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娟
現代社會,不僅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學歷史教學也相應地在變化。20世紀初梁啟超就倡導史學研究要“使國民察知現代之生活與過去、未來之生活息息相關”,這對中國傳統舊史學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因此有“史界革命”之譽。而今,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生活狀況日新月異,這對我國中學歷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長期以來,中學歷史課堂存在教條、刻板的現象,一些中學生提到歷史課就認為離自己的生活太遠,這也與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如何把歷史課堂與當今的生活聯系起來,讓歷史課堂不再遠離生活是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要想弄清如何讓歷史課更貼近生活,首先要對中學歷史課堂現狀有深刻的認識。
一、中學歷史課堂的現狀
學校歷史教育主要通過歷史課堂教學實現,這是學生接受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的歷史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一)在歷史知識傳授方面,基本能實現教學目標,但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具體說來,即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如何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歷史教師在課堂語言上要更加生活化,特別要能夠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發展讓課堂教學緊貼學生的日常生活。
(二)在智能培養方面,我們已經認識到這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已有所重視,但仍與素質教育的智能培養目標有很大距離。要使智能培養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來說,教師應盡量留出更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并進行思辨性的討論;講授的側重點應以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系為中心,而不是以歷史過程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談古論今,又要聯系實際,發揮歷史明理、鑒今的作用。
(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籠統地講,中國史教學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世界史教學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總體看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普遍現象,學科的思想教育陣地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系,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把歷史思想教育和當今生活聯系起來,并在今后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落實。
二、為什么要讓歷史課堂趨向“生活化”
歷史學本來就是一門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和現實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科學,積極開發新課程資源是當代歷史課改的一個基本特點,日新月異的生活正是歷史課程的寶貴新資源。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巧妙地找到二者合適的結合點是我們急需重視的問題。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總是“根植”于歷史,以往歷史發展的各個方面總是能“延伸”至現代生活。比如,經濟全球化與我們身邊的世界品牌、河姆渡居民房屋結構與現代民居結構、秦檜與油條的由來、改革開放與生活巨變、君主制與現代選舉制等。一張舊照、一個故事、一處建筑、一座石碑甚至是生活中的某句俗語、某種食物都可能成為某一堂歷史課的素材,可用于新課導入,可用于情景設置,也可用于知識延伸,等等。這種把日常生活引入歷史教學的做法,既能豐富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又能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引起學生共鳴。如此,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順利實現中學歷史的教學目標。
三、如何實現歷史教學的“生活化”
馬克思曾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真正科學的歷史教學應把“歷史”與“生活”二者結合,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歷史學習真正服務于現實生活、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單純的理論說教與死板的史實記憶。如何實現歷史教學的“生活化”,筆者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深入解讀新課改,強調歷史教學“現實性”這一理念。只有對新課改的要求做到了如指掌,才有可能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中學歷史新課改標準明確強調歷史教育教學的“現實性”,指出歷史教學要密切聯系現實,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長,使歷史學習成為學生生活常態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一要求顯然體現了歷史課堂“生活化”的新要求和新方向。
(二)關注、適應并參與課堂教學改革的潮流。歷史課堂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驗場地,必須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大膽突破。教師仍然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與中心,他們不再一味背誦與記憶,而是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甚至大膽質疑,在關注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的同時體驗歷史過程。當然,在師生角色轉變中,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顯然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課堂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多樣化、現代化。比如: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應融入現代化教育技術領域,這將引起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場改革。
現代化教育技術的必然發展趨勢是: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總之,新課改下的歷史課堂將不再是機械呆板、死板沉重的教育場地,取而代之的將是輕松自然、妙趣橫生的常態化的“生活”一角。
讀史明智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功用之一,就學科思維能力而言,鑒別真偽、推理判斷、說理論證、分析評判等歷史學科思維能力是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必備素養。如果在歷史教學中脫離現實、脫離生活,即便學生掌握的學科知識再豐富、再廣博,也變得毫無意義可言。因此,要讓中學歷史課堂變得“生活化”,不是在刻意提高教學難度,而是希望一改往日死板無用的教學狀態,嘗試用新方法、新模式找回歷史常規教學的現實性、功用性,并使它成為歷史教學的常態。這是歷史教學的價值所在,更應成為每一位歷史教師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壽卿.歷史題該怎么考.散文百家:雜文,2004(16).
[2]牛大勇.中美歷史教育的不同.南方周末,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