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雷,孫周文 WANG Chuan-lei, SUN Zhou-wen
(1. 安徽大學 商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2. 安徽大學 物流與供應鏈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601)
(1. School of Busines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物流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競爭的新領域,物流企業創新是物流行業升級換代、占領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所謂物流,是指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的結合。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部分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如國際咨詢機構Armstrong & Associates 根據全球第三方物流營收發布的2013 全球第三方物流50 強報告,中國企業有中外運入圍[1]。但是,面對國際化一體化競爭態勢,我國絕大多數物流企業還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管理粗放、人力資源不優、一體化不足、治理結構不善、福利薪酬不合理的情況。因此,深入比較物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物流企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措施,以打造和保持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著名管理學家熊彼特1912 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并指出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內生因素。Teece[2]認為創新是組織獲取和轉化資源及塑造資源差異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影響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提升績效的基礎。目前關于企業創新能力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和分類。魏江,許慶瑞[3]認為企業創新能力包括企業的R&D 能力、制造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組織能力和資金投入能力。楊艷,朱恒源,吳貴生[4]認為,一個成功的創新活動,必須是技術和市場能力的有機結合,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系統地完成與創新有關的各項活動的能力。崔總合,楊梅[5]認為創新主要有4 種類型: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制度創新。本研究借鑒4 個維度來分析創新能力,即技術創新維度、管理創新維度、市場創新維度、制度創新維度,形成的企業創新體系如圖1 所示。其中,技術創新是指由直接的技術改進得到的新產品或新工藝;管理創新是指企業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 或要素組合引入企業管理系統以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活動;市場創新是指地域、需求、產品的新市場以及營銷觀念的創新;制度創新是指企業產權結構調整和產權關系的變化,包括公司治理結構、激勵制度,具體體現在組織架構、薪酬福利等方面。
根據中國證監會2013 年3 月公布的行業數據統計,按交通運輸業、倉儲業分類有83 家物流類上市公司,按照物流行業細分,分別從鐵路運輸、道路運輸、航空運輸和裝卸搬運、倉儲業各選取1 家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作為案例樣本企業,分別是鐵龍物流(股票代碼600125)、長江投資(股票代碼600119)、外運發展(股票代碼600270)、澳洋順昌(股票代碼002245)、中儲股份(股票代碼600787) 進行創新能力比較分析,5 家企業均設有各自的企業官網,研究原始素材主要來自上市公司網站和上市公司年報等。具體數據來自上市公司2010~2012 年年報,技術創新能力采用研發費用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來說明,其中研發費用信息在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有4 種情形: 董事會報告中披露; 財務報表無形資產或開發支出披露;管理費用項目注釋中披露; 同時在董事會報告和財務報表相關項目注釋中披露[6]。管理創新能力采用本科以上學歷員工占公司員工總數的比重來說明;市場創新能力采用描述性分析;制度創新能力采用公司內部薪酬差距來反映,具體指高管薪酬與員工薪酬的差距,計算公式為普通員工的平均薪酬=應付職工薪酬-應付高管薪酬/(職工總人數-董事會人數),其中高管薪酬從上市公司年報中的董事會報告獲得,員工薪酬數據從上市公司年報應付職工薪酬注釋中披露獲得。
鐵龍物流成立于1993 年2 月,1998 年5 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是鐵路物流業的示范性企業。公司秉承“創新、務實”的經營宗旨,將資本市場與鐵路產業結合,不斷創新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提升經營規模和經營質量,主要業務是鐵路特種集裝箱物流業務、鐵路貨運及臨港物流業務、鐵路客運業務,加上房地產開發、商品混凝土生產與銷售等補充業務的多種經營方式,是一家業務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突出的全國性企業集團[7]。
