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第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成功召開,在會上提出的依法治國思想理念深入人心,依法治國方略對國家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全國各地均掀起了一股學習依法治國思想的風潮。著眼于食品行業,依法治國同樣對我國食品安全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以及對治理食品行業亂象的決心。
食安治理終需法律利劍
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關注的話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但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從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2011年瘦肉精事件,再到近年的雞爪非法添加雙氧水變身“毒雞爪”,這都令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產生強烈質疑,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也凸現了我國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遠。
每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罪魁禍首究竟是誰?是我國食品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監管部門的不作為?還是不法商人的利欲熏心?現都在還不能下定論,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并不是某個環節的問題,而是整個食品體系所出現的問題。
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我國食品行業安全管理不規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毒雞爪、毒奶粉事件,剖析其原因,最終都將矛頭指向公共監管體系的缺失,其實公共監管體系一直都存在,只是在執行過程中,各部門在監管力度上大打折扣,如果不是在事件已發生、事態嚴重后才進行治理,而是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前,根據相關法律進行有效監管,各盡其責,或許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就可避免。其次,如上述所說,不法商人們的利欲熏心同樣是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不法商人們往往為了一己私利,做出傷害廣大消費者的行為,這也是不法商人公德心缺失的體現,針對我國國情和市場現狀,在食品安全方面須用重典,加大對食品安全事件的整治處罰力度。“老百姓對食品安全問題深惡痛絕,卻無能為力。除了食品供應商缺乏社會公德和責任感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嚴重失范,食品的生產、加工銷售者有法不依,政府監管缺位,社會監督不力,消費者維權艱難等不依法治理因素普遍存在。推行以法治國,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方面,就是要以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讓老百姓獲得有法治保障的安全食品。”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學著昝寶毅表示。
食品安全建設任重道遠
雖然我國食品安全事件觸目驚心,搞得人心惶惶,但隨著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或將迎來新的轉機。
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也在逐步完善之中,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國早在1995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在此基礎上,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3年《食品安全法》啟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同樣也推進了我國食品安全的進一步發展。根據數據顯示,截止10月22日,有947起“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件,我國刑法、食品安全法均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行為予以嚴厲的處罰,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刑法中還有“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盡管如此,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也是難以堵截,針對上述情況,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或將罰款額度大幅提高,將非法添加等嚴重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罰款額度由現行法律中五至十倍罰款提高到十五至三十倍。
陣痛中前行
2004年的“大頭娃娃”事件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在安徽阜陽農村,自2003年起,有100多名嬰兒患上了一種怪病,在剛出生的時候還很健康,但是在喂養過程中,四肢開始變小,頭部開始變大,不少嬰兒也因此夭折,給一個有一個家庭帶來巨大打擊,但是孩子父母萬萬想不到,造成這種慘劇的罪魁禍首竟是他們認為健康營養的奶粉。
在2003至2004年間,醫院就收治了60多個患“大頭怪病”的孩子,基本均在6個月以下,由于嚴重營養不良,很多孩子已經停止生長,并出現越長越輕、越長越小等癥狀。阜陽縣人民醫院醫生表示,這些孩子們吃的都是平時沒聽說過的奶粉品牌,基本上沒有正常奶粉的奶香味,只有葡萄糖味,這些劣質奶粉不僅蛋白質含量低,有的還含有亞硝酸鹽等雜質,給孩子帶來巨大傷害。
