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晶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HUANG Jing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Wuhan 430205,China)
根據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辦學定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立足武漢1+8 城市圈、輻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服務物流行業以及生產、流通企業,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物流專業知識及管理知識,具備倉儲、運輸、配送、采購和貨運代理以及基層管理能力,從事物流配送、運輸組織、倉儲管理、貨運代理、物流企業管理、物流營銷等工作的物流操作及基層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配送管理課程在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物流管理專業核心必修課之一,旨在培養適應配送企業一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配送專業知識及管理知識,具備配送基層管理能力,從事配送基層操作及基層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討課程標準、開發課程項目、編寫校企合作教材、承擔教學任務。
(2)改革教學方法,推進“四階段”工學交替(企業認識實習+理實一體化(任務導向)+集中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的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3)引入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精品資源共享課網站,完善校內外實訓教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落實和推進“理實兼備”型師資隊伍建設。
(5)采用形成性課程考核,課程成績=過程考核+結果考核+理論測試。
改革可按以下步驟分階段漸進開展,并不斷修正改進(如圖1 所示)。
以若干名校內物流管理專業骨干教師及校外兼職指導老師共同組成配送管理課程教學團隊,明確配送管理課程建設的目標。
通過派遣和組織教師到優秀職業院校學習觀摩“任務導向”教學模式及其課程體系、分期分批選派骨干教師參加權威機構主辦的有關“任務導向”教學模式改革的培訓班學習以及邀請專家、教授來校作基于工作任務的教學模式改革專題講座等多途徑更新教學理念。
選派《配送管理》課程的專業教師到中百生鮮配送中心及九州通集團湖北物流公司深度頂崗鍛煉,收集配送企業各崗位需求及用人要求第一手資料,掌握配送企業的基本情況、作業流程、崗位設置及管理制度等。聘請企業內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擔任客座教師,與配送課程相關教師共同分析物流企業、物流行業的人才結構、崗位設置、崗位需求等,并將此納入到配送管理課程內容和定位的調整方案。
通過對配送企業就業崗位分布、配送基層作業及基層管理崗位職能和崗位工作過程的綜合分析,找出配送管理項目教學開發中典型的工作任務來確定行動導向。
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依據,兼顧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和上升的需要,同時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結合學生學習能力,進行配送管理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設計、組織和實施。使學生能夠一定程度體驗到配送企業真實工作過程的要求和壓力,逐步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轉換。
教學的組織要做到專業能力與專業知識、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四個統一,統一到學習情境或教學項目之中。
(1)教學內容序化及整合
根據學習情境對教學內容進行序化和整合,結合教學過程進行設計、組織和實施,構建來源于生產實際,又高于生產實際的教學項目和教學情境,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基本一致,做到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
(2)教學方法改革
①采用項目教學模式,以項目任務組織安排教學過程,全部在實訓室完成。強調“邊操作、邊實踐、邊教學”。課程中以貫穿工作實例為線索,明確具體目標,在教學中把“教、學、做”和參觀、實訓、實習緊密結合起來,搞活教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模式。
②以校內實訓基地為依托,采用集中實訓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設計相應的專項及綜合訓練項目,學生分組操作,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模擬訓練,同時,加強實操考核分值。
③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并通過教研活動、集體備課、相互聽課、個別研討等形式促進教學藝術和教學質量的同步提高。主要采用包括項目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模擬情境教學法、視頻演示教學法等。
④盡可能利用現代科技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演示教學,建設配送管理精品課程和資源共享課,為提供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利用校內實訓基地的仿真教學環境模擬真實工作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等。
⑤以賽促學。繼續參加省級物流儲配方案設計與執行大賽,利用大賽創造的良好平臺,切實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進行多元化的課程教學評價
弱化終結性考核,強化過程性考核。課程考核成績=過程考核(20%)+結果考核(20%)+理論測試(60%)。根據項目教學完善狀況,逐步擴大過程性考核比例。
通過對校內督導聽課,校外專家到校聽評課、指導實訓教學、進行專業講座,學生評教及畢業生跟蹤調查等多途徑跟蹤配送管理課程滿足度,并考慮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