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立立
勝利油田東辛采油廠 山東東營 2570
營541斷塊位于營8斷塊的東部,落差在250-400米的營8大斷層位于井區的南界,營八大斷層是工區構造類型的主控因素。該塊油層發育單一,主力含油層系沙一段油層埋深1700-1800米,經古流向由東向西判斷該地區物源來自東部或東北部,為濱淺湖相穩定沉積體系。砂體平均厚度為25.7米,以大套灰綠、灰色泥巖為主,上部夾中—厚層細砂巖及生物灰巖,中部夾針孔灰巖,下部為白云巖。頂部的“豆狀砂巖”在全區分布,一般為10~15m厚,厚者可達20m,薄者可達5-6m,由于分布較穩定,砂層物性好,所以油層產能高。
斷塊屬高孔、中滲、高飽和、厚底水、稀油油藏,較易出砂,天然能量充足,平均動液面在井口。標定采收率僅33.3%,因底水錐進嚴重,導致含水上升快,開發效果差。
目前斷塊處于特高含水期,開油井僅3口,平均單井日油能力僅1.8t/d,綜合含水97.7%,采出程度36.6%,井網極度不完善。因高含水采油期長,特高含水期累采油占斷塊采油的1/3,剩余油總體上高度分散,而過路新井資料顯示局部相對富集。如何準確量化剩余油分布,并根據其特點進行開發是提高水驅采收率的關鍵。
綜合多學科新技術,重建地下認識體系,在強化動態分析的基礎上,利用數值模擬技術研究營541斷塊厚底水油藏的剩余油富集規律,根據剩余油的不同賦存模式實施差異開發,確定最佳挖潛方式,從而實現提高特高含水期厚層底水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考慮儲量規模和經濟開采價值,對于潛力較大剩余油富集區,貼近斷層、找準夾層的上部部署水平井1口;對于水淹程度相對較高,規模較小的剩余油富集區,利用扶長停完善井網,提高儲量控制程度。同時考慮底水錐進嚴重,利用數值模擬技術進行不同含水級別下的液量優化,以抑制底水錐進,確定最佳開發方式。

圖3-1 營541斷塊剩余油分布圖
綜合動態分析、地質、開發地震等多種學科技術,深化油藏的定量描述,包括含水上升規律的分析,夾層分布的刻畫、低級序小斷層的研究等。利用精細數值模擬技術,在深化油藏描述的基礎上,準確地量化主力砂體的剩余油分布,特別是其富集區的位置和范圍。
在此基礎上,對不同剩余油賦存模式實施差異開發。考慮儲量規模和經濟開采價值,對于井網不完善、水驅控制程度低的斷層一線面積較大的剩余油富集區,貼近斷層、找準夾層的上部部署水平井1口;對于水淹程度相對較高,面積較小的剩余油富集區,利用扶長停完善井網,提高儲量控制程度。
參考斷塊老井曾采液量,設計開采液量分別為20方、30方、40方、60方、80方、100方六套方案進行預測。

圖3-2 不同液量時累油對比
從預測結果可以看出,累產油量并非隨著采液量的增加而增多。考慮采水量及污水回注的成本,從經濟效益、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出發,最終確定無水采油期采液量控制在20-30方/天,低含水期采液量控制在40方/天以下。
調整后遞減趨勢明顯改變,開發效果顯著好轉。通過液量優化,單元實施配產配注3井次,老井平均單井日油能力由1.8t/d升至2.6t/d,綜合含水由97.7%降至97.1%,累增油276t;措施扶長停1口,目前日油能力3t/d,含水89.7%,較周圍老井含水低7.4個百分點,累增油759t;部署新井1口,目前自噴生產,液量控制在20方左右,目前日油18t/d,含水0.1%,實現特高含水期幾乎不含水的突破,斷塊提高采收率7.7%。
(1)精細油藏數值模擬技術為準確量化剩余油分布、確定合理開采方式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2)通過準確量化剩余油分布,重構油藏地下認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對相對富集區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采取不同的對策和方法,可有效提高開發后期、高含水油藏采收率。
[1]張厚福、張萬選主編,<<石油地質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4.
[2]洪世,主編。<<油藏物理基礎>>.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第三版,1985.
[3]李云通等編。<<中國的第三系>>.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