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佳玥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音樂作品《橋》創作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作曲家陸在易所寫的一首藝術歌曲。作曲家以描繪性的語言和明朗的心境,在歌中渲染出一幅江南水鄉的情景畫面,音樂細膩,感情真摯,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渴望,并且以標題音樂“橋”這個“小我”的表達方式作為出發點,寄托了對祖國山河和人民群眾深沉的“大愛”之情。
陸在易是當代中國樂壇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多年來在音樂創作領域辛勤耕耘,作品豐碩,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橋》這首藝術歌曲雖然篇幅不長,但卻集中體現了作曲家別具一格的創作理念和音樂風格,因此,它是一首極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作,曾在2001年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比賽中,獲得聲樂作品獎的最高榮譽。
藝術歌曲起源于19 世紀的德國,是一種具有特定含義的聲樂體裁。它是將詩歌配上旋律歌唱并與相對獨立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注重創作的技術、技巧,追求較高藝術品位和意境內涵的一種歌曲形式,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因此,如何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在不降低藝術歌曲寫作標準的前提下,堅持雅俗共賞的美學原則,讓普通群眾都能夠理解和接受藝術歌曲,是陸在易先生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奮斗目標。
作品《橋》(于之詞)是“雅俗共賞”的典范,作曲家結合我國的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和民族感情的表達方式進行構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創作理念。
在歌詞的選擇上,他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大眾化的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淺顯易懂的歌詞。“水鄉的小橋姿態多,石板縫里長藤蘿,三步兩橋連水港啊,條條玉帶映碧波。姑娘挑藕橋頭歇,老漢送糧橋下過,離家千年也戀水鄉啊,愿作人間橋一座”。歌詞樸實自然、貼近生活,將江南水鄉秀麗的景象一覽無遺地展現在聽眾面前,讓聽眾自然而然沉浸在歌曲所描繪的畫面中,以此來激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贊美。
在旋律的寫作方面,《橋》的旋律性格鮮明。陸在易將具有中國民族特征的旋律,變化式地引入到歌曲創作中,使這首作品的旋律簡潔流暢、清新自然、抒情性強、節奏舒緩、民謠化風格和江南韻味十足。具體來講:江南民歌一般以大二度級進和小三度的上下進行為主,以形成委婉、自然、平和的旋律風格。《橋》中第一、第二句都有典型的級進和三度小跳,在后來的音樂發展中也特地增加了一些同音進行。(見譜例)另外,裝飾音的大量使用也是陸在易藝術歌曲的一大特色。蘇南民歌講究倚音裝飾潤腔,仔細查看《橋》的樂譜我們不難發現,旋律中倚音裝飾音用有七處,為音樂增添了色彩。
鋼琴伴奏的創作上,陸在易將鋼琴的形象模仿構思與普通聽眾的想象聯想相結合,歌曲前奏中柱式和弦分解琶音的使用,讓人眼前呈現出小橋流水、微波蕩漾的畫面,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的小橋上。
由此可見,正是運用了這些易解的歌詞、熟悉的旋律、生動的形象,陸在易先生將他的藝術歌曲與聽眾之間搭起了一座理解與欣賞的橋梁,從而贏得了更廣泛的聽眾,深受大家喜愛。
譜例:

音樂與詩歌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在這首短小精悍的作品中,音樂賦予了詩詞全新的生命與氣質,而詩詞也在流淌的旋律中得到了最理想的詮釋。
中國藝術歌曲是用漢語普通話演唱,它決定了歌詞的發音要依漢字本身“字正腔圓”的特點來行腔。《橋》的音樂繼承了詞曲結合的傳統,旋律線條的高低起伏規律基本與歌詞音調的變化形成一致。同時,在朗讀詩歌的時候,人們也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見譜例)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和固定的語言習慣,一般會在斜線的部位略有停頓,作曲家將這些地方的節奏旋律延長,造成前后間隔的效果,與詩歌的抑揚頓挫正好吻合。這樣,旋律與語言結合更加緊密,演唱起來順其自然、朗朗上口。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有人稱為“鋼琴與歌聲的二重唱”。德國藝術歌曲作曲家沃爾夫稱自己的作品是“為嗓音與鋼琴用的歌曲”,可見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有著與人聲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能夠烘托歌曲情感、營造演唱氣氛、刻畫詩詞背景,而且優秀的伴奏還能賦予作品新的生命。
