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芳
(中國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武漢 430223)
潛東南新溝嘴組油氣藏主要富集于有利生烴向斜周緣的正向構造帶上,具有環洼含油,沿脊富集的特點,縱向上油氣富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新下段Ⅲ油組、Ⅱ油組、Ⅰ油組。油氣藏分布遵循以下規律:首先是在主力烴源巖分布區及周緣可發現較為富集的油氣藏;其次是根據油氣的運動流向可以判斷油氣藏的分布和富集程度,而斷層結構可以對油氣的運動造成影響;最后是沉積相帶控制儲層展布,也是影響油氣儲量的因素之一。
并非所有的生油巖都能夠提供油源,新溝嘴組烴源巖為湖相暗色泥巖,實際影響到油藏分布的僅限于部分有機質豐度較高、母質類型較好、生排烴強度較大、為新溝嘴組油藏的形成提供了主要油源的母巖,也就是主力烴源巖。
新溝嘴油藏分布在縱向上,潛東南地區新下段Ⅱ、Ⅲ油組合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占潛東南地區全部的78%。同時Ⅰ油組油層主要分布于Ⅰ油組中、下部,還有部分油層處于底部。平面上,油藏以總口-潘場向斜為中心呈環帶分布,在潛江凹陷中北部由于距離生烴中心較遠,目前未發現新溝嘴組下段油藏。
全區總體上是由兩洼(總口向斜、潘場向斜)、五隆組成,形成“隆-凹”相間的構造格局,五個隆起分別為:老新鼻狀隆起、建新鼻狀隆起、拖市中央隆起、馬王廟鼻狀隆起及新溝斷壘帶。五個隆起均為繼承性發育古隆起,均具有形成時間較早、長期繼承性發育的特點。
研究證實,荊沙組沉積末期—荊河鎮組沉積末期是新溝嘴組烴源巖主要的生油期,潛江組沉積時期—荊河鎮組沉積末期是油氣的主要運移期。
馬王廟鼻狀隆起、建新鼻狀隆起、老新鼻狀隆起、拖市中央隆起和新溝斷壘五個古隆起均為過剩壓力相對較低,油氣一般是由過剩壓力的高值區向低值區運移的。這些古隆起均于白堊紀晚期開始形成,并且,烴源巖在整個熱演化過程中排出的油氣均可以向古隆起上運移、聚集。所以,繼承性古隆起是油氣運移的長期指向區,具有良好的油源條件。
相比較而言,古隆起構造脊的位置上更容易形成富集的油氣藏,這是由于圈閉、儲層以及油源的有利條件,為油氣運移的主要路徑,因而其上的油氣最豐富。例如馬王廟和老新鼻狀隆起就屬于這個范疇,并且擁有豐富的油藏,據分析這兩個區域的油藏油豐度也很高,在馬王廟鼻狀構造脊含油豐度為130.2×104t/km2,屬于這一帶油氣藏分布中豐度最高的區域,近期勘探證實毛場斜坡帶油氣分布也具有沿脊富集的特點。
按照斷層的斷面封閉能力有以下類型:①縱向完全封閉型,將油氣完全遮擋在油源一側,統計發現這種斷層數量不多,馬36井區的北部邊界2號斷層是其中之一。②縱向不完全封閉型,遮擋作用有限,從而使得斷層兩側均能夠找到油氣藏,如馬王廟油田的彭市河斷層,在它兩側有高度相異的油氣藏,斷層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遮擋作用,另一方面可作為油氣運動的通道。③縱向開啟型,油氣運移到斷層附近后無法聚集,只能沿斷層垂向運移,斷層對油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油氣的跨層位二次運移過程中,斷層是上部油藏形成的必要條件。
潛東南地區下第三系新溝嘴組分屬兩套沉積體系,即北東向的漢川沉積體系和北西向的漢水沉積體系。前者在馬王廟地區,新下段Ⅱ2+3、Ⅲ1+2砂組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最為發育;漢水沉積體系新下段以Ⅲ1+2砂組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砂體較為發育,在老新、新溝和拖市地區新下段Ⅰ、Ⅱ油組多發育河口壩、席狀砂及濱淺湖灘、壩砂體。砂體儲集性能是三角洲前緣亞相砂體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砂巖物性最好,其次是席狀砂,濱淺湖亞相中,砂壩砂體物性好于灘砂。
儲集層的孔隙是油氣二次運移的主要通道之一,其大小決定了油氣運移的多少,骨架砂巖厚度百分比可作為判定油氣運移的重要參數。通過對潛東南地區新溝嘴組下段主力烴源巖段發育部位Ⅱ油組滲透性砂巖百分比分布規律進行分析,北部馬王廟地區滲透性砂巖占地層厚度百分比一般為10-40%,而南部拖市、老新、新溝地區一般小于10%,這種顯著的差異造成了Ⅱ油組油氣分布數量上的差異,即馬王廟地區Ⅱ油組油氣比較富集。
通過對古構造、斷裂、骨架砂體的研究,明確了油氣二次運移的方向、時期和通道,認為位于主力烴源巖及其附近的骨架砂體發育且連通性好的地區中的繼承性古隆起是油氣富集的區域;在縱向上油氣是通過斷層和斷層間的裂縫運移的,成為Ⅰ油組含油的主要原因。
對比發現,油氣最豐富的要屬以河道砂體形成的各種類型的油氣藏,因為在這個區域中油層較厚,且物性佳,含油豐度理想,產量滿意。研究發現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砂巖厚度大,一般為3-4m左右,連通性比較理想;濱淺湖席狀砂巖厚度小,一般為1-2m左右,在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強烈,均質程度高,呈薄層席狀大面積分布的條件下,才會有較為滿意的物性和連通性。如果出現構造圈閉,就能夠形成以構造為主且油豐度高的油藏。如馬36井區Ⅱ油組油藏,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02×104t,儲量豐度高達251.3×104t/km2,為江漢盆地新溝嘴組儲量豐度最高的油藏。
[1] 戴世昭等,江漢鹽湖盆地石油地質[M] .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2] 翁文波.陸源盆地的生油.中國陸相大油田[M] .石油工業出版社 1997年9月
[3] 林暢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構造坡折帶-斷陷盆地層序分析和油氣預測的重要概念[J] .地球科學,2000,V.25, No.3:26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