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沁融
與此同時,我們這個年代的音樂出版人,也要面對數字出版的挑戰和考驗。因為電子軟件打譜、電子閱覽、多媒體配套等新技術早已改變了傳統手工制作方式,這使得鋼琴譜、管弦樂譜、總譜、歌譜等各類西洋樂曲譜的出版日趨達到國際水平。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曲譜的出版卻一直依賴西方打譜軟件,停留在簡譜或者簡線對照譜的階段,無法滿足民間音樂豐富的內涵表達。如何從出版角度對幾近失傳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譜面上的保護和傳承,是數字出版時代的新課題。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名錄。那年,中國地區僅申請到八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而古琴是唯一獲選的遺產。當古琴慢慢揭開神秘的面紗成為大眾的焦點時,有關古琴的歷史溯源、琴曲還原、琴譜搜集、琴家演奏、琴人考證、制琴等各方面的文化遺產保護活動,迅速在各地開展起來。
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亦是最早的彈撥樂器。古琴屬于八音中的絲,它的結構充滿了中國文化的象征意義,更居“琴棋書畫”之首。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古琴近來卻重新煥發了生機。一方面,作為最值得收藏的世界文化遺產,古琴的拍賣價格均出現暴漲;另一方面,古琴音樂的學習不斷升溫,只有士大夫才能演奏的“文人琴”已經伴隨著現代文明的腳步進入了大眾的音樂學習視野。
與西方的五線譜相比,減字譜是獨屬于中國的古老記譜系統。最早的古琴記譜法為文字譜,即用文字詳細敘述全部演奏指法動作,因此又可說是一種指法譜。如此說來,用文字譜來記錄琴曲之“繁瑣”可想而知,現存僅有的文字譜是唐代的《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為提高記譜效率,晚唐時出現了簡化文字譜的減字譜——使用減筆字組合來記錄琴曲的指法、弦序和徽位。清代的《大還閣琴譜》開始采用徽分記譜法,將相臨的徽間分成十等分,按音音位記成“幾徽幾分”,提高了音位的準確度。減字譜在傳統琴譜中廣泛采用,并沿用至今。
古琴文化主要由古琴、琴家、琴曲組成,也是古琴音樂保護的三個重點環節。打譜是古琴家按照減字譜把琴曲彈出的過程。正如上面所說,減字譜并未記錄琴曲節奏等音樂細節,因此需要古琴家進行再創造。古琴演奏家張子謙曾說過,打譜的過程可謂“小曲三月,大曲三年”。因為打譜者需要反復記錄修改,不斷彈奏,并在此過程中揣摩原曲的氣質和意境,使樂曲的演奏清晰流暢,結構完整,因此在打譜上花費的時間可能會是數月甚至數年。
由于各個時期的琴家都持有不同的琴風,同時又隨著演奏藝術的精進,隨意對原譜作出增刪潤色,因而同一首琴曲在不同時代、不同琴家的手里,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和不同的審美傾向。這些琴家不同的演奏版本,也會通過打譜成為不同的樂譜版本。
打譜的困難與演奏版本的多樣性,使歷代出版的古琴曲譜顯得彌足珍貴,如:唯一現存的文字譜唐朝初年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漢代最重要的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現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清代影響較大的《松風閣琴譜》《德音堂琴譜》《蕉庵琴譜》直至民國時期的《梅庵琴譜》《琴曲集成》。

與歷代流傳的精美樂譜相較,現代琴曲的出版卻參差不齊:市面上相關古琴的出版物五花八門,除去古籍影印外,大部分是作者手寫,少見楷體拼字,甚至有一本書中每一曲的樂譜字體都不同的現象出現。出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古琴音樂的出版遭遇這樣的技術瓶頸,無疑是保護和傳承古琴文化的一大阻力。
2012年6月,上海音樂出版社遵照《上海數字出版業發展專項指南(2012版)》中“研究數字化還原、多媒體展示等技術,建立面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互動展示平臺”的要求,對古琴保護工作中最難的一個環節——減字譜,展開科技性的創新研究。“古琴減字譜富媒體數字化應用平臺一期”利用數字出版的相關技術,整合傳統出版業的優勢資源,構建古琴減字譜字庫、古琴樂譜內容數據庫與視聽多媒體相結合的綜合性應用平臺,以期為國際性古琴樂譜研究提供參考標準,為古琴打譜應用提供相關支持,為古琴音樂的出版提供技術保障,也為古琴音樂教育提供資源服務。
一是字形標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建設一個類似漢字“黑、宋、楷”字體標準的、針對減字譜的字形設計標準。上海音樂出版社集結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權威造字專家,與多位著名古琴家共同設計了一款“常用古琴楷體字形”標準,并首批創建了容納有四千六百個標準化減字譜、符合國際UNICODE字符標準的數據庫。
二是應用。研究如何綜合利用古琴的指法、減字譜字符的結構,設計一套簡單、易學、易用的古琴減字譜專業輸入法,不僅適用于古琴專業人士及愛好者,也適用于古琴專業書籍的排版制作。項目設計了可自動識別并切換“拼音檢索”“五筆檢索”和“四角號碼檢索”的智能減字譜輸入法,可以在辦公軟件、打譜軟件、即時通訊軟件和網頁搜索框中便捷使用。有了這套輸入法,將古琴減字譜字庫應用到數字打譜、數字排版、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等多方面的應用領域就不再是難題,甚至還可以進行多功能數字產品的研發。
三是傳播。通過搭建權威的古琴資源庫,建立富媒體互聯網展示平臺,將多媒體資源與古琴減字譜進行交互性鏈接,實現減字譜平面涵義的立體化呈現。富媒體互聯網的展示平臺名為“七弦琴館”,上線后將實現琴曲試聽、琴譜查找、減字譜研究、互動學習等功能。
傳統需要保護,傳承需要創新?!皽p字譜”作為古琴音樂的文化符號,它的科技創新將掀起整個古琴產業鏈的數字化革命,而數字技術又可反哺到傳統藝術的出版傳承,因而更好地服務于古籍的整理與修復工作,實現“如何真正地保護與傳承世界文化遺產”這個雙命題。
古琴演奏家陳雷激大師一直致力于挖掘古琴藝術在當代的傳承意義,并關注古琴教育方式和出版技術的革新。在獲悉“古琴減字譜富媒體數字化應用”項目的成果后,他親自校驗了減字譜庫、減字譜輸入法等功能,并贊譽“這是足以顛覆古琴傳播方式的大好事!”
2014年6月15日,陳雷激演奏私享會及“傳世名琴”系列新專輯簽售會在紅坊藝術創意園區舉行。此套專輯收錄了演奏者用晉代名琴“猿嘯青蘿”和宋代官琴“復古殿”演奏的《流水》《平沙落雁》《陽關三疊》《酒狂》《梅花三弄》《廣陵散》等經典琴曲,還收錄了演奏者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原創作品《畫卷》及民間改編樂曲《二泉映月》。隨著新專輯簽售會的圓滿成功,陳雷激先生與上海音樂出版社的系列出版合作正式啟動。2014年10月,“雷激古琴系列”的第一本教材即將問世。這是首次采用“標準古琴減字譜楷體字庫”進行打譜的古琴出版物,它將采用全新的排版方式,從視覺上傳達古琴文化的內涵,成為古琴教材市場拓展出版模式的一次重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