因素對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根據第一部分,我們知道城鎮居民現金消費支出中占比和增速較快的是居住和交通通訊兩大項目,所以本文將用城鎮居民人均居住和交通通訊消費支出來衡量消費結構(Y2)。本文主要考察消費金融因素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根據以上變量設定模型如下:
lnYi=α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X5+μ
模型中的α0代表截距項,βi(i=1,2,3,4,5)分別表示城鎮居民收入、消費信貸、風險管理工具(保費收入)、資產投資收入、儲蓄收益率(利率)變動對居民消費行為和消費結構變化的影響。
(二)實證結果分析
為了避免偽回歸,本文首先采用ADF檢驗方法對各個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無論是否包含截距項和時間序列項,ADF檢驗結果都顯示變量全部屬于非穩定變量。因此進一步進行協整檢驗,即對以上模型的殘差項進行ADF檢驗,協整檢驗結果顯示殘差項的ADF值為-3.6463,大于單尾檢驗臨界值-1.6036,所以可判斷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本文設定的模型可以用來進行實證分析。模型(1)實證分析結果如下:
lnY1=1.6985+0.6778lnX1+0.0347lnX2+0.0456lnX3+
0.0436lnX4+0.0212X5+μ (1)
T 3.9121 7.7176 2.9103 1.4257
1.2682 2.5748
R2=0.9995 R2=0.9993 F=4121.55410 DW=2.5784
模型(1)的實證檢驗結果顯示,β1~β5均大于0,說明城鎮居民收入、消費信貸、保費收入、資產投資收入、利率增加對于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均具有促進作用。但是模型(1)中β3和β4的T檢驗值在5% 的置信水平下沒有通過,說明保費收入、資產投資收入對于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水平的影響不顯著。導致結果不顯著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幾點:第一,本文選取的時間序列數據樣本有限,只有16年的數據可能導致模型回歸結果不準確;第二,參與保險業務的居民比較少,而且居民保險支出額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較小,從而導致風險管理工具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也較小;第三,參與資產投資特別是金融資產投資的居民比較少,而且財產性收入與可支配收入本身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從而導致資產投資收入對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不顯著。因此,下面我們將變量X3(保費收入)和X4(財產性收入)從模型(1)中去除,得出模型(2)的回歸結果。
lnY1=1.0859+0.8093lnX1+0.0353lnX2+0.0246X5+μ (2)
T 6.5818 27.8885 3.7269 2.9999
R2=0.9994 R2=0.9992 F=6494.7130 DW=2.0140
模型(2)結果顯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城鎮居民收入、消費信貸、利率變動對于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水平的影響均顯著,而且都呈正相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將增加0.8093%;消費信貸規模每增加1%,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將增加0.0353%;利率水平每提高1個點,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將提高0.0246%。按照理論來說,通常利率提高對于消費支出的影響應該為負,但此處利率水平提高對于消費支出增加具有正面影響,其原因就在于:在我國當前住房、醫保、養老等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很多居民會針對未來面臨的較多大額剛性支出進行儲蓄,從而導致盡管我國存款利率不斷下降,居民儲蓄率仍舊持續升高,進而導致居民當期消費水平下降的結局。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出發,說明和驗證了消費金融對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主要結論如下:第一,從理論分析,支付工具的多樣化、消費信貸的發展、風險管理工具的增加以及資產投資收入的提高等消費金融發展對于提高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水平均具有促進作用。第二,從實證分析,消費金融對于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符合理論分析,盡管風險管理工具和資產投資收入的增加對于提高城鎮居民消費支出水平的作用不顯著。另外,消費信貸的發展對于提高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根據以上分析及結論,我們得知消費金融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并且能夠靈活引導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本文針對消費金融服務發展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一是大力開發非現金支付工具,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支付方式。隨著消費需求不斷多樣化,消費者對于支付工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金融機構應該大力開發銀行卡、信用卡產品,拓寬銀行卡、信用卡服務范圍,積極拓展安全有效的網上支付平臺等,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并促進消費者的消費活動。
二是努力進行消費信貸業務創新,滿足消費者當前消費需求的前提下積極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傾向。當前我國消費信貸業務主要還是以住房貸款為主,一方面跟我國居民“居住為本”的傳統意識以及房價過高的現狀有關,另一方面也跟我國當前消費信貸業務缺乏創新難以引導消費者向其他消費熱點轉變有關。所以一方面國家應該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來滿足消費者當前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國家也應該努力改進住房體系及調控住房價格,并且積極了解居民當前消費熱點借鑒國外成功的消費信貸發展經驗進行消費信貸業務創新,采取有效的信貸政策引導居民的消費傾向。
三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從而穩固和加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本文分析結果顯示風險管理工具對于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我國住房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系、養老保障體系等社會保障體系都不完善,從而會降低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抑制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所以國家應該一方面努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鼓勵支持保險業的大力發展。
四是抓住農村廣大消費者,積極推進農村消費金融市場發展。雖然本文分析的是消費金融對于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但同樣的結論也適用于農村居民。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主要集中于農業、教育、醫療、耐用品等,所以針對廣大農村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建議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引導金融機構重視農村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開發適合農村居民消費的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 田長海,劉 銳.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3(6):18-26.
[2] 李燕橋.消費信貸與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2.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