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成 王會戰 何 茹
(1天津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第八奶牛場;2天津市奶業發展服務中心)
奶牛皺胃移位(Displacement of the Abomasum,DA)是指皺胃的正常解剖位置發生改變,引起消化道梗阻,導致消化機能障礙的內科疾病。皺胃左方移位是指皺胃從瓣胃后方由右側經過腹底移入左側肋部,置于瘤胃和左側腹壁之間,并引起消化機能障礙,導致慢性營養失調的疾病。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奶牛產奶量的不斷提高,該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威脅奶牛養殖業發展的一種嚴重疾病。自2007年初至2010年底,天津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第八奶牛場共發生皺胃移位奶牛103 例,現就該場奶牛的發病規律、原因及采取的具體營養調控措施做一陳述,以便為該病的防治提供更豐富的實踐參考資料。
對天津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第八奶牛場為期4 年的數據統計結果表明,皺胃移位的年發病率為3.5%~5.5%(表1),隨著成母牛年單產不斷提高,該病的發生率也逐年提高,呈現出高產奶牛發病率明顯高于低產奶牛的趨勢。其中90%以上的病例為左方移位,右方移位的病例較少。

表1 2007~2010 年天津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第八奶牛場皺胃移位的發病率統計表
在103 例的發病牛當中,其中一胎牛47 例,占發病總數的45.63%,二胎牛26 例,占發病總數的25.24%。一胎、二胎牛發病數占發病總數的70.87%(表2)。皺胃移位的發生往往與圍產期的飼養、飼喂方式密切相關。一胎、二胎牛多發皺胃移位,需要對其圍產期的飼養,特別是懷孕后期的營養是否合理進行分析。

表2 皺胃移位發病牛胎次分布
從產后發病的時間看,產后7 天內發病率為12.62%,8~15 天內發病率為47.57%,16~30 天發病率為21.36%,31~150 天發病率為9.71%,大于150 天發病率為8.74%,81.55%的皺胃移位發生在產后30 天內(表3)。以上數據證明皺胃移位發病與奶牛圍產期,尤其是圍產后期的營養管理密切相關。從皺胃移位發病角度看,圍產期的產前階段如何飼養,對減少皺胃移位發病率至關重要,在產后階段的營養投入上,既要實現平穩、最大程度達到產奶高峰,又要保證奶牛消化系統健康、減少皺胃移位的發生,以延長產奶高峰期,提高305天泌乳期產奶量。
從表4可以看出,1~3月、8~9月之間的發病率高。奶牛皺胃移位全年四季都有發生,產犢高的月份發病率也高。天津地區1~3月,8~9月正是一年中比較寒冷和比較炎熱的時候,隨著氣候的變化,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DMI)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DMI明顯下降。另外,飼料冰凍和霉變導致瘤胃功能紊亂,繼發皺胃移位的可能性增大。
2008年天津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成立以來,全公司奶牛的飼養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隨著成母牛單產逐年提高,奶牛的精料飼喂量也有所增加。甜菜粕顆粒、大豆皮等短纖類飼料飼喂太多,與精料飼喂過多有相似的作用,會導致皺胃負擔過重,其結果是引起皺胃的收縮能力和彈性下降,皺胃收縮力的下降就可以導致皺胃體積變大、弛緩,從而為皺胃移位的發生提供了基礎病因。103 例奶牛皺胃移位手術統計結果顯示,發生皺胃移位奶牛的皺胃體積要比正常大1~2 倍,而且多數皺胃內會積聚大量氣體。
圍產期奶牛經歷了一系列來自生理、內分泌、日糧和外界環境的變化,這對圍產期奶牛的營養代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奶牛在產后極易出現各種代謝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其中產后低血鈣癥狀尤為常見,大約67%的奶牛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血鈣癥,而低血鈣是引起皺胃收縮功能減弱的一個危險因素,由此導致的真胃移位發病率明顯增加。
實際生產中精粗比例大于60︰40,精料過多而粗飼料飼喂量相對不足,或者粗飼料品質太差,牛只出現挑料現象,可加快瘤胃食糜進入皺胃內的速度,導致皺胃內脂肪酸增多,從而抑制皺胃平滑肌的運動和幽門開放,結果引起皺胃弛緩,積氣膨脹,影響了正常的消化機能。又因瘤胃內沒有足夠的長纖維類飼料來填充而導致瘤胃體積縮小,給皺胃移位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所以發病率相對增高[1]。賀有濤等人通過調查統計發現,奶牛皺胃移位的發病率隨干草占粗料比例減少而增多,隨著精料的增加而增多[2]。
泌乳初期奶牛對營養需求急劇增加的速度超過了從干物質中攝入營養的速度,皺胃左方移位奶牛出現臨床癥狀前,其采食量明顯低于健康奶牛,導致它們中的大多數在泌乳初期會出現能量負平衡問題。產前體況評分較高的奶牛產后干物質采食量較低,營養負平衡持續的時間比正常奶牛和體況評分比較低的奶牛更長[3~4]。Stengarde等(2008)報道,產前體況評分較高(≥3.5)的奶牛發生皺胃移位、酮病和其它代謝相關疾病、不孕和淘汰的可能性較大。

