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蘭 王俊
摘 要:安徽省各種農產品資源豐富,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了具有自身優勢和特色的產業集群。但從產業鏈整體來看,農產品深加工明顯不足。該文分析了安徽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利條件,針對存在的問題,從營造發展環境;加大科研投入,延長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建好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區;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培育知名品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走循環經濟路線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安徽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F3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03-03
自《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實施方案》出臺,提出將農產品加工業列為工業強省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安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省僅次于機械工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1]。
1 農產品深加工與產業集群的內涵
1.1 農產品深加工的內涵 農產品深加工是指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以體現其效益最大化的生產環節,與“農產品粗加工”概念相對應。如將稻谷、玉米加工為大米、玉米粉的生產,稱為粗加工;在完成粗加工的基礎上對半成品進行進一步完善,以追求更高附加值的生產,稱為深加工,如將大米、玉米粉加工為爆米花、玉米糊的過程。
1.2 產業集群的內涵 產業集群是指在某個特定產業中相互關聯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的若干企業和機構的集合,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競爭新趨勢的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具有特別的群體競爭優勢和集聚發展規模效益[2]。
2 安徽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利條件
2.1 農產品資源優勢明顯 安徽是典型的農產品資源大省,在主要的16類農產品中,糧食、油料、淡水產品常年產量均居全國前十位,肉、蛋、果、蔬、茶、棉等也位居全國前列。
2.2 交通便利,具備區位優勢 安徽省位于華東腹地,與浙江、江蘇等東部省份接壤線長達2 000km,省內多市縣與蘇浙魯相接。境內北有淮河,南有長江,中有巢湖,大小河流縱橫交錯,亦有合寧、寧馬、宣杭、徽杭、沿江等多條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方便農產品運輸。
2.3 政策優勢明顯 一方面,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制定和實施專項政策;另一方面,各市有針對性的出臺了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的相關文件,如六安已啟動《六安市“十二五”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規劃》,包含一系列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強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及布局。
2.4 各市區呈現特色產業集群 安徽省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態勢良好。如六安市已建成20多個以糧油食品、畜禽加工、羽絨紡織、林木加工為主的生產加工基地和工業園區,包括優質糧油、生豬養殖、水產品生產、大別山茶油、優質蔬菜、皖西白鵝、名優茶、六安大麻等在內的八大產業基地;淮北市魯南集團走農產品精深加工之路,創立了“小麥-面粉-谷朊粉-酒精-沼氣-發電”的循環生產模式,從原料投入加工生產,到最后“吃干榨盡”,轉化增值,實現了糧食加工和廢物利用并舉;淮南益益乳業在乳制業居全省龍頭,形成了年產鮮奶36.5萬t的生產能力,帶動周邊受益農戶5.9萬戶;滁州市依托滁菊研究所、來安縣半塔茶場、滁州潤海公司等龍頭企業,開發滁菊保健系列食品、甜菊糖新型生物食品添加劑等產品,帶動了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2.5 涌現出特色品牌和國內知名企業 安徽農產品深加工集群發展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特色產品和國內知名企業,形成了示范和帶動作用。如淮南八公山豆腐是淮南市內名氣最大的產業鏈名片,主要產品有水豆腐、千張、豆干等鮮制品和油豆腐、素肉、腐皮、腐乳、鹵干、禮品盒等精致品。淮南市已連續舉辦15屆中國豆腐文化節,打造了品牌效應,國家批準對八公山豆腐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提升了其品牌形象、質量信譽、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蚌埠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自主研發專利,將生物發酵技術與玉米深加工相結合,成功開發出多種市場前景廣闊的玉米深加工產品,現已形成年產320萬t的玉米加工能力,成為國內唯一一家酒精乙烯生產企業,國家4家定點燃料酒精生產企業之一,以及亞洲最大的檸檬酸生產、出口企業和全球最大的檸檬酸生產企業[3]。
