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茂輝 吳慶林
摘 要:通過對安徽大別山區農民的抽樣調查發現,農民對農業科技服務有強烈的需求意愿,需求的主要內容仍然是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技術人員田間指導是最受農民歡迎的科技服務方式。因此,應通過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深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方式、建立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供給和反饋機制、加強政府在農村科技服務中的主體作用等措施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效率。
關鍵詞:大別山區;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調查與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01-03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就是指為農業、農村、農民經濟活動提供科技服務的一系列社會生產組織與部門,包括公共服務組織、教學科研組織、農村合作組織、企業以及個人等[1],由農業科研、農村教育和農業科技推廣、農村科技信息服務4個體系構成[2],能夠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科技服務[3]。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農民是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主體,農業的高新技術成果只有通過農民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了真實了解安徽大別山區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和農民對農業服務的需求狀況,為創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提供理論依據與對策思路,2012年6~9月,皖西學院新時期安徽大別山區農業服務體系研究課題組對位于大別山區的六安市進行了深入調查。
1 調查點(六安市)及樣本信息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實地調查的方法,以農民問卷調查為主,隨機抽樣對大別山地區的農民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360份,回收有效問卷293份,有效率81%。調查對象包括普通農民、村組干部、農民企業家、鄉鎮干部、科技示范戶、科技推廣人員、種糧大戶和其他人員。其中,普通農民109人,占總數的68%;村組干部22人和鄉鎮干部18人,分別占總數的8%、6%;農民企業家23人,占總數的8%;科技示范戶和科技推廣人員各3人,各占總數的1%;種糧大戶7人,占總數的2%;其他人員16人,占總數的5%。
樣本群體有以下特點:(1)調查對象主要為男性,共182人,占總數的62%;女性111人,占38%。(2)調查對象主要為青年、中年群體,25歲以下的農民占12%;年齡為26~55歲,占71%;56歲以上的農民占17%。(3)兼顧了各種文化層次:中小學文化程度109人、占37%;初中文化程度94人、占32%;高中文化程度36人、占12%;中專文化程度15人、占5%;大專22人、占8%;大學本科及以上15人、占5%(見表1)。(4)涵蓋區域范圍廣。涉及到六安市舒城縣、霍邱縣、霍山縣、壽縣、金寨縣5縣2區:金安區、裕安區。(5)調查期間,課題組還分別召開了由部分鄉鎮領導、村干部、農民等參加的不同層次的座談會10次。同時,還多次深入到種植戶、養殖戶家中對農村社會化服務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多方聽取農戶對政府服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2.4 農民歡迎的農業科技服務形式 農業科技服務方式多種多樣,只有具體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才能提供最適合農民接受和吸收的科技服務方式。通過調查發現,專業技術人員的田間指導是最受農民歡迎的科技服務方式。被調查者中,45%的農民認為技術員的田間指導是最受歡迎的服務提供方式;其次是農業科技園示范,占到20%;而農業科技培訓和其他僅占32%和3%(見表4)。可見,農民對科技服務形式的選擇更傾向于直接的方式,這與農民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閑暇時間是密切相關的。
3 完善安徽大別山區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農業科技,如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4]。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科技擺到解決“三農”問題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農業科技”,并提出農業科技支撐的重點是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提升農技推廣能力、加強農業人才培養[5]。六安是農業大市,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是提升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再上新臺階的必然要求。但從問卷調查和座談情況看,目前六安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服務機構設置的單一性、服務組織的不足與服務需求的多樣化不適應;服務人員和能力的不足、服務手段的陳舊與服務需求的動態化不適應;服務內容的局限性與服務需求的全程化趨勢不適應。此外,農民普遍文化素質偏低影響了農民對科學技術認知及運用。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3.1 深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改革與建設 強化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定位,明確職能任務,合理設置機構,科學核定編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理順管理體制,強化縣級農業主管部門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管理和指導,健全人員聘用制度,規范上崗資格條件,選拔優秀人才進入農技人員隊伍,加強知識更新培訓,不斷提高農技人員業務素質;全面開展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修繕或新建業務用房,配備推廣服務設施設備,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普遍健全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和績效考評制度,落實工作責任,完善獎懲措施,提高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大力推行“包村聯戶”推廣機制和“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服務模式,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
3.2 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適應農民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技術需求,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農業專業服務組織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其結合自身生產經營活動,開展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農資供應、標準化生產指導、技術培訓與咨詢、病蟲害統防統治、耕種收機械作業、農產品市場營銷等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
3.3 加強農業科技服務人才培養 大力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程、基層農技推廣特崗計劃、百萬中專生計劃等人才培養工程。加強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等3支人才隊伍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積極發揮高等院校、中等職業院校等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引導涉農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選擇、人才培養等方面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促使涉農院校培養專業知識和能力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高等人才。
3.4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方式
3.4.1 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開展農技服務 建立完善職稱評聘、工作考評等各方面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面向生產一線,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的有效對接。創新農技推廣模式,積極推廣專家大院、院縣共建、科技特派員等農技服務模式。發揮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的作用,積極深入基層開展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培訓、科技咨詢與服務等。
3.4.2 采取多種形式的技術推廣方式 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活動,并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加強技術人員的入戶田間指導和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同時,強化“人際傳播”在技術推廣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發揮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的示范作用。
3.5 建立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供給和反饋機制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增強對農民科技需求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重點圍繞農民目前迫切需要的技術種類進行推廣,并注重提供多層次的配套技術和完善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技術服務。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信息管理與服務,加快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平臺,暢通農產品供求信息與農業科技服務渠道,有效發揮信息化的作用,使政府和管理部門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和農產品供求等動態,使農民能及時得到農技指導。開展基于3G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試點,繼續擴大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的范圍。
3.6 多途徑地開展對農民的科技培訓 目前農民自身較低的文化水平已成為其接受農業科技的主要障礙。因此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政府應繼續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并且通過廣泛地開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和多種層次的農業科技知識的培訓,例如創辦農民夜校、開展專題技術講座、進行電視廣播宣傳、建設科技示范基地等活動,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理論水平,增強實踐操作能力,逐步把農民培養成具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掌握并能應用現代農業科技的新型農民。
3.7 發揮政府在農村科技服務中的主體作用 落實相關政策與法規,建立以政府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龍頭,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并存的推廣機制,發揮政府在農村科技推廣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增長速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速度。加強公益性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服務機構以及農民培訓機構的條件能力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科技,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強度。加強經費監管,規范經費使用,提高農業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郭霞,劉志民,董維春.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制度與政策演變[J].生產力研究,2005(10):40.