表3 皺胃移位奶牛產后發病階段
泌乳后期泌乳牛產奶量下降,因而奶牛對價格昂貴的補充飼料,如過瘤胃蛋白的需求量也相對減少。同時這些奶牛的采食量達到了最高峰,因而這時候日糧中的粗料比例應達到最大量。應為泌乳后期的奶牛單獨配制日糧,為這些奶牛單獨配制日糧有幾方面的作用:一是幫助奶牛達到恰當的體脂儲存,避免過肥或過瘦;二是通過減少飼喂一些不必要的價格昂貴的飼料,如過瘤胃蛋白和脂肪飼料來節省飼料開支;三是增加粗料比例,確保奶牛瘤胃健康,從而保證奶牛健康。
應監測奶牛的體膘膘度評分。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體膘過于肥胖的奶牛容易在產犢時患代謝性疾病,如酮病或脂肪肝、皺胃移位、胎衣不下、子宮炎、子宮感染和卵巢囊腫等,因而在產犢時使奶牛具有良好的體膘將在許多方面得到回報。在泌乳后期(產奶200 天之后)應關注奶牛的體膘膘度,確保奶牛獲取足夠的營養以補充奶牛體內營養儲存。研究表明,在泌乳后期改變奶牛的體重和體膘比在干奶期更為容易實現。通過體況評分,在乳泌的后1/3階段使其達到干奶期應達到的體況,在這個時期應通過飼料配方的調整使體況達到要求。奶牛如果體況恢復太快而偏肥,應放到產量較低,喂低能飼料的組中;如果奶牛偏瘦,應放在高產組,喂以高能飼料,直到必需的體況得以恢復。泌乳后期的奶牛,體膘膘度評分應在3.50~3.75,以確保奶牛營養儲備,避免過于肥胖和瘦弱。因而我們建議在泌乳中期應對奶牛的體膘進行膘度評分,以確保在泌乳后期可根據膘度評分更好地調整奶牛體況。