長江投資成立于1997 年11 月,1998 年1 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06 年1 月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是一家以現代綜合物流為主營業務的產業類上市公司。公司秉承做實、做穩、做好,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的行為宗旨,順應國家和上海市政府“十一五”、“十二五”規劃中關于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的戰略要求,依托覆蓋全球的物流服務網絡、B2B 的物流電子商務平臺,業務功能涵蓋國際貨運、公共信息平臺、國內快件、市內貨運等。公司所屬上海陸上貨運交易中心,是上海市政府唯一授權的道路貨運公共信息平臺,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配套及增值服務[8]。
外運發展成立于1999 年,2010 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是國內航空貨運代理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外運發展在堅持航空專業化物流經營主體方向的同時,積極拓展與空運密切相關的行業及項目的綜合物流業務,打造并依托航空承運優勢,實現“天地合一”的理想。外運發展在全國擁有4 大區域,近百家分公司、子公司和300 多個物流網點,運營網絡輻射全國,國際服務范圍覆蓋全球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9]。
澳洋順昌成立于2002 年9 月,2008 年6 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是金屬物流配送行業的領導者,秉承“專業創造價值”的理念,發展和開拓金屬物流行業,主要面向IT 產品制造商提供金屬材料的倉儲、分揀、套裁、包裝、配送等完整供應鏈服務,客戶遍布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公司建立物流信息系統,通過ERP、條碼技術、GPS 全球定位系統等現代物流技術對業務流程進行跟蹤管理[10]。
中儲股份總公司成立于20 世紀60 年代初,1997 年1 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是全國性大型綜合物流企業。中國儲運以專業化、網絡化、集約化、信息化運作模式,積極發展現代物流,形成以大客戶為主要服務對象,具有倉儲、運輸、配送、質押融資、多式聯運、加工制造、物流設計、內外貿易、科技開發、現貨市場、電子商務、金屬材料檢驗等綜合配套的多維物流服務體系[11]。
根據5 家上市公司的官方網站和上市公司年報等,從4 個維度比較5 家公司創新能力,如表1。
3.1 研發投入存在較大差距,總體尚待提高。技術創新的基礎及關鍵是研究與開發(R&D),技術創新與公司的市場成長速度、成長效率正相關[6]。如表1 所示長江投資研發投入最多,而外運發展研發投入最少,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時,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20 000 萬元以上的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應當不低于3%。5 家公司中研發費用最高的長江投資也只有1.46%(2012 年1.02%,2011 年2.36%,2010 年1.01%),遠遠低于3%的標準。企業研發方式分為自主研發、合作研發、引進設備購買等多種方式。表1 所示,部分企業已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鐵龍物流公司收購鐵路特種箱業務之后不斷在產品研發方面增加投入,設立特種集裝箱技術開發中心開發新市場和新產品,但總體來看,5 家企業的研發管理及內外創新網絡整合的能力,覆蓋企業產品、工藝、市場營銷和服務整個創新價值鏈的組織管理水平仍然較落后,只有3 家設立獨立的技術研發中心,說明企業對自主研發的重視程度不夠。
3.2 注重管理手段創新,管理模式創新意識不足。管理創新是提高企業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創新活動不僅取決于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而且與創新活動的組織與管理攸息相關。多數公司注重在員工培訓投入,如建立員工培訓制度,鼓勵員工考取資格證書,舉辦員工技能競賽等。但是除澳洋順昌外,其他企業不太注重管理模式上的創新。一項技術、一款產品給企業帶來的盈利和發展往往是局部的,但是管理模式的創新往往給企業帶來整體性根本改變。例如,作為金屬物流配送行業的領導者,澳洋順昌的管理體系核心是以業務視角出發管理核心價值,通過“內部公司制”——劃小核算單元,讓每個核算單元成為自負盈虧的小實體,轉變員工的意識和動機從“為公司干”到“為我自己干”。公司管理層注重精細化設計,明確核算要素,建立內部核算規則,核算小實體的盈虧。通過這種新機制,組織和驅動每一個員工,以更好地達成戰略目標[12]。

表1 創新能力4 維度分析
3.3 人力資本水平不均,文化創新精神缺乏。管理學家將組織獲取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總體(能夠表現出一種組織特有的具備價值性、稀缺性和難以模仿性的能力和經驗) 稱作戰略人力資本,他能使企業產出更佳的財務績效[13]。人力資本的高低能直接影響技術創新能力。一般的,大型公司更注重人力資本投資,公司成立時間越長,對人力資本這一戰略績效更為注重[14]。如表2 所示,從本科以上學歷占全體員工這一指標看,成立時間較長的儲運股份、外運發展、長江投資的知識型員工比重較高。就人力資本均值而言,本科以上學歷員工數僅為25.68%,存在很大提升空間。企業價值觀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定程度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如表1 所示,5 家企業紛紛提出打造企業文化,樹立核心價值觀,如鐵龍物流的“責任、誠信、創新、專業”,外運發展的“服務創造價值”,但是從表中只發現鐵龍物流和將創新納入其核心價值體系。

