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博,羅芳春
(昌吉學院外語系,新疆 昌吉 831100)
關于漢語普通話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綜述
高曉博,羅芳春
(昌吉學院外語系,新疆 昌吉 831100)
以往國內外提供了不少關于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在中國,也有很多研究是調查漢語普通話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使用模式和語言態度。本文重點探討總結中國漢語普通話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狀況,為今后研究提供參考。
語言使用;語言態度;少數民族語言
Greenfeld(1972)在研究英語和西班牙語的使用時,第一次分析了語域理論。他對紐約市的波多黎各社區進行了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法,結果發現西班牙語在非正式語域中會被用到,比如說“家庭”和“朋友之間”。英語被用在正式語域或人們的身份地位不同時,如“宗教”、“教育”和“職業”。雖然他的實驗驗證了語域概念的理論,但我們在實踐中由于不會分類語域而不懂如何辨別不同語域。他認為不同語言社區之間的語域是不同的。
Colin·Baker(1992)在《態度和語言》一書中對語言態度的一些理論問題進行了回顧并探索了一些實際問題。這本書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對態度的本質,定位進行了闡釋。
2)少數民族語言態度、雙語態度的理論問題進行了修正。他認為對語言態度的先前研究局限在他們對個別語言態度的研究上(比如說,對法語的態度(加拿大)和對威爾士的態度等)。然而對雙語的調查顯然被忽視了。先前的研究把對少數民族語言態度的研究和對雙語態度的研究弄混淆了。他重新明確了雙語態度和單語態度的不同之處。
3)語言態度的改變和語言政策、語言規劃的關系問題。在社會學領域語言態度的變化被第一次提出來了。一種語言瀕危時,這種語言和文化將會通過教育政策被公開性的保護。通常意義上來講,一種語言態度的變化趨勢將會從根本上決定一種語言保持的成功與否。盡管有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但其潛在的部分問題是語言態度改變的關鍵。
4)通過問卷對威爾士語言態度的調查。
陳淑嬌(1992)在她的博士論文《費城華語社區語言保持和語言轉變》中對費城華裔美國人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調查。參與者共有32個孩子和39個成年人。這篇論文探索了在人類學和社會語言學視角下城市和郊區兩代華裔家庭人之間對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語言保持和轉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研究發現英語和漢語的使用頻率和語言態度與他們的身份認同,語言運用能力,語言保持和語言轉變有密切聯系;在語言環境不同時,如在華語社區和美國學校,語言功能和語言態度有一定關系。
徐大明和陳松岑(2005)在新加坡的華人社區通過問卷法和觀察法對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進行了調查。共有三大發現:第一點就是華人在英語、漢語普通話和方言的使用過程中是有差異的。第二點就是大多數新加坡華人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會使用一種語言與對話者進行交談。最后一點是在解釋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時,教育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另外一些社會因素,如性別,年齡,職業,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家庭條件只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托馬斯和羅伯特(2011)通過問卷法和觀察法在北威爾士少數民族語言課堂內外對雙語學生的語言使用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他們對雙語持肯定態度,使用英語的趨勢清晰。
自從這些年對語言使用的研究成為熱門話題以來,許多研究者都開始研究人們對漢語普通話和少數民族語言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進行研究。以下部分將一一回顧。
戴慶廈是中央民族大學是最早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的人之一。他進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漢藏語系語言和社會語言學方面。從1958年到現在,他寫的關于少數民族語言的有27部作品和超過280篇論文,他的作品涵蓋少數民族語言的多種研究范圍,如語音學、語言保持、詞典編纂、語言政策和規劃、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問題、雙語和雙語教育的類型學等。他的大部分作品是關于語言現狀,包括語言使用和一些關注語言態度的論文。例如,戴慶廈和張弼弘(1990)在“論仫佬族的語言觀念”中對仫佬人進行了研究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的研究。結果表明,比起采取積極態度學習其他語言來說,仫佬人更喜歡使用仫佬語。戴慶廈和陳衛東(1997)發表的“論普米族的語言觀念”中做了關于普米族人語言態度的研究。他們發現人們對普米族漢語和母語采取了開放的態度。戴慶廈(2010)詳細闡述了語言和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未來研究的可能的趨勢。應該還指出在2010年,戴慶廈還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的書。這些書在中國不僅代表描述語言現狀的寶貴經驗,對于社會語言學家而言,也有助于深化他們的研究并拓展他們的觀點。
萬明鋼和王鑒(1997)使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的方法,對生活在西藏的藏族雙語人的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這些藏族雙語人對藏語有深深的感情并傾向于把它保持下來。他們對漢語持有理性的態度,認為這是一種交流工具。
王遠新(2008)在“湖南省城步縣長安營村語言使用、語言態度調查”中對苗族和侗族對漢語普通話和其他在村子中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和態度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對語言的評價具有先后順::他們高度贊揚漢語普通話和長安營語,其次是苗族語言和侗族語言。
衛煒(2008)在“甘洛縣彝族的語言使用情況與語言態度”中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法研究了在四川甘洛縣的彝族語言的使用和態度。結果表明:在村子里彝族語言是最首選語言;彝-漢雙語人很常見;彝族語言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王遠新(2009)在“河北省撫寧縣朝鮮族村的語言使用狀況和雙語教學”中對河北撫寧朝鮮族的語言使用和雙語教育進行了研究。他使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客觀地說,朝鮮語的群體團結性比漢語普通話高;人們對漢語普通話采取積極的態度,認為它的社會地位和功能高于朝鮮語。這一結果與當地語言使用的狀況一致。
包桂花(2010)在“阜蒙蒙古族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中經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傾向于使用蒙古語;25歲以下的年輕人傾向于使用漢語;25-70歲大多為掌握蒙古語和漢語的雙語人。大部分蒙古族有使用漢語的傾向。一些社會因素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也會影響他們的語言使用和態度。
[1]陳松岑.(1999).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1)15-20.
[2]戴慶廈.(2008).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問題[R].應用語言學講座,(1)20-25.
[3]王遠新.(2008).加強人口較少民族語言的調查及弱勢和瀕危語言的保護[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111-119.
[4]趙鳳珠.(2010).景洪市嘎灑鎮傣族語言文字使用現狀及其演變(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研究從書,戴慶廈總主編)[M].北京:商務出版社.
高曉博,女,昌吉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本文為昌吉學院研究生啟動基金項目(2013SSQD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