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劉清亮
(山東省沾化縣水務局,山東 濱州 256800)
沾化縣城鄉供水“兩化”建設探討
李磊,劉清亮
(山東省沾化縣水務局,山東濱州256800)
【摘要】沾化縣淡水資源匱乏,當地群眾飽受缺水之苦。本著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斷提升的原則,采用興建平原水庫、建設現代化水廠、逐步完善升級等多項先進技術措施,在實現供水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上,又在全省率先實行了城鄉供水信息化,并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形成了以信息化引領的供水工程模式,“兩化”的建設產生極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城鄉供水工程實現科學、高效運行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沾化縣;城鄉供水;兩化;建設
沾化縣地處山東省最北部,渤海南岸,系黃河尾閭沖積平原,總面積2117平方公里,總人口39.1萬人。全縣地勢低洼,鹽堿荒地多,多年平均降雨量556.5毫米,降雨年際、年內變化大,年蒸發與降雨量相差懸殊,形成旱澇不均、干旱嚴重的局面。全縣地下淺層水幾乎全部為苦咸水,深層淡水含氟、碘量嚴重超標,客水資源除黃河水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數屬于Ⅳ、Ⅴ類水。缺水直接影響了全縣居民的飲水安全。
1.1建設平原水庫為城鄉供水水源的必要性
沾化縣淺層地下水礦化度小于2克/升的面積僅有1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0.6%,其余大部分區域地下水屬于礦化度高的苦咸水;除黃河外,沾化縣過境河流徒駭河、秦口河及潮河,由于上游市、縣長期大量的向河道內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河水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引用黃河水是解決沾化城鄉居民吃水困難的主要途徑。由于國家對引黃用水實行嚴格控制,尤其是春秋干旱季節,引水困難。因此,修建平原水庫,對黃河水進行豐蓄枯用,冬蓄春用,緩減水資源供需矛盾,為城鄉供水提供水源保障。
1.2建設平原水庫供城鄉用水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黃河水是沾化縣惟一的可飲用水源,境內已建韓墩、小開河兩大引黃灌渠,已形成全縣引黃貫通、渠系配套的引水網絡,通過統一調度、相繼引水、建庫調蓄,解決縣內供水水源引蓄問題。
一是毛家洼平原水庫的建設。該水庫位于沾化縣中部,為沾化縣中西部地區和縣城供水的水源地。自1995年建成后多次升級改造,至2009年庫容達到5160萬立方米。成為魯北地區規模大、標準高、功能全的平原水庫。
二是河貴水庫建設。該水庫位于沾化縣東部。至2010年對水庫再次增容改建,主要建設內容為壩內坡全斷面襯砌改造、壩頂及壩外坡整治、提水泵站改建等內容,蓄水能力達到1940萬立方米,為沾化東北部和沿海開發區供水提供了水源保障。
通過高標準水庫的建設及后續增容建設,使沾化縣一次性蓄水能力達6680萬立方米,從根本上解決了沾化縣引用水矛盾和供水水源問題,為實施城鄉供水提供了充足而可靠水源保障。
2.1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
為了統一解決全縣范圍內居民的供水問題,針對沾化縣內人少面積大、村莊稀疏、城鎮規模較小的特點,采取了管網規劃統一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管網布局。農村管網采用了樹枝狀型式,經計算,較環狀型式減少管線距離36.4%,達到了投資省、施工期短、管理維修方便和管理成本低的效果。城區管網采用了環狀型式,達到了管網壓力均衡,設施損壞較差,供水安全保障。
二是多方考察,優化管材選型。全縣農村管網僅村以上主支管線長達1288公里,跨越大中型河道和省以上干道68次。在多方考察咨詢的基礎上,選用了高密度聚乙稀(HDPE)供水管材。該管材除具有使用壽命長,耐腐蝕性、抗磨損、耐沖擊外,還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在施工中發揮了明顯的優勢。
三是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由于一次投入太大,采取了先期實施村村供水,有條件鄉鎮發展戶戶供水的辦法。到2000年實現了城市化標準的全縣戶戶供水,成為全國農村城市化供水第一縣。
2.2信息化引領高標準供水水廠建設
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和先簡后繁的原則,在解決城鄉供水過程中,從直供原水解決基本的吃水困難問題到信息化引領的高標準現代化水廠,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1996年至2000年為第一階段。在先實施沉淀和加氯消毒工程,解決了沿海鄉鎮百村十萬人吃水困難的基礎上,新建了具有先進工藝流程的凈水水廠,按同等標準實施了老水廠凈水設施完善工程,實現了全縣農村按國家水質標準供水
2001年至2007年為第二階段。新建現代化城區凈水廠和對各農村凈水廠進行全自動現代化升級改造,實現了全縣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從根本上得到提高。
從2008年至2010年為第三階段。爭取水利專項資金,各水庫先后新建了高標準、現代化一級泵房、反應池、沉淀池等水處理設施,采用絮凝、沉淀、過濾、消毒等水處理工藝,水質完全達到飲用水安全標準,進一步改善城鄉飲水條件。
2011年至今為第四階段。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實施了全縣居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及水廠信息化建設。依托毛家洼和河貴兩大平原水庫實施了管網延伸工程及沾化縣飲水安全信息調度中心,實施信息調度中心及監測站點,水廠自控及調度系統的建設,提升全縣供水工程信息化、自動化水平。
3.1保證了城鄉居民飲水安全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城鄉居民長期生活在缺水和喝苦咸水的環境中。通過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平原水庫水源穩定,水質合格,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使城鄉居民發病率下降20個百分點,維護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城鄉飲水安全信息化系統調度中心主要包括水廠信息調度中心軟硬件平臺、水廠視頻監控系統、水庫視頻監控系統、管網壓力監測點壓力監測、流量監測、水質監測、GPRS無線通訊網絡平臺的建設。該中心的建設,提高了綜合信息數據可視化能力,為平衡供水壓力、調度生產工作提供高效、及時、準確、充分的數據依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科學管理水平,增強了供水管網運行安全性。
3.2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的形成
“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居民供水信息化”是供水的最高層次,也是符合供水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通過統籌整合水利資源,以實施城鄉一體化供水為載體,信息化供水為目的,全縣居民的供水水量、水質、保證率等實現一致,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統籌城鄉、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格局正在形成。
3.3提高了社會綜合效益
“兩化”的統籌推進,使全縣居民用上了干凈、衛生、方便的自來水,提升了生活質量,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統籌推進,促進了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信息化的建設,保障了水質、水量的同時,實現了全縣供水的科學化、數字化高水平運行管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得到顯著提高。
3.4示范推廣應用
沾化縣城鄉“兩化”供水建設,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已成為沾化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支撐條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魯西北地區、黃河三角洲乃至全國沿海平原地區解決用水困難,提供了借鑒。該供水建設技術的成功,起到極大輻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推廣實踐,鄰近的縣區運用該模式與技術大力實施城鄉供水,取得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投資[2005]1302號,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管理辦法
[2]衛生部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SL310-2004,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范
[4]GB/T 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準
[5]山東省水利廳農村水利處,山東省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與管理技術要點(試用)
【作者簡介】
李磊(1984-),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農村水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