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紅(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蘇州的經濟總量超過津渝兩大直轄市,在中國大陸排名第五,處于全國地級市之首。隨著經濟的發展,蘇州物流產業已發展為指引生產、促進消費的主要行業。2012年,全市社會物流總交易額4.57萬億元,社會物流總消費1 522億元,占GDP的14.2%。
1.1.1 物流規模平穩增長
2012年蘇州公路和水運完成貨運總量為1.73億噸,同比增長16.3%,貨物周轉量170.5億噸公里,同比增長21.1%,蘇州物流總量占江蘇省物流產業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3 089.5公里,同比增長2.3%,已形成了市域公路網體系。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現有水平,基本實現每個鄉鎮15分鐘內上高速。目前蘇州已躋身全國港口前5名,位列全球第7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已與蘇州常熟、張家港、太倉3個港區通航通商。2012年,蘇州郵政和快遞業務量為3.14億件,同比增長72.52%,為全省郵政和快遞業務量的24.57%,營業收入29.4億元,同比增長79.6%,占全省業務收入的37.48%①。
1.1.2 物流企業逐漸壯大
蘇州現有物流及相關企業超過8 000家,截止2013年1月28日,蘇州地區物流企業躋身國家A級物流企業共152家,其中:蘇州市區24家、昆山81家、張家港25家、常熟14家、太倉5家、吳江3家②。在這152家A級企業中,其中2A級的企業為49家,3A級的企業為61家,4A級的企業為41家,5A級的企業僅有1家,為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蘇州A級物流企業在全省的比例中名列前茅,尤其是4A級企業,另有10多家物流企業在評估中晉級,每次評估都有更多的企業躋身國家A級物流企業名單。另外,有9家物流企業被授予“2012年度全國先進物流企業”稱號,占江蘇省先進物流企業的比例為32%,說明蘇州物流企業在逐漸地發展壯大,競爭力不斷提升。
物流業的空間集聚是以物流園區或物流基地為載體的。截止2013年底,蘇州市投入建設的物流基地和物流園區共計67家之多。其中,7家為省級物流集聚區,6家為市級物流集聚區,11家榮獲江蘇省前6批重點物流基地,蘇州傳化物流基地、昆山白楊灣物流中心、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江蘇揚子江冶金物流中心為江蘇省“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的重點物流園區③。
國際物流、保稅物流在各市區綜合保稅(港)區的依托下,增勢迅猛,國家級物流園區高新區綜合保稅區在全國首次通過“信息化圍網”技術進行監管,華東地區紡織品重要的分撥中心、全國最大的液體化工品集散地坐落在張家港保稅港區。
綜觀蘇州物流產業,物流及相關企業數量超過8 000家,物流集聚區多達約67家。其中省級7家、市級6家服務業集聚區能夠依托港口、工業園區、交通樞紐、出口加工區、專業市場等獲得較好的發展和運作,但其它物流園區“小散亂”管理模式落后,存在著功能重復、交叉現象,缺乏錯位經營,存在著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張家港保稅物流園區與太倉港物流園、常熟國際物流園3個物流園都從事液體化工品的進出口業務,江蘇揚子江冶金物流中心與太倉港物流園、常熟國際物流園都從事鋼材的進出口及中轉業務,望亭國際物流園、蘇州傳化物流基地、昆山白楊灣物流中心以及一些規模較小的物流中心、物流基地都投入建設公路物流的銜接平臺或資源整合平臺,同質化競爭嚴重。究其原因,蘇州各市區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投資建設出口加工區和物流園區,對空間服務范圍、商品需求量、運輸路程與資金、規模效應等多因素缺乏研究和論證。
集約化管理體現在物流集聚區的物流企業應實現物流服務的有機集成,在同一集聚區應進行錯位經營和互補經營,企業業務相互銜接進而實現供應鏈業務的集成,為需求方提供“全而優”的“一站式”服務。目前大多數物流集聚區只有物流企業簡單的集聚,企業之間關聯性不強,集聚區內的資源以及不同區域之間的資源無法實現共享,仍然延續著粗放式的管理和運作模式。對于平臺經營企業,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企業因與國際大型物流平臺運營商的合作,成功轉變為“物流平臺集成運營商”,大多數的平臺經營企業僅僅提供場地、房屋租賃等服務。
