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杰等
摘 要:2013年3~7月在興國縣高興鎮進行了早稻秧齡和育秧方式試驗,結果表明:早稻適宜育秧方式為塑盤育秧,適宜移栽秧齡為20~25d。
關鍵詞:早稻;秧齡;育秧方式;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35-02
按照江西省科技廳、省農科院、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實施2013年糧豐項目中低產田專題研究課題的要求,興國縣在總結2012年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開展早稻育秧方式及秧齡試驗,為指導中低產地區糧食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興國縣高興鎮大興塅,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水源條件較好,排灌方便,土壤為河流沖積物形成的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早稻產量在400kg/667m2,早稻秧田為冬閑田。
2 試驗設計
2.1 供試品種 科源種業提供的主推早稻品種五優157,全生育期114d,分蘗能力較強,株高中等,劍葉短直,著粒較密。
2.2 田間設計 育秧方式設塑盤育秧和濕潤育秧,秧齡設20d、25d、30d、35d4個秧齡,共8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24個小區,每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預留50cm走道,周邊預留1.5m以上保護行。每667m2大田用種量為2kg,人工移栽,每蔸2粒谷苗,移栽規格13.3cm×23.3cm。塑盤育秧,采用434孔秧盤,按每667m2大田用65片。
2.3 施肥 667m2施500kg腐熟豬牛欄糞肥,化肥純N10kg、P2O55kg、K2O10kg、硫酸鋅1kg,N用尿素,P用鈣鎂磷肥,K用氯化鉀。有機肥、鈣鎂磷化肥、硫酸鋅作基肥,N、K肥按5:2:2:1的方式施用,分別為50%作基肥,20%作分蘗肥,20%作穗分化肥(曬田復水時施用),10%作粒肥(在水稻抽穗前施用),水分采用薄露灌溉進行管理,各處理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2.4 試驗過程記載 從3月24日起,每隔5d播種1次,前期先精耕細耙,并做好秧床,按濕潤育秧塑盤育秧分開做,并塌實,播種時再重做1次,以利下種,秧田期嚴格進行肥水管理,并適時蓋膜與揭膜,于4月13日播種結束,4月15日打第1批播的種子(秧齡期為35d)的送嫁藥,并于4月18日移栽,后3批在4月20日打送嫁藥,于23日移栽,移栽后7d結合施肥使用25%丁芐80g除草,以后肥水管理嚴格按田間設計施用、管理,5月21日667m2用2.5%阿維菌素100mL,18%殺蟲雙200mL,75%三環唑50g防螟蟲、稻瘟病,在6月份按抽穗遲早打破口藥,收割前7d斷水,收割前3d理論測產,收割按小區單收、單曬、單稱計算實割產量。
2.5 田間調查及測定指標 (1)秧苗素質調查。在移栽前1~2d取秧苗調查秧苗的苗高、根數、根重等指標。(2)分蘗動態及株高。移栽后第5d、15d、25d、35d、齊穗期、成熟期定點調查分蘗數及株高。(3)葉綠素測定。齊穗后定點10株測定上3葉中部葉脈和葉之間1/2處SPAD值,每5d1次。(4)光合速率測定。在抽穗期和乳熟期,選擇晴朗天氣下測定劍葉光合速率。(5)考種及測產。成熟期按有效穗數平均數每小區取5株考察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每小區單打單收測定產量。
4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早稻適宜移栽秧齡為20~25d,適宜的育秧方式為塑盤育秧。短秧齡移栽可顯著提高早稻高峰苗數,獲取較高有效穗數,這可能是因為充分發揮了早稻秧苗低位分蘗的優勢,有利于早稻早發,促進了大穗和多穗的形成。由于短秧齡處理下葉片后期葉綠素下降相對較慢,從而維持了早稻生育后期有較高的葉片光合速率,促進了光合物質的生產,為早稻灌漿提供了有力保障,從而提高了結實率,最終提高了產量。
