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軍,裘珺琳,丁旭鋒,茅慧麗(浙江省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紹興312000)
紹興市設施蔬菜發展迅速,2010年全市設施蔬菜面積已達4 780 hm2。瓠瓜,又稱蒲子,是紹興人春夏季節尤為喜愛的蔬菜品種,因此也是該地區蔬菜基地棚栽的主要大宗蔬菜。但由于連年種植,近年來瓠瓜枯萎病的發生危害日趨嚴重,尤其是早春的瓠瓜,2011、2012年的4~6月份株發病率高達20% ~30%,有的尚未結瓜即已枯死,有的結瓜后枯萎,瓜農損失嚴重。為了解棚栽瓠瓜枯萎病的發病規律,同時篩選合適的防治方法和藥劑,筆者于2012、2013年對瓠瓜枯萎病的發生癥狀及常用藥劑的防治效果進行了研究,旨在為該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參考。
1.1 材料
1.1.1 供試藥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江蘇蘇州遍凈植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生產;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陜西西安近代農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山西運城綠康實業有限公司生產;25%咪鮮胺乳油,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1.2 供試品種。供試瓠瓜品種為越瓠1號。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紹興越城區東湖五和村浙江省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科研基地的一設施大棚內進行,大棚長60 m,寬8 m。試驗田土壤為黏土型,pH6.8,有機質含量3.1%,排灌通暢,試驗小區的栽培條件均勻一致。前作為瓠瓜,瓠瓜枯萎病發生較重。2013年2月25日播種,3月20日移栽,行距0.8 m,株距0.4 m。
1.3 試驗設計 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稀釋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稀釋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500倍稀釋液以及清水空白對照。小區隨機排列,3次重復,每小區面積25 m2,瓠瓜66株。
1.4 施藥方法 瓠瓜定植時施毒土法。2013年3月20日定植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細干土拌成毒土(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用量22.5 kg/hm2,藥土比為1∶30),先撒毒土于穴中,定植后再撒毒土于四周。
發病前藥劑灌根。瓠瓜枯萎病將發生時施藥,分別于4月6日、4月16日從植株的一側扒坑灌根,每株灌藥200 ml,灌根后第2天覆土,共灌根2次。
開花結瓜期噴藥。開花結瓜期對每個處理用相同藥劑、相同濃度,分別于4月26日、5月6日進行噴霧施藥,共噴2次。
在脊柱一側加臨時固定棒,先截未加固定棒一側。若截胸椎,要截除肋骨頭,從側面向中間逐漸截除椎體,然后截除椎體前壁,注意保護椎體前方的組織結構。當足夠的椎體骨質被去除后,最后截除椎體后壁,在這之前后壁可用于保護后方的硬膜。然后用預彎的臨時棒固定截骨側,移除另一側的釘棒;用同樣的方法截除另一側的椎體,完全截除椎體和鄰近椎間盤后,把釘棒重新固定。先稍松開固定棒的螺釘,緩慢縮小截骨節段上下椎體間隙,然后折彎替換固定的臨時棒,逐漸使棒達到預期矯形的角度。椎體間隙的壓縮,要在硬膜囊不被皺折的范圍內進行。
1.5 調查方法 調查株發病率,分別于4月16日、4月26日、5月6日、5月16日進行調查,共查4次,計算相對防效。
發病率(%)=各處理發病株數/各處理總株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藥后發病率-處理區藥后發病率)/對照區藥后發病率×100
1.6 發病期癥狀觀察 2012、2013年4~6月,在瓠瓜移栽后至開花結瓜期,不定期調查棚栽瓠瓜枯萎病的癥狀表現。
2.1 成株期瓠瓜枯萎病癥狀表現 據田間發病癥狀表現觀察,成株期瓠瓜枯萎病依發病早遲可分為以下2種癥狀表現。
2.1.1 由初侵染引起的枯萎病主要癥狀。田間發病較早的植株,為越冬病菌初侵染莖基或根部引起的,初發病莖基部癥狀不明顯,或呈水浸狀褐色斑,此時植株的葉片自下而上開始萎蔫,中午前后萎蔫更明顯,早晚可恢復常態,數日后不再恢復,從下而上逐漸枯萎;發病后期植株莖基部稍溢縮,呈淡褐色或不明顯,有的縱裂,潮濕時可見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即病原的分生孢子叢及分生孢子,有時病部溢出琥珀色膠質物,縱剖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色[2]。
2.1.2 由再侵染引起的枯萎病主要癥狀。田間發病較遲的植株,為病菌再侵染主莖的中下部分枝或節附近而引起的,初發病莖部癥狀不明顯,病部以上葉片陸續萎蔫,最后枝葉枯萎,病部以下葉片或分枝不萎蔫,拔起植株,莖基部及根部不變色,但根系不發達,須根少,縱剖病莖,可見病部以上維管束變褐色,而病健交界處以下維管束不變褐色。
2.2 田間藥劑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第2次灌根施藥后10 d,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稀釋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稀釋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00倍稀釋液、25%咪鮮胺乳油500倍稀釋液的相對防效分別為61.67%、60.00%、53.33%、53.33%、68.33%,其中 25% 咪鮮胺乳油500倍稀釋液表現較好;第3次施藥(噴霧法)后10 d,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稀釋液、25%咪鮮胺乳油500倍稀釋液的防效比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稀釋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00倍稀釋液高出12.04~23.61個百分比;第4次施藥(噴霧法)后10 d,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稀釋液、25%咪鮮胺乳油500 倍稀釋液的相對防效分別為63.83%、65.49%、68.00%,具有較好防效,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稀釋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00倍稀釋液的防效分別為51.40%、41.88%;方差分析表明,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稀釋液、25%咪鮮胺乳油500倍稀釋液的防治效果均顯著好于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稀釋液,極顯著好于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600倍稀釋液。
表1 常用藥劑田間防治瓠瓜枯萎病的效果%
瓠瓜枯萎病在成株期的癥狀表現分為由初次侵染引起的全株性萎蔫和由再侵染引起的局部分枝萎蔫2種。防治方法可采用定植時用多菌靈毒土穴施,常用殺菌劑在發病前或病株初見時灌根2次,間隔10 d左右灌一次,對由初侵染引起的枯萎病防效在50%~70%;對開花結果期由再侵染引起的枯萎病進行噴施防治,多菌靈、甲基托布津、咪鮮胺的防效維持在60%以上。
藥劑防治對開花結果期由再侵染引起的枯萎病防效不高(70%以下)的原因,可能與該時期枝葉茂盛,噴藥難以做到均勻周到,尤其中下部分枝、莖節等傷口處未噴到足夠藥液有關。此外,該試驗設計是各處理的4次施藥均用同一藥劑處理,是否產生抗性而使防效不高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3]。
從該研究結果看,防治瓠瓜枯萎病應在未發病或發病初期灌根2次(間隔10 d左右),開花結果期噴施2次(間隔10 d左右),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稀釋液、25%咪鮮胺乳油500倍稀釋液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楊長成,莊敬華,高增貴,等.惡霉靈與多菌靈對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J].北方園藝,2010(7):151-153.
[2]趙海棠,安學君,胡芝蓮.成株期瓠瓜枯萎病發病癥狀與藥劑防治結果[J].長江蔬菜,2000(6):22 -23.
[3]蘇賢巖,陸保君,李翔宇,等.8種殺菌劑對瓠瓜枯萎病的室內毒力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7):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