蘇州物流集聚區的服務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轉讓地塊模式,如望亭國際物流園僅負責征用地塊,修建道路,完成配套設施,然后將地塊轉讓給物流公司或工業地產商。二是租賃、轉讓物流設施模式,如普洛斯物流園主要開發倉庫、集裝箱堆場及辦公室附屬設施,然后租賃給其他企業。不管是哪種服務模式,物流集聚區平臺運營商都是以物業的身份出現,并不涉及入駐企業的日常運行,對各入駐企業的供求、業務等信息了解較少。缺乏一個集聚資源、統一調度、將不同企業納入統一體系的平臺,管理極為粗放,服務和管理模式缺乏創新。另外,有些物流集聚區無法實現盈利,園區經營舉步維艱。多數物流園區經營和服務模式缺乏足夠的創新能力,不能向客戶提供滿足需求的增值服務,針對這類物流集聚區,轉型升級是其發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在蘇州發展態勢比較好的十大物流集聚區中,大多數主營業務集中在工業品物流上,食品、農產品、百貨消費品、醫藥這些關乎到民生的生活消費品物流所占的比重占物流集聚區整體貨物流量的比例較低,這說明生活消費品物流業的集聚規模較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蘇州缺乏較大規模的、較高管理水平的城鄉配送物流集聚區,干線運輸與城鄉配送無法實現無縫鏈接。食品、農產品、百貨消費品、醫藥物流除了要求物流企業具有專業的運輸、倉儲、配送、加工能力以外,還需要有高水平的供應鏈服務和管理能力。而目前蘇州的冷鏈物流企業規模小,業務集中于傳統物流領域,因其專業性束縛發展較緩慢,政府扶持力度還不夠,從而造成食品、農產品、醫藥的物流集聚區難以形成;另外,因配送的特殊時效性,要求物流企業具備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能力,大多數物流企業望而卻步。
根據調查,蘇州全市范圍內注冊資產小于等于100萬元的物流企業占比為68%,全市道路運輸企業擁有車輛數在50輛以下的企業占比為86%,擁有運輸能力在500噸位以下的企業占比為88%,說明蘇州物流企業大多為小微企業,只能提供傳統物流服務項目。而對于技術含量更高的供應鏈運作、資金需求量很大的物流金融等項目領域幾乎沒有涉足。跨地區或全國性經營網絡的規模化綜合性物流龍頭企業屈指可數。雖然蘇州A級物流企業已達152家,但與其龐大的物流企業總量來講,比例還是較小的。
雖然,由政府及相關部門主導的一些公共信息平臺應用了先進的信息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蘇州交通物流信息平臺”、“蘇州現代信息物流交易平臺”、中國第一配載網等,但大多數物流企業內部的信息化水平較低。根據調查,全球定位系統(GPS)應用的最多,占比為63%,其次是財務管理系統,占比為59%,三分之一左右的企業擁有企業網站、運輸管理系統和貨物跟蹤查詢系統,其它較先進的物流信息系統的應用很少。先進的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水平離不開先進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欠缺直接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一是對于在建設之初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的物流集聚區,政府要引導平臺企業重新定位物流園區的發展方向和服務對象,形成差異化、互補性的業務集聚;對于經營不善、功能閑置的物流集聚區,按照三大物流產業帶的空間布局思路,積極引導平臺企業進行集聚區業務的調整、整合或轉型升級,推動物流集聚區由粗放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堅持統籌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
二是對于依托出口加工區、工業園區、商貿區的物流集聚區,鼓勵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聯合發展,實現產業間的深層次融合。
三是有意識、有計劃地吸納不同類型、不同業務功能的物流企業進駐園區,企業業務相互銜接進而實行互補經營、統一調度、資源集聚,構建一套基于供應鏈模式的物流服務體系,有效避免集聚區內物流企業的同質化競爭。
蘇州政府應積極引導公路、鐵路、水路和空運,打破現有的各自為政的物流運作體系,構建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降低整體物流成本;大力推進城鄉配送物流集聚區,實現干線運輸與城鄉配送的無縫鏈接,提高整體物流運作效率。
物流集聚區的物流企業應實現物流服務的有機集成,在同一集聚區應進行錯位經營和互補經營,企業業務相互銜接進而實現供應鏈業務的集成。要在集聚區內實現各種資源的合理組織和配置,這就要求物流集聚區平臺企業要從簡單的物業服務型企業轉變為“物流平臺集成運營商”,創新管理和服務模式,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物流集聚區公共信息平臺,實現整個集聚區內物流基礎設施、信息資源、物流服務的最優配置,從而實現集約化管理。
對物流產業集聚區來說,其發展歷程勢必是一個業務模式不斷創新的過程。如蘇州物流中心在面臨土地資源緊缺、政策功能弱化等問題,既不靠海港,又不靠空港,但通過業務創新,通過跟機場對接,打造出虛擬空港,具備了空港的功能;通過區港聯動,實現港口功能的延伸,打造了虛擬海港,具備了海港的功能,在提升功能定位和探索新的服務模式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一是向綜合商貿物流集聚區轉型升級。以物流業務和服務為核心,打造集交易、展示、信息交流、采購、倉儲、配送、貨運、汽車維護、餐飲、娛樂以及銀行、稅務、保險等金融結算功能于一體的、跨界的商貿物流集聚區,匯聚商流、物流、資金流和服務流,探索“一站式”的供應鏈綜合服務模式,提供如質押監管融資業務等新型的物流增值服務。