[2]吳德進.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問題[J].中國物價,2009(10):49-51,55.
[3]陳俊紅,王愛玲,周連第.北京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現狀及創新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0(3):42-45.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08(11):4-14.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2-02-02(1).
(責編:徐煥斗)
3.4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方式
3.4.1 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開展農技服務 建立完善職稱評聘、工作考評等各方面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面向生產一線,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的有效對接。創新農技推廣模式,積極推廣專家大院、院縣共建、科技特派員等農技服務模式。發揮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的作用,積極深入基層開展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培訓、科技咨詢與服務等。
3.4.2 采取多種形式的技術推廣方式 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活動,并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加強技術人員的入戶田間指導和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同時,強化“人際傳播”在技術推廣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發揮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的示范作用。
3.5 建立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供給和反饋機制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增強對農民科技需求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重點圍繞農民目前迫切需要的技術種類進行推廣,并注重提供多層次的配套技術和完善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技術服務。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信息管理與服務,加快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平臺,暢通農產品供求信息與農業科技服務渠道,有效發揮信息化的作用,使政府和管理部門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和農產品供求等動態,使農民能及時得到農技指導。開展基于3G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試點,繼續擴大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的范圍。
3.6 多途徑地開展對農民的科技培訓 目前農民自身較低的文化水平已成為其接受農業科技的主要障礙。因此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政府應繼續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并且通過廣泛地開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和多種層次的農業科技知識的培訓,例如創辦農民夜校、開展專題技術講座、進行電視廣播宣傳、建設科技示范基地等活動,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理論水平,增強實踐操作能力,逐步把農民培養成具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掌握并能應用現代農業科技的新型農民。
3.7 發揮政府在農村科技服務中的主體作用 落實相關政策與法規,建立以政府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龍頭,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并存的推廣機制,發揮政府在農村科技推廣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增長速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速度。加強公益性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服務機構以及農民培訓機構的條件能力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科技,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強度。加強經費監管,規范經費使用,提高農業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郭霞,劉志民,董維春.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制度與政策演變[J].生產力研究,2005(10):40.
[2]吳德進.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問題[J].中國物價,2009(10):49-51,55.
[3]陳俊紅,王愛玲,周連第.北京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現狀及創新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0(3):42-45.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08(11):4-14.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2-02-02(1).
(責編:徐煥斗)
3.4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方式
3.4.1 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開展農技服務 建立完善職稱評聘、工作考評等各方面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面向生產一線,促進農業科研與生產的有效對接。創新農技推廣模式,積極推廣專家大院、院縣共建、科技特派員等農技服務模式。發揮農業科研教育機構及其科技人員的作用,積極深入基層開展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培訓、科技咨詢與服務等。
3.4.2 采取多種形式的技術推廣方式 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活動,并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加強技術人員的入戶田間指導和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同時,強化“人際傳播”在技術推廣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發揮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的示范作用。
3.5 建立有效的農業科技信息供給和反饋機制 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增強對農民科技需求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重點圍繞農民目前迫切需要的技術種類進行推廣,并注重提供多層次的配套技術和完善的產前、產中和產后技術服務。加強農業生產過程信息管理與服務,加快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平臺,暢通農產品供求信息與農業科技服務渠道,有效發揮信息化的作用,使政府和管理部門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和農產品供求等動態,使農民能及時得到農技指導。開展基于3G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試點,繼續擴大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的范圍。
3.6 多途徑地開展對農民的科技培訓 目前農民自身較低的文化水平已成為其接受農業科技的主要障礙。因此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政府應繼續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并且通過廣泛地開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和多種層次的農業科技知識的培訓,例如創辦農民夜校、開展專題技術講座、進行電視廣播宣傳、建設科技示范基地等活動,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理論水平,增強實踐操作能力,逐步把農民培養成具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掌握并能應用現代農業科技的新型農民。
3.7 發揮政府在農村科技服務中的主體作用 落實相關政策與法規,建立以政府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為龍頭,多形式、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并存的推廣機制,發揮政府在農村科技推廣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確保農業科技投入增長速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速度。加強公益性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服務機構以及農民培訓機構的條件能力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農業科技,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強度。加強經費監管,規范經費使用,提高農業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郭霞,劉志民,董維春.我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制度與政策演變[J].生產力研究,2005(10):40.
[2]吳德進.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構建問題[J].中國物價,2009(10):49-51,55.
[3]陳俊紅,王愛玲,周連第.北京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現狀及創新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10(3):42-45.
[4]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08(11):4-14.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2-02-02(1).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