表4 2007~2010 年天津嘉立荷牧業有限公司第八奶牛場皺胃移位奶牛只各月分布情況

干奶初期應有適當的體況,該體況應該在整個干奶期保持不變,這是十分必要的。保證干奶牛日糧的微量養分的供應,特別是增加VA、VD、VE,使其達到奶牛營養需求(NRC)要求的2 倍的水平,鐵、銅、鎂、鋅達到1.5 倍的水平。飼喂的硒應達每天6 mg的水平(為NRC要求水平的2倍);應堅持喂給而盡量不注射,如果一定要注射,必須在產前1.0~1.5個月注射,然后在生產時再注射1 次。如果血液中硒的含量水平太低,通過補飼可能需要2~3 個月才能達到所建議的水平,但當補飼一旦停止,水平將很快下降。在這個時期內,保持鈣的正常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母牛在產犢時血液低鈣會使產犢出現問題,如子宮脫出、胎衣不下、產后食欲不振和皺胃移位等增加。母牛如果發生難產會增加代謝紊亂及皺胃移位的發生。
奶牛在圍產期所采食的日糧由高纖維日糧逐步過渡到高精料日糧。此時瘤胃功能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日糧不同導致分解這些日糧的微生物菌群和數量在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是由于日糧的不同,微生物區系發生改變后,導致瘤胃乳頭長度的變化。高精料日糧適合淀粉分解菌的生長,提高丙酸和乳酸的產量;高纖維日糧適合纖維分解菌的生長,提高甲烷產生量,而不利于生產丙酸和乳酸的細菌生長。發酵終產物將影響瘤胃乳頭的生長。已知丙酸和乳酸的產量提高可以促進瘤胃乳頭的生長,高纖維日糧使其變短[5]。瘤胃乳頭的重新生長需要數周的時間[6]。圍產期奶牛的飼養目標:一方面是滿足奶牛該階段的營養需求,為高峰的來臨作準備;另一方面是完成瘤胃從高纖維日糧向高精料日糧的轉變;在完成以上兩點的同時要從營養的角度解決奶牛圍產期代謝病的問題。在圍產期階段調整飼糧陽離子和陰離子的比例,即降低飼糧中鉀和鈉的含量,添加陰離子鹽誘導輕度(代償性)酸中毒,就有可能防止產后牛代謝性堿中毒的發生,從而避免產后低血鈣癥,降低皺胃移位的發生率。
奶牛產后1 個月是皺胃移位的高發時期,產后奶牛身體虛弱容易發生前胃遲緩、低血鈣、生產癱瘓、酮病、胎衣不下、重癥乳房炎等疾病,而引發皺胃移位。要加強產后奶牛的護理,母牛分娩后用石粉250 g,益生酵母50 g,食鹽300 g,氧化鎂100 g,磷酸氫鈣100 g,小蘇打300 g,0.1%復合維生素25 g,0.4%復合維生素100 g,綠化鉀150 g,丙二醇300 mL,加入38~40 ℃的溫水30~50 L,用瘤胃灌藥器灌服,同時肌注維生素ADE 10 mL。溫水的量可根據分娩牛只體型的大小而定。
從干奶期到分娩,奶牛日糧應精粗搭配合理,營養全面,混合均勻。配制日糧時應注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精料的增加和日糧變換不宜過快,一般要有7~10 天的過渡期;圍產前期是干奶前期和圍產后期的過渡階段,是奶牛逐漸由粗飼料為主的日糧向精飼料為主的日糧過渡階段,是飼養的關鍵。要切實保證奶牛日糧總干物質量,一般建議中性洗滌纖維(NDF)含量要大于32%,并保證粗飼料的有效長度,防止粉碎過細,更不宜制成顆粒;每天可飼喂2~3 kg優質禾本科干草,以促進瘤胃及其微生物區系功能發揮,防止皺胃移位。
奶牛能吃多少飼料就應該飼喂多少飼料,奶牛能吃進去的粗飼料是有限的,正常情況下不喂精飼料時奶??刹墒硟炠|粗飼料的干物質量為其體重的2.5%;高產奶牛由于精飼料比例較大,故粗飼料干物質為體重的1.6%,低產奶牛則為2.0%。原則上以粗飼料來滿足維持能量的需要和蛋白質的需要。同時按照飼料多樣化原則,粗飼料應由玉米青貯、禾本科干草、苜蓿干草、甜菜粕、大豆皮等多種成分組成。根據以往經驗可確定奶牛粗飼料組成,如成年泌乳牛日干物質采食量可占到體重的3.0%~3.5%,達18~20 kg。奶牛每日可采食青貯飼料20 kg(干物質為5~6 kg),禾本科干草3 kg,豆科干草1 kg;這樣粗飼料共9~10 kg,已接近日糧干物質的一半,從而保證了TMR中合適的精粗比例。
3.7.1 合理調整粗飼料的鍘切長度
飼料顆粒的大小會影響奶牛采食的速度、瘤胃的蠕動和消化率。青貯料切割長度不宜過短,應切成1~2 cm的長度,同時保證青貯料中有15%~20%的長度超過4 cm;對于高青貯料含量的日糧而言,還應有適量的長干草來刺激奶牛咀嚼和唾液分泌,保證瘤胃正常反芻。
3.7.2 合理控制TMR的水分含量
水無論是在傳統的飼喂模式還是TMR飼喂模式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使泌乳量達到最高,又要保證牛只健康,就必須使干物質攝入量達到最理想。而TMR飼喂模式可最大限度增加飼料干物質采食量,但對水分的含量要求也更為嚴格和精確,這也是實際應用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從多次實際觀察和使用效果可知,全混合日糧的水分最佳含量在45%~55%(冬天取低限,夏天取高限),偏濕其采食量就會受到限制,偏干其適口性就會受到影響,采食量也要受到限制,因此在加料前要對各種原料的水分有一個基本的估測,以確保TMR的水分含量。如果TMR水分太低,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加一些糖蜜或水來補充。
3.7.3 TMR的混合時間與混合均勻度
攪拌是制作TMR的一個最重要環節,是決定TMR質量及其飼喂效果的關鍵。為了發揮最佳性能,TMR必須進行適當而徹底的攪拌混合,TMR混合機容量以滿載量的60%~70%為基礎,混合時間一般是4~8 min。不完全的混合會造成原料混合不均勻而失去TMR的意義,有時還會造成相反的結果。
奶牛皺胃移位多發生在產后30 天內,奶牛飼養者為了追逐更高的產奶量,飼養中投入了更多的精料,致使皺胃移位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為預防本病的發生,平時應該加強干奶期奶牛的飼養管理,增加干草的飼喂量,以擴大瘤胃容積;控制圍產期奶牛精飼料的飼喂量,精料喂量應逐漸增加。產后不能為催奶而過度加精料,應注意精粗料的配比,適度控制精料、青貯料的飼喂量。平時應注意在飼料中添加硒元素,產后及時補鈣,防止出現產后低血鈣誘發的皺胃移位。應合理配置TMR日糧,注意TMR加工工藝中的幾個關鍵點,即準確度、干濕度、顆粒度、均勻度,另外,TMR日糧應隨著季節和天氣、原材料的改變而改變。成母牛要合理分群,避免過瘦和過肥的牛只在群里出現。所有這些措施只為一個目的,既要讓牛高產,又要保證牛只健康。
[1]張國士.奶牛皺胃移位發病規律的研究.中國獸醫雜志,2003,39(2):6-8.
[2]賀濤.奶牛皺胃移位發病原因調查分析 畜牧獸醫雜志,2006,25(2):67-68.
[3]Hayirli A,Grummer R R,Nordheim E V,et al.Animal and dietary factors affecting feed intake during the prefresh transition period in Holsteins.J Dairy Sci,2002(85):3430-3443.
[4]Rukkwamsu K T,Kruip T A,Wensing T.Relationship between overfeeding and overconditioning in the dry period and the problems of high producing dairy cows during the post parturient period.Vet Q,1999(21):71-77.
[5]孟慶翔譯.NRC奶牛營養需要.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
[6]Dirksen G U,Liebich H G,Mayer E.Adaptive changes of the ruminal mucosa and their functional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Bovine Pract,1985(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