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軼


2014年11月中旬,財政部下達本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50億元,共支持項目800個;11月25日,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大會在上海召開,“文化金融”成為關鍵詞;12月初,貴州民營文化產業協會成立,宣布將推出文化產業發展基金……一時間,文化產業領域資金涌動。
自2009年初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以來,到2013年底,已有超過100家文化產業基金成立,總規模達1408億元。
從資本構成來看,文化產業基金主要有國資和民營兩類。目前最大的一只基金是200億元的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由財政部出資,中銀國際管理。該基金首批募資60億元,是文化產業基金中的“國家隊”,投資項目包括新華網、中國出版集團等國有文化企業。
從全國范圍來看,文化產業基金主要分布在南方,其中以江浙和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基金最為活躍。
“基本上,每個省都有自己的文化產業基金。”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但活躍程度不同,西部有后發優勢,因為西部旅游資源豐富,可以跟當地特色結合。”
如此龐大的文化產業基金,它們如何運作、投向哪里?文化產業現狀如何?未來,又將有何種變局?
內容和渠道無法整合
有人批評文化產業行業亂象叢生,但魏鵬舉認為,他更愿意稱其為“困境”。
“中國的文化產業其實沒有一個商業模式,發展到最后,萬變不離其宗都跑到地產去了。包括華誼,在海南做實景演出也是變相的文化地產,在上海也圈了很多地。”他說。
從國際來看,所有成熟的文化產業都是以“內容、渠道、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模式。迪士尼就是典范之一,早年賺錢后即收購了ABC(美國廣播公司)。
“我們的問題是內容和渠道是分離的,整合不了。”魏鵬舉說,“理論上,華誼兄弟是做內容的,它買一個電視臺最合適。”
實際上,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傳媒,但由于體制的原因,我國文化產業無法形成經典的產業鏈模式。
魏鵬舉分析說:“有內容沒渠道,既承擔風險,又沒有收益保障;有渠道想做內容,在小范圍可以,大的體制上又行不通,比如湖南衛視。”
另一個問題是條塊分割嚴重。國際上,大媒體集團是各種資源融合,寡頭壟斷,以形成規模效應。
“出版管出版,網絡管網絡,這是條;每級政府、每個地方都有出版社,這是塊。哪個國家這樣資源高度分散?貝塔斯曼,不僅是德國最大的,也是歐洲最大的。美國市場比我們大多了,也就三大電視網。”魏鵬舉說,“沒必要有那么多出版社、電視臺,小散弱,還不見得有市場積極性。”
近年,國家鼓勵文化企業跨行業、垮區域兼并重組,形成全媒體集團。2014年12月1 日,湖南就有大動作。據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的方案:瀟湘晨報、長株潭報等報刊劃歸湖南日報集團;湖南教育報刊社、湖南教育音像電子出版社等劃歸湖南出版集團;湖南廣電可剝離經營性資產與芒果傳媒整合,組建湖南廣播影視集團。
魏鵬舉認為,跨區域、跨行業的旗艦型全媒體集團,出現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體制影響太大”。
“湖南臺原來想整合青海衛視,不是沒成嗎?黎瑞剛(SMG總裁)受關注就是他在大力度整合,第一個吃螃蟹。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新媒體。”他說。
“文化產業基金對傳統媒體的整合有作用,但目前效果有限。”魏鵬舉分析,現在的合并重組,基本上還是靠行政手段。“理論上,既然都是國有資產,應該通過國有戰略資本的運作實現資源整合,而不是行政手段。”
文化傳媒領域的合并重組,跟當地政府利益相關。“地方政府不希望合并,并走就沒有抓手了,”魏鵬舉說,“現在跨行業跨區域重組是大家期盼的,但困難重重。”
錢多,事少,路子窄
據新元文智咨詢公司數據顯示,2007~2013年的7年中,國內文化產業基金共有92個投資項目,累計投資規模為55.3億元。2013年比2012年數額劇增。
盡管如此,文化產業基金的實際利用率卻并不高,活躍基金數量相對較少。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對《瞭望東方周刊》分析說,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短期行為。絕大多數基金投資期限短,最長不超過7年,而文化產業是一個回報周期長的行業。7年時間,大部分項目還沒開始盈利。
“應該8~20年。你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基金投下去就不退出,一投就是15年。”陳少峰說。
二是基金高利貸化。很多基金不是風險投資,不愿投沒有固定回報、沒有擔保的項目。所以基金發揮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國資背景的基金,容錯度低,較為保守謹慎,所投多為風險小、政績性強的項目。
三是只投擬上市公司。文化產業基金偏好投短期內能上市的企業,以便迅速退出,實現盈利。但規模化和商業模式成熟的文化企業數量有限,以至于一些基金有錢投不出。
此外,政策的不確定性,也使一些基金失去了投資機會。“比如報業,原來許多報業集團達到上市公司的要求,但由于改制太慢或其他政策因素,錯失了機會。”陳少峰說,“基金投資方向比較單調,有的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基金,所以最后都變成房地產了。”
