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佼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凱里 556000)
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工業發展的支撐以及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貴州作為一個內地的省份,相對于沿海省份而言,有其區位的劣勢,在經濟發展發面相對落后。為了更好地發展本身的經濟,縮小與沿海省份的差距,貴州大力推進工業化的力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本文針對這一情況,對貴州工業化進程在經濟發展中的利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求對貴州以后工業化的建設有所啟示和借鑒。
貴州工業化的進程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工業發展速度很快,同時產業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對本省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非常顯著。
貴州省政府對工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在長期的工業化進程中陸續實施了一批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和產學研合作項目,開發出不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對經濟發展作用巨大的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同時在傳統的工業領域和高新技術產業實施了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僅在2006年就投入了5億多元安排了70項技術創新重點項,同時還建成8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水平的改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1]。
貴州省內的主要工業企業幾乎都有國有背景,普遍存在結構不良和效率低等問題。在工業化進程中,為了大力促進經濟的發展,貴州省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使工業領域的結構和布局不斷得到優化,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近些年來,貴州省內的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上升,成為促進地區經濟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00多億元、增長率接近20%;規模以上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100多億元、增長24.3%,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8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例也達到了16.2%。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能源利用效率和環保意識的提高,有關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地方性法律法規也不斷出臺和完善,對經濟發展貢獻率高的重點品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明顯降低, 環保產業得到政府政策和資金等各方面的扶持,形成了一批環保產業骨干企業。
隨著工業化進程向深度推進,貴州省更加注重生產效益和環境效益,一大批負債累累、效益長期低下且扭虧無望和資源枯竭的工礦企業被強制關閉破產和退市;煤炭、冶金、紡織、建材等行業淘汰不少落后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不僅起到了保護資源和環境的作用,同時也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2]。
經過近十年的年的工業化建設之后,當前貴州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以往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放到全國范圍來看,和其他省份的差距仍然很明顯。例如在2010年,貴州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只有36.78%,在全國30多個省一級行政區中只能排到第30位;在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這項數據中排名還更靠后,在第31位;2010年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不到40%。
總體上看,貴州省工業經濟效益和以往相比總量有了大幅提升,但放在全國范圍內來看仍處于低水平狀態,其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和運行質量仍偏低。從企業實現利潤看,2002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還低2.3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區中排名倒數第二。
貴州省作為內地省份,自然環境優越是它的一大特點和優勢,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貴州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也不斷在增大,工業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尤為突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趨勢仍在繼續,很多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仍很突出,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穩步提升,到2007年,貴州省內近一半地區還無法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從單位產值的能耗看,貴州省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需消耗3.188噸標準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72倍,指標位居全國倒數第二[3]。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5.38噸標準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8倍,位居全國排倒數第四。由于高耗能行業比重大,加上技術工藝水平較低,“三廢”排放總量一直沒法降下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節能減排的壓力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并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繼續推進而越來越大。
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歷程表明,經濟發展程度主要是以工業化為標志,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工業化過程,工業化過實施不到位,現代化就很難完成。雖然貴州省委省政府已明確提出建設工業強省的戰略目標,從思想和認識上指明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但在如何更好、更快地促進工業化的進程,提高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方面,仍有很多具體的工作要做。
[1] 項東.中國視點下的發展經濟學工業化理論述評[J] .經濟問題探索,2010(4):19-21
[2] 陳金良.“大推進”工業化理論及其可行性研究[J] .商業時代,2010(24):66-69
[3] 王禮全.貴州產業發展研究報告[M]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