雖然早稻以20~25d秧齡早發快發,高峰苗數多,但應注意適時提早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量,提高成穗率,降低養分的浪費,提高早稻群體質量,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2013年3~7月在興國縣高興鎮進行了早稻秧齡和育秧方式試驗,結果表明:早稻適宜育秧方式為塑盤育秧,適宜移栽秧齡為20~25d。
關鍵詞:早稻;秧齡;育秧方式;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35-02
按照江西省科技廳、省農科院、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實施2013年糧豐項目中低產田專題研究課題的要求,興國縣在總結2012年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開展早稻育秧方式及秧齡試驗,為指導中低產地區糧食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興國縣高興鎮大興塅,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水源條件較好,排灌方便,土壤為河流沖積物形成的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早稻產量在400kg/667m2,早稻秧田為冬閑田。
2 試驗設計
2.1 供試品種 科源種業提供的主推早稻品種五優157,全生育期114d,分蘗能力較強,株高中等,劍葉短直,著粒較密。
2.2 田間設計 育秧方式設塑盤育秧和濕潤育秧,秧齡設20d、25d、30d、35d4個秧齡,共8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24個小區,每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預留50cm走道,周邊預留1.5m以上保護行。每667m2大田用種量為2kg,人工移栽,每蔸2粒谷苗,移栽規格13.3cm×23.3cm。塑盤育秧,采用434孔秧盤,按每667m2大田用65片。
2.3 施肥 667m2施500kg腐熟豬牛欄糞肥,化肥純N10kg、P2O55kg、K2O10kg、硫酸鋅1kg,N用尿素,P用鈣鎂磷肥,K用氯化鉀。有機肥、鈣鎂磷化肥、硫酸鋅作基肥,N、K肥按5:2:2:1的方式施用,分別為50%作基肥,20%作分蘗肥,20%作穗分化肥(曬田復水時施用),10%作粒肥(在水稻抽穗前施用),水分采用薄露灌溉進行管理,各處理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2.4 試驗過程記載 從3月24日起,每隔5d播種1次,前期先精耕細耙,并做好秧床,按濕潤育秧塑盤育秧分開做,并塌實,播種時再重做1次,以利下種,秧田期嚴格進行肥水管理,并適時蓋膜與揭膜,于4月13日播種結束,4月15日打第1批播的種子(秧齡期為35d)的送嫁藥,并于4月18日移栽,后3批在4月20日打送嫁藥,于23日移栽,移栽后7d結合施肥使用25%丁芐80g除草,以后肥水管理嚴格按田間設計施用、管理,5月21日667m2用2.5%阿維菌素100mL,18%殺蟲雙200mL,75%三環唑50g防螟蟲、稻瘟病,在6月份按抽穗遲早打破口藥,收割前7d斷水,收割前3d理論測產,收割按小區單收、單曬、單稱計算實割產量。
2.5 田間調查及測定指標 (1)秧苗素質調查。在移栽前1~2d取秧苗調查秧苗的苗高、根數、根重等指標。(2)分蘗動態及株高。移栽后第5d、15d、25d、35d、齊穗期、成熟期定點調查分蘗數及株高。(3)葉綠素測定。齊穗后定點10株測定上3葉中部葉脈和葉之間1/2處SPAD值,每5d1次。(4)光合速率測定。在抽穗期和乳熟期,選擇晴朗天氣下測定劍葉光合速率。(5)考種及測產。成熟期按有效穗數平均數每小區取5株考察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每小區單打單收測定產量。
4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早稻適宜移栽秧齡為20~25d,適宜的育秧方式為塑盤育秧。短秧齡移栽可顯著提高早稻高峰苗數,獲取較高有效穗數,這可能是因為充分發揮了早稻秧苗低位分蘗的優勢,有利于早稻早發,促進了大穗和多穗的形成。由于短秧齡處理下葉片后期葉綠素下降相對較慢,從而維持了早稻生育后期有較高的葉片光合速率,促進了光合物質的生產,為早稻灌漿提供了有力保障,從而提高了結實率,最終提高了產量。
