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俗語,叫做“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在家長中流傳很廣。它相對于中國某些“虎媽”式的一味嚴格要求甚至棍棒教育,自然是一種進步。比如,在美國很有影響的“虎媽”蔡美兒曾說,孩子在學校拿了A-,美國家長會大為夸獎,中國家長會反過來罵孩子:為什么是A-,而不是A或者A+?虎媽們為激勵兒女上進不惜惡語相向的做法,在美國受到很多人批評。
在美國,所謂“賞識”教育法也很流行,希望兒童會在鼓勵之中,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效果,培養某種特長,家長們相信英語中的一句俗語,翻譯過來就是:“蜜蜂粘蒼蠅比蜜多。”意思是說,會說表揚的話,比表揚本身更重要。
最近幾年,有一些美國的心理學家發現,賞識運用不當,會適得其反,亦即產生中國人所謂的孩子被“捧殺”。但問題不是中西二元對立那么簡單——中國虎媽們篤信“打是親,罵是愛”,美國人注重賞識。這些研究,把賞識拿到顯微鏡下,讓我們看看到底什么樣的賞識管用,什么不管用。
認清孩子的現實
首先,心理學家認為需要認清兒童的現實才能恰當地實施賞識教育。我們知道,美國學校一般不在班級里面公布成績,給同學們排名次。可是,這不等于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了事。美國的“排名”其實更能刺激神經:比如,一些關鍵年級(如高中畢業年級)的統考、SAT等重大考試,是將某位學生的成績和全州同學比,和全國同學比。看兒童的智商或是學習成績,按百分比分別處在什么統計范圍之內。這種智商測試結果和成績表,會郵寄給學生的父母,幫助父母親準確地認識兒童的長處短處,或做補救的努力,或是針對性開展未來的學習規劃。學校也會根據學生現實,適當調整教育舉措。在一些私立學校或者好一些的公立學校,在智商測驗中成績領先的學生,會進入“強化班”,老師會有針對性地提供高端技能的培訓。我國教育家也認為,有必要正視兒童天分的差異。那種不管客觀條件而一味認為自己孩子是天才而加以賞識的做法,肯定無益于兒童的成長。
夸獎應與負荷相稱
其次,夸獎即便有效,也并非會與孩子的學習效果成正比。專家發現,兒童發展早期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家長無視這種局限,覺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不懂思維的發展規律。這會影響兒童的自我認識,形成錯覺,導致貪多學不精,最終以失敗告終。這種不顧及認知能力的賞識,是挖坑讓孩子往里跳,非常有害。
認知的負荷,即負擔學習任務的多寡,在不同人之間,甚至同一個人的不同時間段內,都有差別,沒有必要諱言這種差別。學生的個人意愿,并不能改變大腦的接受程度。即便到了大學階段,負荷適當的重要性一點也沒有降低。美國艾伯林基督教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鮑勃·麥考爾文,最近在一次針對學習策略的講座中,講到他所做的一項統計:如果一本英語書的某一章包含大約150000單詞,那么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若以每分鐘250個單詞閱讀,讀完一章需要一個小時。如果某個學期學習5門課,每周每門課閱讀量是兩章的話,那么,僅僅把書讀完就需要10小時。如果是一個以英語為非母語的人,把書看完,甚至看兩遍三遍還要查單詞,那么,可能二三十個小時才能勉強把書看完(每周全職工作的時間是40小時),更不用說還要做作業了。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大學錄取外國新生需要參考托福成績或GRE成績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考試能考核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到底怎樣。不然的話,進來容易,學習過程中會被拖死。一個人的成長,是先天差異和后天努力的結合。沒有必要諱言先天差異,也就是學習一開始時的差異,這種差異總是在某些方面讓某些兒童收益,也總是在某些方面讓另一些兒童受挫。
夸獎智商會挫敗情商