二是向電子商務樞紐型的物流集聚區轉型升級。如德邦物流、中國郵政等企業紛紛在建快遞物流園,昆山的電商物流等項目已經成為昆山經濟的新增長點。蘇州物流集聚區應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借助電商的快速發展時機,引導集聚區物流企業開展電商快遞物流服務業務,吸引電子商務企業在集聚區內建設自己的物流基地或配送中心,積極向電子商務樞紐型的物流集聚區轉型升級。
一是為了應對蘇州和周邊地區消費規模的擴大,規劃建設社區送貨點、配送車量等相關城市配送設施,整合一批社會化、專業化的商貿物流配送企業,打造“共同配送”物流運作模式,優化蘇州城市配送體系。
二是為了滿足農產品城鄉快速配送的要求,應大力建設城鄉一體化商貿配送物流集聚區,促進鮮活農產品、果蔬、鮮花、食品冷鏈物流倉儲與配送建設,鼓勵和支持一批企業聯合建立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和培養一批專業冷鏈物流企業,實現大規模的冷鏈物流運輸,并實現運作的規范化。
一是培育一批本土龍頭物流企業。政府從多方面鼓勵支持,給予優惠稅收,支持品牌創建,助推企業發展壯大,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物流企業的現代化服務水平。
二是對現有物流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功能整合和服務延伸,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提升。
三是引進較高聲望、較強實力的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通過本土企業與國外知名物流企業的合作,形成一批現代物流集團,進而在蘇州形成物流企業總部集群。
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公共信息平臺,搭建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一站式”現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實現物流信息資源的“一站式”整合,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現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與物流企業信息平臺進行順暢對接的過程中,要求物流企業提高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時,運用物流技術來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建立在大型的自動化分揀設備基礎上的物流配送中心,進一步提高物流效率。
注:①2013蘇州統計年鑒。
②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關于發布第十五批a級物流企業名單的通告,物聯評估字 [2013]7號。
③蘇州市“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
[1] 于銘.中國產業聚集與區域經濟增長問題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2] 朱希偉.企業空間集聚與地區間專業化[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3] 張義龍.區域物流與經濟資源最佳利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4]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11)[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1.
[5]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年鑒(2010)[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
[6] 夏衛紅.現在物流集群化發展研究趨勢研究[J].物流與采購研究,2008(45):18-19.
[7]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2011)[M].南京:江蘇省統計局,2011.
[8] 陳云萍.物流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與形成模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1):85-90.
[9] 金偉.蘇州物流中心:助力蘇州服務長三角[N].現代物流報,2008-04-23(5).
[10] 王仲君.蘇州物流業發展問題考察[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5(2):22-27.
[11] 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2010)[M].南京:江蘇省統計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