表2 2012 年人力資本指標數據
3.4 市場創新意識強烈,風險抵御能力薄弱。市場創新是市場各要素之間的新組合,既包括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域的創新,也包括營銷手段的創新,甚至還包括營銷觀念的創新[4]。如表1 所示,5 家上市公司紛紛在自己主業物流業務基礎上積極開拓新市場,發展多個業務板塊,以供應鏈增值服務為宗旨,以倉儲資源為基礎,創新業務模式,發展物流金融、物流地產、綜合物流、城市消費物流等;中外運的艙單質押融資監管業務,不僅獲得增值服務收益,而且增加掌控供應鏈的能力。但是,5 家上市公司年報的董事會報告都將未來融資風險納入風險計量中,目前物流企業的融資渠道較單一,物流企業應對市場的風險抵御能力不足,缺乏融資途徑對公司的市場創新存在不利影響。
3.5 公司治理結構待完善,薪酬差距較大。健康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有效且規范的獨立董事制度[16]。選取的5 家公司雖然均設有獨立董事制度,但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這可能會導致公司難以很好地進行創新決策。這一方面可以從中儲股份的企業制度改革中學習:中儲股份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較完善的治理和組織結構。其中,董事會由9 名董事組成,內設戰略與投資管理、薪酬與考核、審計、提名4 個專業委員會。戰略與投資管理委員會,獨立董事占多數,中儲股份的這一改革較好地保障董事會決策效益的最大化。澳洋順昌是唯一的外資企業,其薪酬差距卻是最大的,高管薪酬是普通員工薪酬的近3 倍,員工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外運發展,這可能與它地處北京,而北京整體薪資水平較高有關。如表1 所示,5 家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中儲股份的高管薪酬不及人數僅為其三分之一的鐵龍物流,就薪酬差距絕對數而言,作為唯一外資企業的澳洋順昌居于第二,但其企業人數卻不足1 000 人。從案例看,企業規模對高管薪酬與普通員工薪酬無論是相對數還是絕對數似乎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激勵制度針對普通員工不足,難以激起普通員工的創新熱情。
4.1 增強自主研發意識,促進技術創新。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促進物流競爭朝著高科技方向發展,由多種信息技術集成的物流信息系統,對在物流各個環節產生的大量信息進行及時有效的收集、處理和分析,是實現減少運輸時間、降低庫存、及時供貨與保持供應鏈的穩定等物流管理目標的重要保證[15]。除了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外,企業應增強自主研發意識,按照高新技術企業的標準,增加研發資金的投入;設立專門的技術研發部門,研發適合企業的物流軟件;增加研發人員的招募,加強研發團隊的力量;同時政府也可以出臺鼓勵企業自主研發的政策,鼓勵物流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4.2 促進管理創新,發展綠色物流模式。精細管理是降低成本,減少經營浪費的有效手段。實踐精細管理模式,必須加強管理手段創新、管理任務創新和管理目的創新[16]。具體地,認真梳理業務流程,制定嚴格的服務標準逐環節監控整個業務流程,找出不能達標之原因,持續改進,以此帶動公司全面的精細化管理。同時,與時俱進踐行綠色管理模式,物流業是一個消耗能源的行業,也是碳排放的大戶,低碳物流要求提高倉儲設施利用率、優化運輸路徑和搬運裝卸系統,勢必要求企業整合資源,打造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模式,創新發展綠色供應鏈,滿足低碳經濟之要求[17]。
4.3 提升企業人力資源質量,加強企業文化創新。優秀的人力資源是物流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之一[18]。提高企業人力資源質量,一方面企業要有效利用社會上各類物流培訓機構,對員工實施培訓,加快物流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物流企業應加強與高等院校合作和聯合,提供專業實習基地和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有效提高企業員工整體水平[18]。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加強企業文化創新。首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價值觀,在企業內部形成整體創新氛圍;其次,明確企業的目標、愿景、使命與責任,形成有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具體方法可以是舉辦入職培訓,拓展訓練;第三,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提倡走出去,多交流,全員培訓等,在提高員工業務技能和管理手段的同時,增強員工集體榮譽感[14]。
4.4 拓寬融資渠道,推進一體化物流鏈。市場創新需要資金維系,資金困難是很多物流企業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是設施設備的投入壓力。物流行業是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技術密集的行業,網點建設、運輸、裝卸設備以及企業信息化等建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是日常運營流動資金的需求壓力、客戶應收賬款的壓力、業務保證金和押金所占壓的流動資金壓力等。因此,積極探索物流金融板塊,一方面保障企業自己的資金運營,另一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開辟新的市場。按照服務對象和物流供給的差異,物流市場可以細分為高端、中端、低端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呈現出金字塔型的結構特征。從發展眼光看,傳統的貨運代理操作模式難以維系競爭力,而為其他企業提供從采購、生產到配送環節的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是未來物流業的發展趨勢。例如,鐵路物流可以利用低成本、低排放的優勢發展鐵路多元化經營和國際聯運;公路物流可以向倉儲、城市配送、快遞延伸;航空貨運可以通過重組將服務延伸到航空貨運服務的上下游環節;裝卸搬運業和倉儲物流可以與商貿物流和制造業聯動。