再次,是應當夸獎什么。因為家長表揚什么特征,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發展。目前,心理學上公認的做法,是表揚努力,而不表揚聰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懷克在這方面做過不少研究。她發現,如果一味表揚兒童“聰明”,這些兒童遇到更艱難的問題時,容易放棄。因為這樣的小孩認為過去的成就,都是來自于自己的聰明,而不是努力。他們不想丟掉“聰明”的頭銜,不想在人前顯得自己失敗,在可以選擇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更輕松的、更符合自己長處的任務去完成。久而久之,他們的大腦里會形成一個舒適區,而不愿意面對艱巨的任務。德懷克認為,夸兒童的聰明,會形成“自我毀滅”行為。對于這種兒童,越早捅破他們包裹在自己周圍的肥皂泡越好。
相反,如果表揚小孩的努力,則讓小孩養成“成長思維”,小孩能在困難任務面前不懈努力。人的努力程度,更容易改變一些,而他的智商,也可在“成長思維”模式下獲得一定的進步。換言之,表揚孩子努力,他們會更努力,而智商或可隨之增加。而你僅僅表揚聰明,孩子會把所有問題、成就都歸結為自己智商,這反而會減少他們的能動性,增加他們心理的脆弱度。這就是“智商打敗情商”的奇特現象。
著名網絡學堂可汗學院的創辦人薩爾曼·可汗近日也說:“我永遠不會贊揚我兒子聰明。我不會贊揚我兒子他已經擅長的東西,而是贊揚他面對難題的時候能夠不屈不撓。我向他強調,‘當你在掙扎的時候,你的大腦在成長。”他認為,不恰當的表揚——表揚兒童的“聰明”——會扼殺兒童的“成長心態”。
過譽不如不夸
家長盲目表揚孩子,言過其實的情況很普遍。荷蘭博士生艾迪·布魯默爾曼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布拉德·布什曼在一系列研究中發現,對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言過其實的贊美事實上使得兒童感覺更為糟糕。在他們主持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讓孩子們臨摹梵高的畫作《野玫瑰》,然后讓一位“知名畫家”(其實并不存在)作出鑒定。研究者后來委托知名畫家,分別給出“言過其實的表揚”、恰如其分的表揚或是不予表揚,然后繼續讓這些兒童繼續畫新的作品。這時候,接受過“言過其實表揚”的孩子,普遍畫出更簡單、更沒有挑戰性的作品。對于不自信的孩子而言,言過其實的表揚會讓他們回避挑戰,比過去更脆弱。沒有哪個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自信、大方,可是當你給出不恰當的表揚時,兒童可能反而會覺察出這種不真誠,知道你在哄他們。他們開始回避艱難任務,而選擇簡單任務,迎合你的說辭。對于某方面才能不足的孩子,最實在的辦法,是設法提供資源或幫助,讓其長進,長進之后再表揚,而不是事前提供不切實際的表揚,試圖讓其感覺良好一些。
夸獎要夸到點子上
相反,心理學家們發現,如果兒童比較自信,父母的過度表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能雕琢他們,使其迎難而上,最終進步越來越大,優點越來越明顯。需要指出的是,人都會有自信和不自信之處,找到“自信點”去賞識,效果更明顯。另外,此時應著重找孩子的優點,多夸他們的優點。他們在這些方面本來就自信,夸贊會使其特點更突出。
家長夸獎要有針對性,一般的出色可以忽略,關鍵是要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不少家長并不能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而只是隨大流,別人教孩子什么他們跟著教什么。只有找到獨特之處,真正識別到孩子的優勢所在,能清晰表述,甚至向孩子提供證據,這才能雕琢他們。
總之,兒童各有長處與短處,認清其優缺點,再加以正確的引導才是正道。這也需要我們調整教育的評價體系,把個性化發展的重要性擺在與均衡發展同等、甚至更為重要的位置。家長在各自的小環境里,也應調整自己的反饋方法。不會賞識,或是胡亂賞識,不但起不到促進發展的效果,甚至還會造成長期負面影響。賞識到點子上,賞識是真誠的,賞識得具體明確,讓孩子得到合理的反饋,其發展才會如魚得水。表揚也是一門“學問”,需要家長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