該案件的發生不僅僅是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企業、產品、監管的多方失職,不法企業以自身利益為重,不少產品包裝上都印有“免檢產品”等字樣,但產品質量卻得不到絲毫保證,根據我國當時對于嬰幼兒奶粉的國家標準有31項,包括熱量、蛋白質含量、維生素含量、水分等這些重要指標,我國在這方面的標準與國際食品相關的產品中都沒有對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進行規定,因為這些物質是不允許添加到食品當中的。這次毒奶粉事件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2004年4月16日,溫家寶總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要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迅速調查此事,據調查,不合格原因大多為蛋白質含量不達標,其中蛋白質低于5%的奶粉有31種,最少的含量僅為0.37%,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0-3個月嬰兒食用的奶粉蛋白質含量必須達到12%,3-6個月嬰兒食用的奶粉蛋白質含量應不低于10%。不僅如此,劣質奶粉中的鈣、鋅、鐵等含量也不達標。
在該案件的最終審判中,立案查處涉嫌銷售劣質奶粉案件36起,搗毀劣質奶粉制造及分裝窩點4個,刑事拘留42人,留置審查59人,依法傳訊87人。以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分別判處被告人,阜陽市工商局潁泉分局周棚工商所原副所長白啟祥和李亭君有期徒刑兩年零六個月和兩年。雖然罪魁禍首已經伏法,但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卻無法彌補,這不僅是受害家庭的悲劇,更是法律體系、檢測制度不斷完善中的不可磨滅的傷疤,但我們要從中反思,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從而對我國法律體系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以及法律體系的完善,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也有漏網之魚。
早在上文所述的阜陽劣質制奶粉事件中,公布的不合格奶粉企業和劣質奶粉中,就有三鹿奶粉,但隨后證實為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失誤所致,便將三鹿撤出,多個國家機關聯合發文,要求各地允許三鹿奶粉正常銷售。但沒過幾年光景,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又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首次出現在公眾眼前是由于很多食用三鹿奶粉的嬰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之后在三鹿奶粉中發現化工原料三聚氰胺。2008年9月8日甘肅岷縣14名嬰兒同時患有腎結石病癥,至9月11日,甘肅全省共發現59例腎結石患兒,部分患兒已發展為腎功能不全,且有一人死亡。中國衛生部懷疑三鹿牌嬰幼兒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聚氰胺作為一種化工原料,可以提高蛋白質檢測值,但人體長期攝入的話則會導致人體泌尿系統膀胱、腎產生結石,還會誘發膀胱癌。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嬰幼兒奶粉而接受治療咨詢并且已康復的嬰兒累計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這些數據著實讓消費者心驚膽戰。
2008年9月13日,中國國務院啟動國家安全事故Ⅰ級響應機制處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患病嬰兒實行免費救治,所需費用由財政承擔有關部門對三鹿嬰幼兒奶粉生產和奶牛養殖、原料奶收購、乳品加工等環節展開調查,根據石家莊官方初步認定,三鹿奶粉為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購中添加三聚氰胺所致,拘留19名嫌疑人,傳喚78人。河北省政府并對三鹿集團進行停產整頓,三鹿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田文華被免職,后并被刑事拘留。2009年1月22日,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三鹿前董事長田文華被判處無期徒刑,三鹿集團高層管理人員王玉良、杭志奇、吳聚生則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8年及5年。三鹿集團作為被告單位,觸犯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被判處罰款人民幣4937余萬元。涉嫌制造和銷售含三聚氰胺的奶農張玉軍、高俊杰及耿金平三人被判處死刑,薛建忠無期徒刑,張彥軍有期徒刑15年,耿金珠有期徒刑8年,蕭玉有期徒刑5年。
從三鹿奶粉事件的處理過程和判決結果中不難發現,相比于4年前的“大頭娃娃”事件,我國法律體系和制度的完善是顯而易見的,這也體現了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和治理食品亂象的決心。雖然三鹿奶粉事件告一段落,但其產生的影響卻頗為深遠,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谷,這不僅是對我國食品安全建設與發展敲響了警鐘,也是對我國食品行業的一次考驗,只有高品質,符合標準的產品才能夠走得長久。
標本兼治的變革
依法治國的理念,法律體系的完善對食品產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不單單是消費者的災難,更是整個社會的毒瘤。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痛,但我們也應從中總結出現此類事故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更好地完善我國監督管理體系和法律體系,使不法分子沒有可乘之機。