4.5 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薪酬福利制度。獨立董事制度對公司治理起到顧問和監督的作用。目前中國的獨立董事制度已經基本落實,對于促進公司治理結構合理化發揮一定作用。優化公司治理結構,首先,完善相關的公司證券法律制度,改變現在完全由大股東提名的做法,可以成立一個獨立董事選聘機構,負責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的選拔,使獨立董事真正獨立起來;其次,在董事會下設考核機構,加強對獨立董事的監督,防止獨立董事短期行為;第三,明確法律條律規定,嚴格實施證監會關于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的要求,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作用。一個企業的薪酬制度體現著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傾向,合理的薪酬制度會增強員工的創新意識[19]。對于不同性質的企業薪酬制度優化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對于國企來說,需要政府給予一個寬松的外部環境,給予企業在薪酬管理上的自主權,使企業能根據市場競爭狀況與市場薪酬水平自主決定薪酬結構與薪酬水平[20]。對于民企來說,可以在法律框架內豐富自己的福利項目。同時,企業還可以適度借鑒外國的“彈性福利計劃”,即由員工在企業規定的時間和合理的金額范圍內,按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的福利項目組合,滿足員工對福利靈活機動的要求,提高員工的滿意度。
[1] 佚名. Top 50 3PLs Special Report[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13(7):43-44.
[2] Teece, G. Pisano, A.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Journal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7(18):509-533.
[3] 魏江,許慶瑞. 企業創新能力的概念、結構、度量與評價[J]. 科學管理研究,1995(10):50-55.
[4] 楊艷,朱恒源,吳貴生.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的解構與演進[J]. 經濟管理,2007(9):30-35.
[5] 崔總合,楊梅.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4):139-141.
[6] 冒喬玲,許敏. 技術創新驅動企業成長的績效分析——基于創新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 企業經濟,2012(4):17-23.
[7] 鐵龍物流. 鐵龍物流簡介[EB/OL]. (2007-11-18)[2014-01-15]. http://www.chinacrt.com
[8] 長江投資. 長江投資簡介[EB/OL]. (2014-01-11)[2014-01-15]. http://www.cjtz.cn
[9] 外運發展. 外運發展簡介[EB/OL]. (2013-10-31)[2014-01-15]. http://www.sinoair.com
[10] 澳洋順昌. 澳洋順昌簡介[EB/OL]. (2013-09-20)[2014-01-15]. http://www.aucksun.com
[11] 中儲股份. 中儲股份簡介[EB/OL]. (2014-01-10)[2014-01-15]. http://www.cmstd.com.cn
[12] 潘冬燕,阿米巴. 中國造——澳洋順昌[J]. 中歐商業評論,2012(4):92-102.
[13] Abrabam C. Strategic Human Capita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20(4):375-392.
[14] 高素英,趙曙明,田立法. 人力資本、創新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8):76-83.
[15] 上海海事大學物流情報研究所. 2012 中國物流科技發展報告[R].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
[16] 陸園園. 企業管理創新的基本要素與理論模型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2):154-158.
[17] 遠亞麗,唐衛寧. 低碳視角下物流產業集群服務創新能力提升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J]. 企業經濟,2013(6):22-25.
[18] 汪旭暉,李慧勇. 物流業上市公司自主創新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基于Malmquist 指數的研究[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2(7):70-76.
[19] 何立勝. 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制度創新比較研究[J]. 經濟經緯,2003(3):32-35.
[20] 趙睿. 高管—員工薪酬差距與企業績效——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經濟管理,2012(5):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