雖然早稻以20~25d秧齡早發快發,高峰苗數多,但應注意適時提早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量,提高成穗率,降低養分的浪費,提高早稻群體質量,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2013年3~7月在興國縣高興鎮進行了早稻秧齡和育秧方式試驗,結果表明:早稻適宜育秧方式為塑盤育秧,適宜移栽秧齡為20~25d。
關鍵詞:早稻;秧齡;育秧方式;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3-35-02
按照江西省科技廳、省農科院、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實施2013年糧豐項目中低產田專題研究課題的要求,興國縣在總結2012年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開展早稻育秧方式及秧齡試驗,為指導中低產地區糧食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選擇在興國縣高興鎮大興塅,全年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水源條件較好,排灌方便,土壤為河流沖積物形成的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早稻產量在400kg/667m2,早稻秧田為冬閑田。
2 試驗設計
2.1 供試品種 科源種業提供的主推早稻品種五優157,全生育期114d,分蘗能力較強,株高中等,劍葉短直,著粒較密。
2.2 田間設計 育秧方式設塑盤育秧和濕潤育秧,秧齡設20d、25d、30d、35d4個秧齡,共8個處理,3次重復,共計24個小區,每小區面積30m2,小區間預留50cm走道,周邊預留1.5m以上保護行。每667m2大田用種量為2kg,人工移栽,每蔸2粒谷苗,移栽規格13.3cm×23.3cm。塑盤育秧,采用434孔秧盤,按每667m2大田用65片。
2.3 施肥 667m2施500kg腐熟豬牛欄糞肥,化肥純N10kg、P2O55kg、K2O10kg、硫酸鋅1kg,N用尿素,P用鈣鎂磷肥,K用氯化鉀。有機肥、鈣鎂磷化肥、硫酸鋅作基肥,N、K肥按5:2:2:1的方式施用,分別為50%作基肥,20%作分蘗肥,20%作穗分化肥(曬田復水時施用),10%作粒肥(在水稻抽穗前施用),水分采用薄露灌溉進行管理,各處理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2.4 試驗過程記載 從3月24日起,每隔5d播種1次,前期先精耕細耙,并做好秧床,按濕潤育秧塑盤育秧分開做,并塌實,播種時再重做1次,以利下種,秧田期嚴格進行肥水管理,并適時蓋膜與揭膜,于4月13日播種結束,4月15日打第1批播的種子(秧齡期為35d)的送嫁藥,并于4月18日移栽,后3批在4月20日打送嫁藥,于23日移栽,移栽后7d結合施肥使用25%丁芐80g除草,以后肥水管理嚴格按田間設計施用、管理,5月21日667m2用2.5%阿維菌素100mL,18%殺蟲雙200mL,75%三環唑50g防螟蟲、稻瘟病,在6月份按抽穗遲早打破口藥,收割前7d斷水,收割前3d理論測產,收割按小區單收、單曬、單稱計算實割產量。
2.5 田間調查及測定指標 (1)秧苗素質調查。在移栽前1~2d取秧苗調查秧苗的苗高、根數、根重等指標。(2)分蘗動態及株高。移栽后第5d、15d、25d、35d、齊穗期、成熟期定點調查分蘗數及株高。(3)葉綠素測定。齊穗后定點10株測定上3葉中部葉脈和葉之間1/2處SPAD值,每5d1次。(4)光合速率測定。在抽穗期和乳熟期,選擇晴朗天氣下測定劍葉光合速率。(5)考種及測產。成熟期按有效穗數平均數每小區取5株考察每穗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每小區單打單收測定產量。
4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早稻適宜移栽秧齡為20~25d,適宜的育秧方式為塑盤育秧。短秧齡移栽可顯著提高早稻高峰苗數,獲取較高有效穗數,這可能是因為充分發揮了早稻秧苗低位分蘗的優勢,有利于早稻早發,促進了大穗和多穗的形成。由于短秧齡處理下葉片后期葉綠素下降相對較慢,從而維持了早稻生育后期有較高的葉片光合速率,促進了光合物質的生產,為早稻灌漿提供了有力保障,從而提高了結實率,最終提高了產量。
雖然早稻以20~25d秧齡早發快發,高峰苗數多,但應注意適時提早曬田,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量,提高成穗率,降低養分的浪費,提高早稻群體質量,從而達到提高產量的目的。 (責編:吳祚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