成立于2009年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少有的成功范例。它的出資方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國家開發銀行等機構,主要關注文化傳媒企業重組、管理層收購等市場融資。
目前,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已經投資了星空傳媒、東方夢工廠、TVB中國、財新傳媒等14個項目。《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舞林大會》等紅極一時的娛樂節目均出自該基金旗下的燦星國際。2013年,《中國好聲音》的互聯網版權銷售超過2億元,今年預計將翻番。
“上海這只基金雖然資本構成以國資為主,但運作效率很高。它依托于SMG和電視臺的資源,投資方向跟主業緊密關聯。”魏鵬舉說,“日前,百視通和東方明珠(SMG旗下兩家上市公司)合并,在國家政策支持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利好條件下,后續資本運作值得期待。”
人們突然發現IP很值錢
一般認為,文化產業的核心層為: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四個行業。現在這個定義正在被修改。一些文化產業基金已進入互聯網行業,比如視頻、游戲、APP等。
“以前是技術咨詢服務,現在是內容和傳媒。騰訊目前的主營業務是廣告和游戲,難道它不是一個傳媒公司嗎?”陳少峰說,“今后大多數文化產業都會搬到互聯網上,或者被互聯網收購,互聯網將成為文化產業的主要舞臺。”
陳少峰分析,今后的文化產業有兩個投資熱點:一是跟移動互聯網相關的產業,二是跟體驗性有關的,如主題公園、電影等。
創新工場合伙人郎春暉在日前舉行的“2014中傳MBA創業峰會”上也表示,移動互聯網與內容的結合,是文化產業下一個投資熱點。創新工場目前的四個投資方向之一就是數字娛樂,文化產業項目約占總數的一半,比如暴走漫畫、糗事百科、有妖氣漫畫等。
“其實很多游戲都來自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形象,人們突然發現IP(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很值錢的。”郎春暉說,“文化產業就是創造IP,用耳熟能詳的IP 去做游戲,變現是很快的。”
以暴走漫畫IP為基礎的游戲“暴走無雙”,上線不久就躋身前十。“當內容成為文化,當流量變成用戶,向這個人群售賣具有文化符號屬性的商品或者服務,就能賺到錢。”郎春暉說。
除此之外,還有大片“藍海”待開發。比如版權。2004年,《武林外傳》爆紅,但互聯網播映版權僅賣出10萬元。2012年,則已賣到180萬元一集,一共7400萬元,漲了740倍。
視頻網站被認為是互聯網的一個風向標。2009年以后,視頻網站開始燒錢,正版版權價格極速增長。
“一切投資都基于商業模式。視頻有廣告,大資本進來,做大就要做規范。搜狐、優酷、土豆敢播盜版嗎?有了利益驅動,才有版權保護的動力。”魏鵬舉說。
圖書數字版權也是一塊大蛋糕,但存在資源過度分散的問題。圖書數字資源大多在事業單位(如公共圖書館)或一些大出版社手里。
“這些資源放在那里,沒有盈利,也沒有形成社會效益。”魏鵬舉建議,圖書數字資源,尤其是事業單位的資源,應該釋放出來,和社會資本合作,成立特殊資本股。
在他看來,數字閱讀商業模式很清晰,國內一些終端閱讀企業早就垂涎這塊蛋糕,但一直沒有吃下去,因為資源不夠。“其實就是大數據,關鍵靠整合。如果文化產業基金能做這個事,功莫大焉。”
股權投資可成為文化金融重點
2014年3月,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化金融”成為熱詞。
“金融行業需要增長,文化產業將成為新的增長點。這些年,傳統金融業對文化投入越來越積極,在債券融資、互聯網眾籌方面有很多嘗試。”魏鵬舉說。
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是文化金融的一種形式。目前,金融與文化企業的關系是:一方面,大企業不差錢,中小企業急需錢;另一方面,中小企業難以融到錢,因為其無形文化資產無法被銀行接受。
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2013 年上半年,影視音樂、廣告制作、動漫三個領域占了絕大多數的文化產業風投與私募基金。但從資金流向看,融資成功的均是大型傳媒集團,中小文化企業幾乎沒有涉及。
陳少峰認為,或許應該改變思路。“最需要錢的中小文化企業并不適合融資,而是適合投資。很多中小文化企業都是創業公司,因此,股權投資可以成為文化金融的重要領域。”
好在有互聯網,眾籌之門豁然打開,渠道廣、門檻低,便利了融資者,也滿足了用戶的參與感。因此,盡管充滿爭議,互聯網眾籌依然發展神速。
比如,阿里巴巴娛樂寶,一期募集到7300萬元。百度、京東等行業巨頭也紛紛開通了眾籌平臺。
銀行也不甘寂寞。2014年12月1日,浦發銀行宣布,將參與出品徐崢電影《港囧》,全面試水影視娛樂業。
現代社會,資本可以雇傭人,但人不能雇傭資本——錢可以買到人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但一個僅有體力或腦力勞動能力的人幾乎不可能借到錢。
“互聯網的發展,可能破解這道難題。”魏鵬舉說,“在互聯網環境中,分散的海量創意和小眾需求可實現無縫對接,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金融信用也隨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