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建良
(作者是青島農業大學教授 )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
自2005年介入海外報紙圖片和版面分析領域,我一路走來順風順水,截至2014年4月,已經在新聞傳播類中文核心期刊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這其中在《中國記者》上發表25篇,在《新聞記者》上發表64篇。《中國記者》約我寫篇文章談談取得成果的原因,實在誠惶誠恐,因為我既不是學新聞的,也不是學攝影的,外行出身,唯恐貽笑大方。所以,不敢說經驗,只是把我的做法寫出來與同仁分享一下。
1984年,我從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被分配到某大型國企報社工作。企業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采訪、寫稿、畫版、校對、通聯、發行,甚至跑印刷廠都得“親力親為”。這活兒我一干就是20年,為我日后分析海外報紙版面奠定了基礎。
我是個攝影發燒友,大學期間就“不務正業”,不是看畫報就是拍照片。參加工作后攝影熱情依然不減,業余時間經常滿大街抓拍社會新聞。企業報有個好處,不限制你給其他媒體投稿,我拍的照片時常在《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等媒體上發表,1988年還在《中國記者》新聞攝影月賽中獲過獎。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報紙的“周末版”“星期刊”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這種以“報中報”形式出現的周刊,版面生動活潑,內容很接地氣,深受讀者歡迎,給中國報業帶來一股清風。這些周刊特別喜歡現實生活中抓拍的照片,我的那些照片正對路子,時常會出現同一期“星期刊”上用我兩三張照片的情況,這更加激發了我拍照的熱情。這段經歷為我日后分析海外報紙新聞圖片的拍攝與使用奠定了基礎。目前,國內一些新聞教師缺乏媒體從業經歷,所著文章往往脫離實際。回頭來看,這一切經歷或許都是有用的,盡管我當時并不特別清楚它有啥用。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網絡媒體異軍突起,數字報紙悄然上線,只要有一根網線,你就可以遍覽天下報紙。
2004年,我應聘到青島農業大學任攝影教師。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我開始在互聯網上廣泛搜集時效性強的新聞照片。無意間看到了一些新聞愛好者轉貼海外報紙版面的博客,那些明顯和我國報紙不一樣的報紙版面令我大開眼界。于是,我的注意力由新聞照片轉向外報版面。盡管是在十年前,美國、英國等傳媒業發達國家的主流報紙就已經十分重視網絡版的建設與經營,紙質報紙一經簽版付印,數字報紙就同時掛在了網站上,極大地方便了外地、外國讀者網上閱讀。遠在中國山東的我甚至比當地讀者更早看到他們的報紙,這令我興奮不已。
不同國家的報紙對同一個新聞事件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報道,對我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我不斷地尋找更多的數字化外國報紙。我甚至覺得讀報遠比讀書更有意思,因為讀報是讀“世界”對一個事情的不同認識和理解。
如此多的外國報紙,怎樣選擇?如何查找?最初,我用了一種相當笨拙的方法,從外交部網站“國家和組織”頁面上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查他們的新聞出版概況,了解該國有影響、有特點的主要報紙,再按照報紙的中文名字逐一搜尋它們的網站,初步建立自己的“外報網站搜索平臺”。這是一個十分辛苦的過程,因為除了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報以外,僅靠手頭國外報紙的中文譯名,很難找到他們的官方網站。于是,我又從外國外交網站“新聞出版”欄目中“倒查”回來,逐漸擴充搜索平臺的內容。日后,我找到更為集中的外報網址——“世界各國網址大全”,極大豐富了我的搜索平臺。
令人郁悶的是,辛辛苦苦建立起“搜索平臺”,但其中某些報紙的電子版卻開始收費。比如法國,2008年以后幾乎所有報紙的電子版都不可以免費瀏覽。《費加羅報》《世界報》這些著名的報紙由免費瀏覽到“注冊免費瀏覽”,再到“注冊收費瀏覽”,只用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再加上一些外國報紙網站難以登陸,我的“搜索平臺”快速“縮水”。好在一些報紙可以注冊免費試用最長一周時間。為了搜集南非報紙“曼德拉去世”報道的版面,我就這樣注冊了十幾家南非報紙,他們會在這一周內,每天第一時間將報紙電子版的鏈接發送到我注冊的信箱里(圖1-3)。“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后,我注冊了幾家馬來西亞的報紙。
“李敖有話說”節目里,李敖每說出一個觀點,就會拿出不同時期的相關剪報、圖書、照片資料展示給觀眾,他甚至有20世紀20年代某月某日某報某版的剪報內容。積累資料的耐心和毅力實在令人敬佩。在敬佩之余我也受到極大啟發:只有海量地積累資料,視野才能寬闊,觀點才有依據,文章才會充實。
于是,我開始利用自己不斷完善的報紙搜索平臺,大量下載當天的外國報紙版面,建立自己的資料庫。2008年以前,登陸外國報紙網站很方便,但是網速太慢。我就避開用網高峰,每天早上四點半就起床,用三臺電腦同時下載。那時候,由于對海外報紙還不是很熟悉,每天只能下載400余個頭版。后來,網速快了,方法多了,每天可下載800余份。這項工作我從2006年一直堅持至今,每天早上五點之前一定坐在電腦前下載海外報紙,365天雷打不動,一天不落。我的資料庫從一開始就井井有條,按年份、月份隨時可以查到某天世界各國報紙頭版資料。8年來,我至少積累了二百二十余萬份海外報紙頭版版面。我會一直堅持下去。
時常有朋友問我:你哪來那么多思路?我回答,思路多來自課堂教學。我最喜歡上的還是全校任選的新聞攝影課,因為沒有考試,講起來相對自由很多。對海外報紙版面進行分析,發現有價值的新材料,然后反復閱讀才會萌生新的觀點和新的想法,進而講出、寫出有時效性、有針對性、有適用性的觀點。這需要海量閱讀和積累。
下載海外報紙是個非常枯燥的活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機械重復。不難,但極其需要耐力和韌勁。難的是對這些不同語言的海量資料進行閱讀、篩選、歸類、整理,然后找出可以用于案例教學和文章寫作的資料。我把這項工作比作“淘金”,發現有用的資料就像淘到金子一樣興奮。
這項工作必須當天完成,稍一耽擱,不但會“欠債”太多,也會因時過境遷喪失新鮮感而影響到價值判斷的準確和敏感。我的工作順序是,先整理出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不同國家報紙的報道版面,再整理出用于寫作和用于教學的資料。比如,2014年3月份尚未結束,我就已經整理出可以用于寫作的內容40多個,這不但有利于當下的寫作,更方便于日后的檢索。
海外報紙無論是版面設計還是圖片使用,都有值得我們國內同行學習和借鑒的東西,我把它們整理出來介紹給同行,也是為了開闊眼界、取長補短,更好地發展自己。2010年,上海《新聞記者》雜志為我量身定做了專欄“外報讀圖札記”。2013年,搜狐網“傳媒人物”頻道也給我開設了個人專欄。我樂此不疲。這活兒我會一直做下去,因為海量閱讀本身就充滿了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