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汝,金 鑫(江南大學 商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4)
作為上海—寧波—舟山組合港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舟山港是中國沿海地區建設大型深水良港和集裝箱碼頭的理想選址,未來舟山最有前景和競爭力的產業將是港口和物流產業園區的開發。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強調“舟山群島新區”應著重發展航運業和港口物流,成為東部地區優先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區域。浙江省也提出了諸如“海洋經濟強省”等一系列戰略方針,以支持舟山港口和物流產業園區的發展。擁有良好的自身基礎和外部條件,舟山的物流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期。
港口物流的目的是建立貨運、配送、物流信息和商品交易等中心,將運輸、倉儲、裝卸搬運、代理、倉儲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環節有機整合,完善供應鏈,提供給客戶一體化、多功能的物流綜合服務[1]。港口物流園區是指依托港口,以控制物流成本、優化物流組織、提高運作效率和改善企業服務為目的,具有裝卸、倉儲、運輸、加工、包裝等基本功能和相配套的信息、咨詢、維修等綜合服務功能的規模化、功能化、信息化物流組織和經濟運行的區域[2]。港口物流園區可以更好地發揮港口物流的各方面功能,有利于招商引資使物流園區引進更多的企業入駐,帶動港口業務量的增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挖掘港口的潛力,增強競爭力[3]。
(1)區位優勢。舟山是長江、錢塘江、甬江的三江入海口,背靠滬、杭、甬等城市群和長江三角洲的廣袤腹地,是我國南北沿海航線與長江干道的交匯樞紐,扼江海聯運要沖,面向廣闊的太平洋,位于亞太航運網絡的中心節點,與亞太新興港口城市形成扇形輻射的勢頭,處于國際物流和國內物流的結合部。
(2)自然條件優勢。舟山有居全國首位的深水岸線資源,海域面積大概占了全國的5.6%,有2.08萬km2,算上專屬經濟區則達到了11萬km2。適合建設港口的深水岸段有54處,長度約279.4km,占國內18.4%的比重。其中約198.3km長的岸線水深大于15m,約107.9km長的岸線水深大于20m。舟山港域分為11個港區,大部分都還沒開發,物流園區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港灣條件優越適于開發建港,港域廣闊,岸線穩定,水深少淤,腹地縱橫較深,約300~330天的全年可作業天數,是以大型化、專業化泊位碼頭為建設目標的理想港區,能保障第六、七代集裝箱船的通航和靠泊,滿足將來大型化集裝箱物流的需求,這是物流園區發展的堅實基礎。
(3)基礎優勢。21世紀以來,舟山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高速增長,從2001年的3 280萬噸增長到2011年的2.61億噸,增加了近7倍。外貿經濟連年增長,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各項產業發展迅猛,舟山市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列浙江省和長三角前列。2011年舟山GDP達到765億,人均收入突破10 000美元,是省內第三個常住人口人均過萬美元的城市,僅次于杭州、寧波,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是港口物流和產業園區發展的有力基礎。隨著杭州灣大橋、大陸舟山連島工程和環島公路等項目工程的推進,區域交通環境和集疏運體系會得到較大改善和提升,與周邊大中城市聯系更為便捷。
(4)腹地經濟優勢。舟山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圈,綜合實力第一,經濟總量相當于全國GDP的20%,且年增長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引擎,港口所在地浙江省,經濟發展快速,臨港工業發達,這些為舟山港口和物流園區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腹地支撐[4]。根據《寧波—舟山港總體規劃》的預測,長三角地區的外貿集裝箱生成量在2020年將達到6 000萬TEU,其中寧波—舟山港集裝箱的吞吐量將突破2 600萬TEU。
(1)發展水平有待提升。舟山港口物流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現有的港口物流園區規模小、功能有限、結構不合理、產業定位不明確,港口建設規劃落后于物流的發展需求,岸線資源粗放利用,對港口綜合實力的發揮有較大影響。除少數大型航運企業外,多數物流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低,大多只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較少涉及高層次的增值服務如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競爭力不強。
(2)基礎設施有待改善。由于舟山是群島地區,分散著11個港區,缺乏鐵路運輸系統,公路運輸網絡仍需改善,已建設的跨海大橋和島內快速公路系統不能滿足貨運客運的需求。物流園區還需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和加快招商引資進度,現有的物流設施及設備還不能為貨物的快速集散提供良好條件來保障。
(3)信息平臺不夠健全。目前舟山港口和物流園區的信息平臺建設滯后于物流的發展,電子口岸系統、物流信息監管系統、貿易集散地的交易系統,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和企業物流信息平臺等構建緩慢,統一的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體系還不健全,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力量來支持。
(4)物流人才缺乏。隨著舟山群島新區的開發建設,越來越需要大量的優秀高質人才,而舟山本地物流教育的辦學規模和教學質量不能適應企業實際運作的需求,現實中比較缺少具有專業物流教育背景的中高級復合型人才,既掌握現代物流技術和技能,又能擅長物流運作管理和物流系統設計。優秀的港口和園區企業管理者也比較短缺,目前舟山港區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和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經營人員人數不足,能有效管理運作港口和物流園區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較稀缺。