《食品安全法》作為我國對于食品行業的重要法律,始終充當著凈化行業陰霾,保障食品安全,預防食品污染的保護傘角色。不得不說,2009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受到了三鹿奶粉事件的影響,該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現也加快了《食品安全法》的立法進程,同樣,《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對于食品行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對落實乳制品企業主體責任,實現產業鏈全程監管提供了法律保障。在此之前,我國的《食品衛生法》等法規中,對于食品管理交叉,責任不清等問題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使得我國的食品產業監管極其滯后,不能與食品工業發展同步,這也就衍生了一系列的監管、生產問題,導致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屢次發生。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信春鷹表示,“食品安全法監管體制的理順是食品安全立法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現在通過的食品安全法在分段管理、無縫隙銜接、各部門各司其職,并且要依法承擔責任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規定。在分段監管的基礎上,還規定國務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食品安全法》的出臺,不僅完善了之前法律的不足,而且有的放矢的為食品安全豎起了一道堅不可破的壁壘。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元兇就是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違法使用添加劑和添加非法物質則是《食品安全法》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食品安全法》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經營、品種、使用范圍、用量均作出了明確規定,食品生產者應按照食品安全標準使用添加劑。除了添加劑,沒有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針對此類現象,《食品安全法》規定,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公布統一的強制性的食品安全標準。
不論是“大頭娃娃”事件還是“三鹿奶粉”事件,都凸顯了“免檢”問題,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不得實施免檢,將此前國務院廢除免檢措施法制化。而進行抽樣檢驗應當購買抽取的樣品,不收取檢驗費和其他任何費用。食安辦負責人表示,“免檢”并不一定都是安全的,有時它會麻痹消費者。而質檢部門因企業“產品質量長期穩定”而予以免檢,容易導致企業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放松對自身的質量要求。“我國的監管模式原來是食品衛生部門一家負責,但是由于食品生產的鏈條比較長,從農田到餐桌,一個部門管力不從心,所以形成了多部門管理的監管體制,但多部門管理易出現管理空白等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李援表示,針對這個問題,《食品安全法》重新明確了各部門的監管職責,強化了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職責,實現從原料到餐桌的全程監管。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后,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也是該事件中體現的一大弊病,不僅是監管需要從頭到尾,科學有效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的建立尤為重要,《食品安全法》明確了生產經營企業是第一責任人,各級政府負領導責任,相關部門負監管責任,一方面在法律責任的追究上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監管部門的責任追究與問責。
《食品安全法》對我國的食品行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出臺以來,經過數年的發展,不斷地細化、完善,但是從實際應用中,還是存在著些許弊端。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迎來了首次大規模修訂,這不僅是對《食品安全法》的完善,更是依法治國方略對食品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的體現。從而使食品行業更好地,更安全地揚帆起航。
法制意識推動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不單是依靠一部或幾部法律的出臺,為廣大消費者提供被動的保護,而是人人都有法制意識,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同時,拿起法律武器,主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2014年10月份,餐館老板黃先生將餐館從鄭州搬往新鄭時,將半箱未用完的鹽帶到了新政,新鄭市鹽業管理局檢察人員以涉嫌“跨區域用鹽”為由,沒收了一部分食鹽并處200元罰款,此事一出,便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有法律工作者認為,該事件相關部門涉嫌違法處罰,10月18日,新鄭市鹽業局公開道歉,退還罰款及沒收的食鹽。并對兩名相關人員進行停職和撤職處分。“新鄭鹽”事件可以說是一起有法律依據卻又不合法的執法行為。一般來講,200元罰款以及部分實驗被沒收對于一個餐館老板來說算不上大事,但是黃先生并未忍氣吞聲,而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身權益,在利益受到侵害時主動維權,可見這種依法維權的觀念已經被廣大公民所接受,也對我國依法治國方略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法律法規的出臺和法制意識深入人心雙管齊下,依法治國的方略也將進一步發展,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均能起到良性的推動作用。“吃到放心、安全的食品是老百姓的基本需要,也將是依法治國帶給老百姓的一大實惠。”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學者昝寶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