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松,馬 勇,張 斌,劉 遠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南昌 330006)
腰椎融合術已成為目前治療腰椎退行性變的首選方法[1],其按照手術入路分為:前路椎間融合術(ALIF)、后路椎間融合術(PLIF)及經椎間孔入路椎間融合術(TLIF),其中PLIF 是目前國內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腰椎椎間融合術。PLIF 從后路植入融合器,不僅提供了脊柱的即刻生物力學穩定性,而且附加后外側植骨及后路固定系統,可以獲得腰椎的四周融合,并提高融合率[2-4],但融合器技術由于其昂貴的費用,難以在貧困地區普及。筆者采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 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及腰椎滑脫;2)保守治療3 個月以上效果不明顯,或在保守治療期間神經根或脊髓壓迫進行性加重;3)手術為單節段。
排除脊柱腫瘤、脊柱先天性畸形和存在感染、妊娠、創傷及多節段手術患者。
選擇2008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例,均符合以上入選、排除條件。其中男46 例,女30例,年齡30~86 歲。腰椎管狹窄癥14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47 例,腰椎滑脫15 例。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患者呈俯臥位,取后正中入路,暴露需融合節段的棘突、椎板、雙側小關節及橫突根部。C 臂X 線機監視下于不穩椎間隙的上、下椎體兩側植入椎弓根螺釘及棒,適當撐開椎間隙。選擇有神經刺激癥狀側行椎板減壓,切除黃韌帶,徹底松解神經根。將神經根及硬膜囊拉向對側,“口”字形切開后縱韌帶及纖維環,用髓核鉗盡可能完全地摘除髓核組織,用椎板刮勺依次刮除殘留髓核、部分纖維環及軟骨終板,直至見點狀滲血的骨性終板。直視下根據椎間隙高度用8—14 號環鋸(環鋸直徑略大于椎間隙高度)于纖維環正中垂直擰入椎間隙,深度為3 cm。修剪切除的椎板及小關節骨塊,充分去除軟組織(若骨量不足取異體骨),填塞椎間隙前部,用銃子打壓植骨。用大1 號的環鋸將棘突鋸成一扁圓柱形骨塊,放置于椎間隙口,并夯實,形同瓶塞的作用。充分沖洗傷口后,放置引流管,并縫合傷口。
術后切口置負壓引流,48 h 內拔除。術后2 d 應用抗生素,術后3 d 內應用地塞米松。術后第1 天囑患者行雙下肢直腿抬高訓練,術后2 周腰圍保護下逐漸起床活動。
觀察76 例患者術前、術后隨訪3 個月時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JOA)評分及術后隨訪1 年行X 線檢查、植骨融合率的情況。
VAS 評分:用一條長10 cm 的標有10 個刻度的標尺,兩端分別為0 分端和10 分端,0 分表示癥狀最輕,10 分表示癥狀最嚴重,讓患者在標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當前疼痛狀態的分數[5]。
JOA 評分:總評分最高為29 分,最低0 分。由主觀癥狀(9 分)、臨床體征(6 分)和日常活動受限度(14 分)構成。以量表形式評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反之,則功能障礙不明顯[6]。
X 線上椎間融合標準:1)融合節段出現椎體前方、側方連續骨橋形成或椎間連續骨小梁通過;2)未出現融合節段透亮影、植骨下沉、終板和植骨面出現間隙等假關節形成的表現[7]。
76 例患者術后隨訪3 個月VAS 得分明顯低于術前、JOA 得分明顯高于術前(P<0.05),見表1。
表1 76 例患者不同時間的VAS、JOA 評分比較 ,分

表1 76 例患者不同時間的VAS、JOA 評分比較 ,分
*P<0.05與術前比較。
術后隨訪1 年,X 線檢查示76 例患者植骨塊無明顯移位,無斷釘、斷棒和松動;植骨融合率為97.4%(74/76)。
脊柱融合術已成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術方法之一,此術式將植骨塊置于脊柱的承重軸,可有效地起到縱向支撐作用。椎體間植骨量大,骨融合質量高,因而骨融合強度高。對于脊柱融合手術的骨移植方法,臨床上較為廣泛應用的是Cage 椎弓根內固定加自體骨結合內固定的融合方法,許多學者[1-2,4,8]采用該方法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融合率高,但Cage 融合技術也存在向后方移位突入椎管、陷入椎體及增加感染風險等潛在并發癥。Kimura 等[8]研究認為,Cage 的脫出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1)多節段融合;2)手術節段為L5/S1;3)椎間活動度;4)椎間隙高度。同時,Cage 因其昂貴的費用,限制了在欠發達地區的應用。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探尋了一種新的自體骨的融合方式,對自體骨融合手術進行了改良,其具有以下優點:1)經環鋸鉆入的圓形通道增加了植入的骨質與椎體終板的接觸面積;2)由棘突制成的“瓶塞”骨塊與周圍椎體的接觸部分均為松質骨,利于融合;3)椎間隙內填充大量減壓自體骨顆粒在“瓶塞”的占位壓迫下,產生向四周膨脹的力,起到很好的均勻支撐作用;4)改良自體棘突前后支撐面均為皮質骨,具有一定的強度,植入椎體間隙可有效地起到椎體間支撐的作用,可防止椎間隙塌陷;5)避免了取自體髂骨的并發癥;6)操作簡便。
改良后路植骨融合手術中應注意的問題:1)減壓要充分,否則植骨過程中可能出現過度牽拉;2)植骨床準備要充分,椎間隙中后部的上、下皮質骨面修成粗糙面,以擴大植骨接觸面,骨面出現斑片狀的松質骨裸露區,有利植骨組織的融合;3)切除棘突時要整塊切除,制作“瓶塞”時使用較椎間隙大一號的環鋸,這樣可以防止植入后“瓶塞”脫出;4)盡量可能地清除椎間盤內組織,但需注意周圍的纖維環組織盡量保留,以便在打壓植骨時有足夠的周圍保護。
[1]Ka sliwal M K,Deutsch H.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using local bone shavings as autograft in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World Neurosurg,2012,78(1/2):185-190.
[2]朱琦,趙隆隊,付余良,等.PEEK 材料椎間融合器用于后路腰椎間融合的近期療效[J].實用臨床醫學,2011,12(7):55-56.
[3]de Iure F,Bosco G,Cappuccio M,et al.Posterior lumbar fusion by peek rods in degenerative spine:preliminary report on 30 cases[J].Eur Spine J,2012,21(S 1):S50-S54.
[4]Phillips F M,Slosar P J,Youssef J A,et al.Lumbar spine fusion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due to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Spine,2013,38(7):E409-E422.
[5]Carlsson A M.Assessment of chronic pain.Ⅰ.Aspect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J].Pain,1983,16(1):87-101.
[6]Yonenobu K,Abumi K,Nagata K,et al.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J].Spine,2001,26(17):1890-1894,discussion 1895.
[7]Zhao J,Hou T,Wang X,et al.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one diagonal fusion cage with transpedicular screw/rod fixation[J].Eur Spine J,2003,12(2):173-177.
[8]Kimura H,Shikata J,Odate S,et al.Risk factors for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nalysis of 1 070 cases[J].Spine,2012,37(13):1164-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