歌曲《橋》的伴奏處理地十分生動形象,一動一靜,搭配得恰到好處,為整首作品音樂情景的渲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一段共有三小句,歌詞將江南水鄉的靜景勾勒在聽眾眼前。第一句的速度以柔板開始,采用靜止的柱式和弦,只在旋律延長的地方做了和弦式的補充。后兩句的速度稍快,伴奏設計的較為緊密,并且基本與旋律的節奏保持同步,與此同時,和聲強化了織體的力度。雖然有了這些變化,但總體來講還是靜止的狀態為主導。第二段從歌詞內容上看是對人物的動態描寫,此時的旋律敘事性較強,鋼琴伴奏改為帶低音的分解音型,由此產生的流動感成為音樂動力化的基礎,鋼琴伴奏與主旋律的交織,展現出一幅水鄉人民幸福生活的畫面,以及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藝術歌曲《橋》采用二段體曲式結構,以水鄉景色為題材,生動細膩地描繪出一幅家鄉風景畫,清麗的江南風格深受人們喜愛。歌曲前奏運用柱式和弦分解琶音,是對波光粼粼的水面的具象模仿,讓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的小橋上。演唱者必須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離家多年的游子,終于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當前奏響起,立刻進入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去,雙眼遙望著遠方,目光里充滿著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前奏的小調式色彩和柱式和弦分解琶音連續使用造成的推動感,又刻畫了主人公希望見到水鄉的急迫、不安的心情。
隨著畫面的展開,歌曲進入了演唱部分。第一段(12~25 小節),共分為三個樂句。首句(12~16 小節)為大調式,較為明亮的調式色彩將前奏中急迫的心情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曾經熟悉的江南水鄉畫面。演唱這句要面帶微笑,眼神繼續凝視著遠方,似乎看到了小橋秀麗的姿態,心中充滿了喜悅。第二句是在整段平靜的氛圍中最為動蕩的一句,“石板縫里”旋律的漸次上揚預示了逐漸激動的心情。演唱這一句的前兩小節要做漸強處理,并在聲音上帶有一種急切的推動感,將人物內心對水鄉的熱愛表現出來。緊接著“三步兩橋連水港啊”的“三步”在演唱上要給予充分的氣息支持,讓聲音的位置達到一定的高度,絲毫不能松懈,之后的歌詞“連水港啊”隨著旋律的向下也變得平靜。因此,無論是在音量變化還是情緒表達上,對于這一句的演唱處理,可以概括為“橄欖式”。第三句的情緒與第一句相呼應,音樂舒緩柔和,演唱要有效地控制音量,使聲音恢復到原先的平靜。演唱這一段還要注意歌曲速度標記的變化,從前奏的Moderato(中板)到第一句的Adagio(柔板),然后回到Moderato(中板),同時節拍上也有多次變化,與歌詞的語氣和音節結合得非常完美。
接下來,短短的四小節間奏加強了微波蕩漾的意象描寫,為歌曲進入第二段做好了鋪墊。
第二段也可分為三句,第一句(30~37 小節)描繪了水鄉人們生活的動態情景,旋律的節奏采用切分的形式,表達了主人公看到故鄉熟悉的風土人情后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這句的起伏不大,敘事性較強,要唱得自然流動,同時準確地表現出切分音的節奏特點。第二句“離家千年也戀水鄉啊,愿作人間橋一座”是全曲的高潮之處,更是點題之筆。演唱者的情緒隨著歌曲的發展到達頂點,在這一刻全部爆發出來。演唱時不能為了抒發感情而習慣性地將節奏拉長,導致速度減慢。同時應保持積極的演唱狀態,加強呼吸的力量,充分運用后腰的支持,音色明亮而具有穿透力,感情真摯濃重,眼神里充滿憂愁與期待。重復該句時應當有所區別,宜唱得更加輕柔多情,充滿了對家鄉、故土的愛戀。結束部分趨向減慢減弱,十分安靜,沉浸在親切自然、令人回味的歌唱中。相信此時觀眾已深深感受到音中詩,詩中畫的藝術魅力。
演唱這樣一首詩意盎然的聲樂作品,切不可用很大、很粗獷的聲音去表現,那樣不符合江南水鄉特有的秀美形象。只有在全曲的高潮部分“離家千年也戀水鄉啊”才能略有釋放,但也要加以控制,不可將音量發揮到極限。
陸在易先生的這首藝術歌曲雖然比較短小,但卻十分精致。演唱者需細細體味歌曲的藝術美感,不應當以炫耀技巧為目的,盲目地在演唱中宣泄情緒,這是歌唱者經常犯的錯誤和容易忽視的問題。石惟正先生曾就技術與藝術的關系認為:“藝術為主,是目的,技術為從,是手段,兩者缺一不可,而且不能顛倒主從關系。歌唱者必須從情感、情緒的需要出發,它的演唱效果也要用聽者受到感染,享受美感,引起共鳴的程度來衡量。發聲技術、技巧是為表達情感,達到藝術表現目的而使用的工具,使用哪些技術和技巧,以及如何使用完全是由藝術表現的需要決定的。不能恰當地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會產生兩種極端的結果。沒有技術,只有藝術的創造意圖,根本達不到藝術的目的;只有技術,我們聽到的是發聲的機器,毫無共鳴和美感。”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只有將情感表現作為聲樂演唱的基礎,讓技巧為藝術表現的目的而服務,才能把作品演繹得真實感人。
[1]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范曉鋒.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自我修養[M].中國電影出版社,1969,9.
[4]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5]謝功成.曲式學基礎教程[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