2.6 招商引資環境良好 安徽省各市利用自身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化本地環境,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企業與品牌聯動發展,龍頭企業數量、規模和整體發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并借助當地特色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如鳳陽縣多年來堅持舉辦花鼓藝術節,充分展示了鳳陽“帝王之鄉、改革之鄉、花鼓之鄉、石英之鄉”的魅力,為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契機。
3 安徽省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農產品加工鏈較短,增值能力有限 安徽省農產品雖然較豐富,但加工的市場定位多為大眾化的中低檔次,農產品基本處于初始加工或未加工即參與市場交易。如豆制品加工產業多以手工作坊生產經營,產品缺乏歷史文化積淀和內涵;糧食加工業在各市農產品加工中占重要地位,但絕大多數加工企業的終端產品是大米,基本處于原糧狀態;面粉加工業最長的鏈也僅到生產掛面為止,增值能力有限;畜禽肉蛋生產基本以鮮活產品供應市場,初始加工也僅以胴體分割工序為終端。對農產品缺乏長遠眼光,各種物力資源得不到充分發揮,阻礙了農產品的增值、產業鏈的延長和產業化程度的提升。
3.2 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落后,產品結構層次低 安徽省農產品加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普遍較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與專門科研機構和單位的橫向聯系與合作又少,用于購置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投資也不足,新設項目往往不能及時進入科研領域,加之集群內部合作力度不夠,導致加工產品科技含量少,更新速度慢。如安徽省乳及乳制品開發相當薄弱;酸制劑、淀粉糖等高技術產品尚未形成規模;營養功能型葡萄酒、黃酒、果酒比重小,啤酒中純生啤等高檔啤酒比例太少;高層次的農產品目前尚待開發[4]。
3.3 原料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程度亟待提高 首先,專用生產基地不足,飼用、加工、食用糧等共用同一類品種的情況下,普遍存在混種混收現象。種植的標準化水平低導致產出的質、量不均衡,也不利于培育出高產抗逆性強的專用品種。其次,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環境污染嚴重,主要污染源一是化肥農藥,大量施用化肥農藥造成人畜中毒,土壤、水體污染等,破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二是畜禽養殖業規模化發展迅速導致的畜禽污染。如在滁州市有關部門抽樣監測中發現,規模化養殖場未經處理排放沖糞水中,1L污水的生化耗氧量(COD)含量高達30 000~50 000mg,遠遠高于國家二級水源和農業灌溉標準,成為新的有機污染源之一。
3.4 深加工農產品普遍缺乏品牌效應 通常消費者在購買禽類、蛋類等生鮮類食品時,偏向于選擇本地產品,主要是出于產品價格和新鮮度考慮;涉及到深加工產品,如食用油、米、面等糧食類產品及純凈水、玉米汁、果汁等軟飲料方面,則傾向于國內外知名品牌,而安徽本地品牌號召力明顯不足。以食用油為例,金龍魚、福臨門、魯花三大知名品牌幾乎占據了省內食用油市場,安徽本地品牌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因此安徽省內深加工產品的品牌效應有待挖掘。如菜籽油生產加工是六安油脂加工三大產業鏈中的重要一鏈,其價格低,膽固醇含量很少,當地消費者普遍認可,但走出六安面向全省甚至全國,則企業和產品知名度、美譽度都尚待提高。
3.5 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落后 在廣大農村,農民一直以來重生產、輕流通,關注種子、化肥、播種和收割,對于流通環節很少關注,這種傳統意識導致農民常受制于流通渠道的主導者;流通主體總體上素質不高,普遍缺乏流通經驗和現代商業知識,無法承擔農村產業升級和流通現代化重任;交易方式陳舊,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為基礎的現代流通方式仍處于低端發展階段,拍賣市場和期貨市場等新型流通業態建設落后[6]。
3.6 循環經濟建設不足,環境污染嚴重 農產品深加工過程中經常伴隨微生物發酵產生的廢液,同時大量水和能量消耗也增加了治理的難度和成本。目前,有機廢水等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的現象普遍存在,加工企業回收率依然偏低,大量有機物質在生產過程中流失,形成了新的污染源。受企業規模、資金條件、技術水平等限制,加工企業走循環經濟的路子任重道遠。
4 安徽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產業集群的對策建議
4.1 整合資源,營造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的良好環境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中央和省扶持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進一步拓寬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融資渠道,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對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開展綜合利用、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按規定實行稅收優惠;采取特殊政策,強勢招商引資,鼓勵外商以獨資、合資形式,盡快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鼓勵和支持現有大中型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采取兼并、收購等資產重組形式,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4.2 