(1)國家政策的支持。2011年6月,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后,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在國家的有力支持下,舟山群島新區將以建設中國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和東部地區重要的海上開放門戶為目標。2012年10月,國務院再次設立舟山港綜合保稅區,該區域享受海關優惠的特殊監管區域政策。近些年浙江省也提出“海洋經濟強省”等一系列戰略方針,支持舟山發展海洋經濟和港口物流。這些有利的政策必將推動舟山港口物流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和提升。
(2)寧波—舟山港的一體化發展。港口合作已成為新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以組合港、港口聯盟等形式的聯合發展,業務上既互相合作又分工處理,這能有效解決港口之間因貨源地的重疊交叉而產生的利益糾紛。國外的成功案例有許多,如鹿特丹和安德衛普、東京灣港口群等。2006年寧波—舟山港正式啟動,這對舟山港起了極大地拉動作用,寧波港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作管理,港口物流信息平臺等方面提攜了舟山港的發展。2013年,寧波—舟山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8億噸,達到80 978萬噸,位居全國乃至世界首位。大量的物流需求對舟山港口和物流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支撐。
(3)經濟轉型升級的形勢。“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不僅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更要對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優化,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國家經濟未來的重要任務。物流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周邊地區的保稅物流園區和港區所帶來的競爭是舟山港物流產業園區發展的最大威脅。浙江寧波的保稅物流發展很快,是全國首個進行區港聯動的試點城市,在建設長三角重要國際樞紐和綜合物流中心城市的進程中穩步向前,與舟山腹地重疊,競爭激烈;江蘇大多數是依托內河港口,利用沿江沿戶的區位優勢和廣闊的經濟腹地為區內加工制造業提供保稅物流和快速通關的服務,如太倉和江陰兩處保稅物流中心,也與舟山存在競爭關系;北面隨著上海港主體建設工程的推進,將大大提升其港口吞吐能力,對舟山港及物流園區的襲奪效應明顯。
隨著舟山連島工程的完工,初步形成了舟山海、陸、空三位一體的物流格局,較大緩解了舟山地區陸路運輸的壓力[5]。由于還沒形成覆蓋整片區域的交通運輸網,交通網絡還不完善,需要加快市內主要干道建設,提升物流周轉的運作效率,充分利用內河資源,開展海河聯運。舟山島嶼較多,各個物流中心位置分散,所以還需要擴大連島工程的范圍,完善港口的集裝箱運輸系統和大宗散貨運輸系統,利用深水港灣帶動臨港工業的發展,發揮好港口的經濟優勢。
政府要積極推動舟山港區電子口岸平臺、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和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的協同建設,優化港口和物流園區的服務功能,實現區域內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加快推進港口物流信息的標準化,利用EDI、INTERNET等信息技術,將港口與海關、檢驗檢疫、物流企業、貨主等銜接起來,形成一個開放統一的整體,從而能提供高效和全面的物流服務。港務集團公司應提高服務質量,能滿足客戶多樣化和隨時變化的需求。
推動實施“區港聯動”戰略,將港口和物流園區的功能進行優化組合,一方面可以將保稅物流倉儲的服務環節遷移到口岸環節,使口岸服務增值,拓展港區的功能;另一方面為更好地發展國際物流、國際轉口貿易等業務,可以使物流園區獲得一定的口岸功能,促進港口航運產業和園區物流產業的聯動發展。發揮物流產業園區國際中轉、國際采購、國際配送和國際轉口貿易的四大功能,積極引入國際大型物流企業和航運公司進駐物流園區,擴大物流產業的規模效應。
物流產業的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的政策和區域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舟山應該多與鄰近的港口和物流園區進行交流,通過區域性合作帶動自身的發展,同時也促進區域整體發展。重視與上海港的交流合作,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挖掘出自身的潛力,提升自己的動力。加強與寧波等地的區域合作,積極推進舟山—寧波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寧波的物流園區建設起步較早,經驗較為豐富,可以學習借鑒其建設的經驗教訓,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中,實現良性互動、互利共贏。
將物流人才納入舟山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吸引國內外優秀的物流業人才參與港口和物流園區的發展建設。投入資金和教育資源,探索校企結合的物流培養模式,組織在職培訓,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出實際作業和管理中需要的人才,對物流從業人員開展職業資格認證,以促進專業化分工和強化職業技能。
隨著對外貿易和國際多式聯運的發展,舟山港規模會繼續壯大,貨物吞吐能力在五年內將達到4.5億噸,10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則多達24個。舟山港區將逐漸形成煤炭產業園區、石油產業園區、化工產業園區、鐵礦石產業園區、糧油產業園區和集裝箱產業園區等六大臨港物流產業園區,產業定位明確且協調一致,逐步擴大以港口物流為依托的臨港工業產業鏈,將來能為客戶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務,打造出專業化、國際化、規模化和系統化的物流產業園區。在十二五期間,依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借鑒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結合舟山港口和園區的發展實際,發展高端的“大物流”和“增值物流”,提升舟山物流業在區域經濟中的影響力。
[1] 張麗君,等.現代港口物流[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3-15.
[2] 婁萬里,王琪.港口物流園區建設與運營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11):14-15.
[3] 彭守明,孫文.大連港口物流園區的現狀分析及發展規劃[J].物流技術,2011,30(6):92-94.
[4] 陳邦桿.舟山金塘島構建臨港物流園區SWOT分析[J].水運管理,2010,32(2):32-34.
[5] 涂強,劉繼波,姜華帥.舟山港口物流現狀及改善對策[J].物流經濟,2012(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