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摘 要: 課文是素材典型的母親,是語言精美的母親,是寫作方法的母親。老師巧妙引導,學生會得言、得材、得法,孕生出富有個性的多樣“小”文。
關鍵詞: 課文 源本得言 源本取材 源本得法
學生的作文材料似曾相識,內容雷同,缺乏個性體驗和獨特認識,寫法呆板。怎樣解決這一共性問題呢?
一、源本得言
學生學了那么多文質兼優的課文,背誦了那么多精美的詞語和句子,可說話、作文卻語言貧乏。原因何在?我們輕視了語言訓練。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材料,僅停留在機械記憶的基礎上,未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此,語文課上的語言訓練迫在眉睫,課文語言內化了,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才會活化,才能在說話作文時呼之即出。
我嘗試了這樣的語言內化模式:品析欣賞→模仿運用→重組創造,初見療效。
如《燕子》一課語言生動優美,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這個語段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教師先讓學生自讀這段話,然后品詞析句,學習作者傳神的描寫。如:“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傳神的語句記憶在腦。我引導學生由部分到整體,整體欣賞句子的總分結構,在品析中欣賞句子的兩大亮點,為下一步的模仿運用做好充分鋪墊。
教師出示說話填空(1)“……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果實累累的大果園。”(2)“……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文具大世界。”學生稍作思考后,就創作出了這樣的佳句:“黃澄澄的橘子,紅彤彤的蘋果,黃黃的香蕉,……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果實累累的大果園。”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這個句子仿寫,要求用上“趕集似的聚攏來”和分總結構。課堂上精彩不斷呈現:
“黃色的銀杏樹,紅色的楓樹,金黃色的田野,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五彩繽紛的秋天。”……
這樣有梯度的語言內化模式練筆既有助于語言的仿寫和遷移運用,又便于學生的個性化表達,豐富“語言倉庫儲備”。事實證明,在學生習作中,這樣的句式表達經常出現,學生的語言倉庫真的被激活了。老師在評價學生的習作時,及時表揚,這樣調動了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積累語言的內在動力。
二、源本取材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每一類中精挑細選的精品,融典型性、啟發性、情趣性、導向性于一體。如果這些文章只在閱讀課上閃光,而不開拓延伸,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像《早》、《云雀的心愿》、《第一次抱母親》、《天鵝的故事》、《魚游到了紙上》、《霧凇》等課文的選材都堪稱一絕。我嘗試以課文為母,以課文素材作為寫作的源泉,放射性地訓練人物故事、童話、生活體驗、特色風光類的作文,做到以一篇課文帶一類作文,解決寫什么的問題。提供了下鍋之米,學生寫成“作文快餐”簡單多了。如何將課文素材的繁育力增至最強?
1.轉換視角
許多課文的選材視角獨特新穎,這些“特技”的運用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如《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沒有直接寫愛因斯坦怎樣潛心科研,卻從他不會穿戴、不會整理東西,虛心向小女孩請教這個角度側面表現人物品質,不能不讓人叫絕。在這種選材方法的滲透下,有些學生在寫《我的老師》一文時,沒有正面寫老師怎樣教書育人,卻寫了老師的童心、童趣,從另一角度表現了老師別樣的美。在習作《家鄉的變化》一文中,有的學生別出心裁,以家鄉的鋪路石自述的口吻,用童話的形式以小見大表現家鄉的變化。一篇選材視角獨特的課文,就是一塊酵母,衍生出系列新奇力作。
2.接寫后續
有些文章的結尾是結語,又像是另一內容的引言。教師可用這段話作為中心句,引導學生寫話。如,《愛之鏈》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以“喬依醒來……”為開頭寫一段話。《坐井觀天》、《濫竽充數》、《狐貍和烏鴉》、《師恩難忘》等都是續寫練習的好材料。
3.填補空白
由于表達中心的需要,教材有些地方敘述簡略,甚至故意留下空白,讓讀者說話。教師抓準這些空白點,引導學生適當填補,既用好了課文素材,又理解消化了課文內容。
如教學《二泉映月》一文“中秋夜,阿炳再來二泉”這一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展開想象。“現在,你就是那個中秋夜扶阿炳來二泉的鄰家少年,你看到了很多,聽到了很多,一定也感受到了很多。請你用一段話把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說出來。”因為要同時寫所見、所聞、所感,學生有一定難度。我當機立斷,將要求改為“可以選所見、所聞、所感中的一個方面來寫”。不一會兒,學生便完成了練習,聲情并茂地交流。有寫自己所見到的月夜美景和阿炳的動作表情的,有寫自己所聽到的二胡曲的,也有寫自己從二胡曲中感受到的阿炳的內心世界的。從學生那甜美、純潔的發言中,我聽到了來自心靈的聲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順勢提出,將所見、所聞、所感三方面組合成大段的要求,對學生的訓練可以說由易到難,水到渠成。
4.有“米”仿“炊”
小學語文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典型范例。它包括許多典型的詞、句式、段式,典型的景物、動作、心理描寫,等等。學習了這些句、段、篇,悟出了某一語言規律后,教師可創設情境,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內容,以課文為模仿,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舉一反三地進行仿寫訓練,起到鞏固知識運用語言的作用。
(1)句的仿寫。我在教《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時,抓住定語后置的句式,讓學生在體會它的寫法的基礎上,模仿它的樣子,贊美祖國的其他地方。學生熱情高漲,各種贊嘆不絕于耳:“九寨溝的夢幻神奇”“張家界的旎邐迷人”“泰山、黃山的巍峨險峻”“太湖、洞庭湖的煙波浩渺”……
(2)段的仿寫。自然段的構段方式有好幾種,例如三、四年級教材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總分段式,學生對這種結構的概念可能還比較模糊,練筆前要對這種結構方式分析講解,然后趁熱打鐵進行訓練,以利于學生靈活掌握。如:教學《秦兵馬俑》一文時,教師安排學生進行練筆:每一個俑都是那樣栩栩如生,想一想,軍陣中還有一些什么俑,他們又是怎樣的?你能展現他們的風姿嗎?學生從跪射俑、旗俑、擂鼓俑等不同方面寫作。
這些隨文練筆的方式,有利于學生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
只要我們活用新教材,把準學生作文練筆的脈,以課文為母,長期診療訓練,巧作小練筆,就能在“小練筆”這塊“小田地”里健康地孕生出一片“大天地”,學生的個性“小”文會蓬勃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