加大科研投入,延長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 在充分發揮省內農業資源比較優勢的同時,利用特色資源和既有的企業基礎,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全力打造科技集群,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廣泛吸引各種人才,采取多種形式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中心,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密集型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型密集型轉變,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組合深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4.3 建好園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平臺 按照優勢產品產業化、特色產品規模化、大宗產品優質化的思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有目的的培植主導產業集群。依托各市經濟開發區,設立農副產品深加工專業園區,引導和促進各種要素向園區集中。大力培育園區產業優勢,調整布局,優化結構,對入園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給予更大力度扶持。
4.4 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供優質原料 專用生產基地避免混種混收現象,促進產業鏈延伸和產業集群發展,帶來規模效應和溢出效應;利于推廣標準化種植,培育和產出高產抗逆性強的專用品種,提高原材料的標準化、優質化、規模化程度,促進產業做大做強。
4.5 挖掘產品潛力,培育知名品牌 產業集群可以形成持久的聯合品牌效應,整合品牌資源,做大傳統品牌,集聚現代品牌,一方面使群內企業普遍受益,節省營銷費用;另一方面由集群聯合品牌比單個企業的品牌更具廣泛、持續效應。中小企業往往不能實施大規模、大范圍的營銷活動,在企業形象上呈現弱勢。通過龍頭企業把相互關聯的中小企業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以利益為導向、關系緊密的統一體展開合作營銷,不僅可以節約成本,還有利于統一的集群聯合品牌形象建立,增強產業集群競爭力。
4.6 重視流通環節,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首先,從觀念上重視農產品流通環節,改變以往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其次,積極引導第三方物流企業或批發市場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包括農產品深加工、包裝、配送等服務的產銷一體化,貫徹“大流通”的概念;再次,培育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抓住商務部在全國農村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發展機遇,逐步形成以商場、超市、物流企業為龍頭,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為紐帶,鎮村兩級農家店為基本單位的現代流通網絡,同時發展拍賣、經紀人代理、網上交易等多種新型交易方式,提升市場層次;最后,要不斷提升農產品流通企業人員的素質,加強流通領域人才隊伍建設。
4.7 走循環經濟路線,實現集群可持續發展 走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和生態產業集群,以綠色經濟、生態經濟為主導,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多途徑多措施并舉開發綠色有機農產品。如對果品加工中的果皮進行加工,生產果酸、果膠;將畜禽屠宰的廢棄物(血、內臟、羽毛)加工成飼料;在水產養殖附近種植果樹、飼養豬,將豬的殘食和糞便喂魚,再將魚的糞便給果樹施肥;大力推廣用物理方式誘捕害蟲,用生物方式以蟲治蟲,盡量少用化學農藥;交替使用除草化學劑,或采用以草制草的方法,減緩抗性和對土壤的破壞性。
5 結語
安徽省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的有機結合點,作為工業反哺農業的最佳切入點,走原料生產規模化、初級加工區域化、精深加工集約化、工農聯合一體化的道路,使安徽成為“泛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參考文獻
[1]安徽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EB/OL].[2008-06-24].http://www.foods1.com/content/504403/
[2]那小紅.產業集群: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選擇[J].經濟師,2007(2):61-62.
[3]李學蘭.供應鏈視角下的安徽玉米深加工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1.
[4]孫敬平,胡善珍,錢立三.安徽省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對策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6):24-2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