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智權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編輯部 ,長春 130022)
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及意識
孫智權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編輯部,長春130022)
【摘要】從知識、技能和意識3方面論述了科技期刊青年編輯所應具備的素質,并對其內涵以及對科技期刊的作用和影響進行了論述。提出了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具備這3個方面的素質是保證和不斷提高科技期刊質量及其活力的根本。
【關鍵詞】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知識;技能;意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逐漸轉變、進化或者衰敗滅亡;同類行業,行業內人員的競爭也是十分激烈,汰弱留強。科技學術期刊具有傳播科技知識、延續科學生命、促進社會發展、發現和培養人才、積累科技史料的功能[1]。這個行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矚目,其競爭也日趨激烈。青年編輯作為生力軍,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必然是競爭過程中的主力。青年編輯一定要在知識、技能和意識3個方面下功夫,才能在競爭中保持領先的地位,取得優異的成績。
1.1專業知識
科技學術期刊編輯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呈現出許多綜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各專業領域知識不斷更新、拓展,青年編輯也需要拓展專業知識。以《應用化學》為例,由于化學同其他學科交叉滲透,形成了許多邊緣學科,使得近年來化學學科越來越多(納米化學、微波化學等),還有用化學方法在生物學上的應用,化學同環境學、醫藥學、植物學方面的交叉等等。雖然這些研究難以確定其分類,但是他們的應用,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所體現,也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同時,許多三級學科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如電化學在以前只是物理化學的一個分支,內容并不廣泛;而今已發展為涵蓋生物電化學,納米電化學等。有業內人士曾提出“編輯學者化”的觀點,獲得編輯出版界和學術界的積極回應[2-3]。眾所周知,編輯的日常工作繁瑣,因而少有時間真正地在某一學術領域進行專深的研究,而青年編輯原本了解的專業前沿知識,將在知識爆炸的今天,逐漸落伍。故而,在日常工作中,青年編輯應該通過自學、向專家請教,利用書刊和網絡掌握一些前沿知識;也可以通過攻讀在職學位,來增進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科學前沿知識。編輯不僅一份工作,也應該成為作者和讀者的橋梁,青年編輯只有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把握各學科最新研究動向,才能熟悉明白文章的創新所在和作者表達的意圖,才能了解讀者的真正所需,才能使這座橋梁更寬闊、更通暢,才能擁有更優秀的作者群和更廣泛的讀者群。
1.2計算機、網絡及英文知識
在信息時代,各種傳播和交流平臺更加便捷,各種資料傳輸的方式更加迅速,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過程的各個環節均已離不開計算機和網絡。利用編輯部主頁、期刊采編系統、Email等通過網絡收稿,對稿件進行登記、送審,專家審稿和反饋,文章的編輯、退修、排版及校對等都逐步向“無紙化”(計算機化)發展。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應用,極大縮短了編輯與作者,編輯與審稿專家之間的距離,使三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交流和回復更加迅速。筆者認為青年編輯需要掌握一些比較通用的軟件和儀器,如word,Adobe Acrobat(pdf文件)[4],這些軟件可以大幅度節約稿件退修和清樣校對過程中所用的時間。而通過掃描儀的掃描,可以將一些不會使用電腦的老編輯處理的紙質稿件“原貌”、即時的傳給作者,錄用證明,以及在最后出版前校對出的錯誤或者疑問之處,也可以即時、準確的傳給作者。本刊現階段除了采用Email,網絡采編系統之外,已采用QQ在線答疑,QQ群,MSN等網絡交流技術,使稿件的各步驟處理達到即時性。不久的將來還將開通微信平臺等工具,不僅能方便各種習慣的作者與編輯部進行交流,而且可以大力宣傳期刊。筆者認為還有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即將開發出來新的軟件也必將成為青年編輯的好助手,青年編輯應該關注流行的軟件,發現并提前將軟件用在編輯工作中。
毋庸置疑,現今社會,英語已經成為必備的語言工具,現在我國的絕大部分期刊都有英文摘要和關鍵詞。青年編輯應該趁著還沒有遠離英語環境(剛開始離開校園)的時候,豐富自己的英文專業知識,提高所在期刊的英文水平。不僅如此,現今最新的專業文獻大都以英文的形式發表,如果我們可以閱讀這并了解這些最新的前沿知識,可以及時的了解行業動態和科學的發展狀況,熟悉所處理稿件的發展狀況。更重要的是,現階段國家大力支持英文期刊,中文期刊的路該怎么走,不能確定,現有的科技期刊都應該做好轉型或者部分轉型成為英文期刊的準備。青年編輯只有積極扎實和豐富自己的英文知識,才能信心百倍的面臨可能的挑戰。
2.1熟練的編輯技能
熟練的編輯技能是對青年編輯的最基本要求,雖然在科技期刊中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和繁復的修辭手法,但是由于科技論文作者在學識、寫作經驗、邏輯、表達等方面存在差異,在論文寫作中難免出現表述不清晰、不嚴謹的問題,有些文章雖然內容上比較充分,但詞語的運用不夠準確,數字或單位不標準,文章結構不合理等等。這些都需要編輯進行細心的加工。青年編輯只有具備熟練的編輯技能,才能迅速準確的處理好稿件,才能保證期刊的出版質量。可以說,編輯的工作比較繁雜,如果在處理稿件上不夠熟練的話,那么其他工作就很難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完成。
2.2良好的交流能力
編輯作為社會部門中的個體,需要與社會建立廣泛的聯系,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善于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合作的能力,以加強同各方面人士的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智慧交流。這樣才能使編輯工作沒有外界的阻礙。編輯的工作離不開作者,作者在稿件投稿到發表的過程中,會有各種要求,合理不合理的都有可能提出;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就需要編輯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既能保持原則,又要幫助作者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編輯部由原來的“買方市場”變成了現在的“賣方市場”,約稿能力已經成為青年編輯的必要的能力了。這就要求青年編輯大力加強個人的交流能力,在處理這類事務的同時,青年編輯也可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一大批優秀的作者,從而打造一批期刊的“fans”。編輯還需要與編委和審稿專家打交道,正常的時候,編輯部所面對的專家是比較積極熱情的。但有的時候由于網絡的問題,各高校科研院所郵箱設定的問題,也會耽誤一些時間,產生一些誤解,這個時候需要編輯將這些問題解釋清楚,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系和協作,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提高期刊的質量,保證編輯部的工作順利開展。
因此,編輯必須注意培養自身的涵養,在加強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注意形象、禮節和措辭,同作者、外審專家溝通交流的時候,保持謙和善意,彼此建立充分信任、理解和寬容,從而獲得認同和共贏。可以說成功的科技期刊是優秀期刊與優秀作者、外審專家、編委等共同造就的。總之,青年編輯需要有良好的交流能力,這樣才能在處理日常工作的時候如魚得水,使編輯部的工作蒸蒸日上。
2.3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的能力
編輯部的工作比較繁雜。由于編輯部的人員數量的配備有嚴格的限制,現階段青年編輯的工作,包括編輯、校對、通讀、期刊網絡的維護,與作者及專家等人的交流等等。這些工作交織在一起比較雜亂。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工作的順序,就會事倍功半。所以,青年編輯一定要合理安排工作,定期處理某一項事物,例如每周周一需要接的電話比較多,周末積累Email等也需要及時處理。這時候可以盡量安排一些瑣碎的事物一起做,如發送校對稿件,查新,搜索補充專家信息等等。而一些需要在安靜條件下做的工作如編輯、校對、通讀稿件等就需要選擇安靜的環境、充裕的時間去完成。這樣既可以保證日常工作按期完成,又能夠保證期刊的質量。
3.1憂患意識
21世紀是一個競爭的世紀,機會與挑戰并存。隨著電子刊物的興起、紙質刊物的影響力正逐漸減弱(有消亡的趨勢),科技期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行業中新期刊也逐年加入角逐(新期刊基本為英文期刊,低刊載量,約稿制,高稿酬,影響因子較易提高),而逐年畢業的碩士,博士越來越多,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可以說每一個崗位都會吸引無數的潛在競爭者。數年來,國家對期刊的支持方式也在逐漸改變,“改企”、汰弱留強的步伐也逼近期刊,這就需要青年編輯“未雨綢繆”,在各個方面提高自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青年編輯只有清楚地認清形式,有憂患意識,才能增加自己的信心,確立自己的工作方向,努力汲取各方面的知識,才能有利于自身在事業上的發展。
3.2服務意識
有了憂患意識,我們就應該更清楚地知道社會的各行各業都是在向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提供自己的服務,無論是商業、企業乃至政府都是向這個社會提供服務。如果部門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則這個部門將不被認可,甚至消亡。編輯工作常被人稱作“為他人作嫁衣裳”,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了編輯的服務功能,說明一個好的編輯必須具有很強的服務意識[5],只有這種意識在腦海里根深蒂固,我們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使用作者和讀者滿意,我們的服務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我們的編輯事業才能利于不敗之地,在競爭的大潮中乘法破浪。
3.3創新意識
對于青年編輯而言,僅擁有憂患意識和服務意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創新意識。如果我們緊靠原本期刊的“名聲”,而“吃老本”,簡單地模仿老同事的工作方法,思考方式,那么期刊就會停滯不前,“少年智則國智”,青年編輯精力充沛,更容易接納新事物,思想活躍,更富有創造性,受傳統定式的束縛比較少。因此,在編輯工作中應該善于發現稿件的創新點,找到適合于計算機網絡時代中新的傳播平臺和新的工作方法,充分了解行業內部的情況,不斷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增強刊物的活力,體現自己的個人魅力。
綜上所述,青年編輯只有在知識、技能和意識上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學習、奮進、創新,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從而促使自身的編輯工作更加成功,使得編輯生活更加積極向上,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王立名.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
[2]蔣永華,陸炳新.“編輯學者化”還是“編績”論[J].編輯學報,2003,15(5):381-382.
[3]張寶珍,萬希嶺.“科技編輯學者化”涵義辨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43-44.
[4]段桂花,藏慶軍,王燕萍.期刊對于用Email退修稿件的編輯加工方法[J].編輯學報,2006,18(1):43-44.
[5]陳波.論科技編輯的人文素質[J].編輯學報,2002,14(5):382-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