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敏
(東莞理工學院圖書館,廣東 東莞 523808)
1990年,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針對集群現象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并將產業集群定義為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1]。產業集群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發展模式。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讓知識超越傳統的人力、土地等資源,成為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知識管理通過引導群內的知識流動把集群內的各個企業緊密的聯系成一個整體,從而提升整個集群的競爭力。知識共享是知識管理的核心,因此研究產業集群內的知識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產業集群知識共享是指產業集群中各行為主體(如集群內的金融機構、政府、中介機構、研究機構等)之間通過各種手段傳遞、交流、分享集群中存在的各種類別知識,從而實現知識創新和知識增值的過程[2]。知識共享作為產業集群內部存在的重要機制,已成為集群獲得強大競爭力的深層原因,是決定集群成敗的關鍵因素。產業集群是因為相關企業的聚集而形成的,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產業集群內部雖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但都把知識共享放在一個戰略的高度,為集群內部知識共享創造各種條件。集群內部知識共享可以給集群及內部企業帶來的效用有:降低知識獲取成本、提升集群創新能力、提高集群適應能力和擴大集群競爭優勢等[3]。
從知識的轉移方式和存在形態來看,知識表現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產業集群知識共享是一個知識整合的過程,同時也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換過程,通過運用文字、圖片等載體可以將集群內有價值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而員工通過參加學習、培訓等活動把獲得的顯性知識內化成新的隱性知識。知識共享的實踐證明,共享知識的意愿取決于關系模式的應用[4],以下列舉了目前影響比較大的產業集群知識共享模式。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在1995年提出了SECI模型[5](如圖1),用來說明企業內部知識的共享過程,這個理論隨后也得到了美國華盛頓大學南希教授的大力推廣。該模型把知識共享過程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知識的匯總組合模式(顯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知識的潛移默化模式(隱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知識的內部升華模式(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知識的外部明示模式(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在企業各種活動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完成企業知識創造的過程。

圖1 SECI模型
我國學者萬幼清、鄧明然根據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并結合知識的共享過程,將產業集群內部知識共享的模式分為以下五種[6],如表1所示。

表1 產業集中內部知識共享的模式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克提出了關系模式理論(RMT),該理論將社會互動分為公共共享、等級排序、平等配對和市場定價四種模式[7]。這個理論逐漸被各國學者引入到知識共享領域,我國學者王培林、郭春俠根據RMT理論,將產業集群組織間的知識共享模式分為:公共共享模式、排序共享模式、平等共享模式和交易共享模式[8]。
產業集群是由很多企業組成,規模比較大,知識資源涵蓋了集群內各行為主體里所有成員的知識總和,這個量大且結構復雜。集群內的企業想要分享其他企業的知識會遇到各種困難,因此存在著很多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在關于產業集群內部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方面,國內學者已經做了很多研究:萬幼清從集群知識共享的保障機制出發,認為知識存量、制度規范、集群文化、共享渠道是影響集群知識共享的因素[9];羅亞非、張勇從集群知識共享效果的角度認為,影響因素分為集群內組織間和個體之間的信任程度、知識需求者的學習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知識結構的互補性、社會環境因素[10];劉春芝等從宏觀角度出發,根據客觀必然性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資源環境變化、國際市場、經濟發展對企業知識共享的影響很大[11];李靜、陳圣群對影響產業集群知識共享的因素做了一個總結,分為主體因素、客體因素、手段因素、情節因素四大部分,并細分為知識共享意識、知識共享能力、知識共享利益、知識距離、知識存量、知識性質、政策因素、信任、文化因素、交流渠道、技術平臺等11個具體的因素。這些都是研究產業集群的知識共享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筆者通過調研走訪東莞松山湖產業園區內的企業發現,對于企業的管理者而言,他們很頭疼的一個問題是很難平衡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共享,換個角度來說就是知識專有和知識共享的矛盾問題。
目前,知識共享和知識產權的這種對立面由于企業之間的競爭被無限的放大了,一方面,有人認為網絡環境下應該盡可能地增加知識的流動來產生社會效益,知識產權應該要弱化,甚至要取消知識產權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有人認為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的知識越來越多,給知識產品的保護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需要強化知識產權,限制知識共享。
這些觀點僅僅只是看到了知識產權和知識共享表面的對立,卻沒有發現兩者的共性。知識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宗旨是一致的,它們之間存在著既相互促進、又相互約束的關系[12]。知識產權和知識共享都具有增進知識的作用。知識產權法的目的是保護知識產品的生產者的權益,追求整體的社會利益,在這種環境下,知識生產者才會有積極性創造知識產品,知識產權制度越完善,知識生產者的熱情越高,知識產品的量就會越大,社會上傳播的知識才會多,這跟知識共享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促進知識產生更多的社會價值。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下的知識創新,知識共享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過來,通過知識創新生產出來的知識如果不能被社會所共享,那么這種知識生產出來就沒有保護的必要性。產業集群中知識共享和知識產權是企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東莞市松山湖高新區是國家級高新開發區,重點發展高端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及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13],生物技術產業指那些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各類產業,通常分為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上游產業是指那些屬于科學研究階段的相關產業,如開發新的材料、創新實驗方法等等;下游產業是指技術的應用階段的產業,把開發出來的生物技術應用到某一產品中,提升產品新的性能的相關產業。本文以目前松山湖發展規模比較大的生物技術產業集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確定知識共享的行為主體和模式,構建知識共享模型。
5.1.1 企業
目前,松山湖產業園區已引進和培育了廣東瀚森藥業、廣濟集團、東陽光藥業等100多家生物技術企業,經營范圍包括基因診斷、實驗動物、醫療器械、新藥研發等方面,形成了從教育、科研、中試到生產、銷售較為完整的產業鏈[14]。
5.1.2 知識生產機構
松山湖高新區建有東莞理工學院、廣東醫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3所高校,并通過引進國內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組建的公共研發平臺,目前已成功引進了17個科技創新平臺,包括上海大學納米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北京大學光電研究院和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由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發起成立“東莞產業支援聯盟”,為東莞企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研發、檢驗認證、知識產權等一站式服務,這些平臺聚集了一批頂級的科研團隊,并將生物技術產業作為一個主要研發方向,進行核心技術和產業相關環節的研發,為該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提供了共性技術支撐。
5.1.3 管理機構
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是松山湖園區的管理機構,管委會大力鼓勵引導企業自主創新,提供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扶持企業,建設高新區科技服務體系,加強創新平臺和創新團隊建設。
根據松山湖的生物技術產業集群特點,筆者構建出松山湖內生物技術產業集群內的知識共享模型,主要分為鏈狀共享模式和中介共享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松山湖生物技術產業集群的知識共享模型
鏈狀模式是一種縱向的知識共享模式,如圖2的實線所示,由園區內的知識生產機構、中試企業、生產企業、銷售企業、專業市場通過供應鏈形成了知識共享,知識內容是生產、供需、產品信息等。這種緊密的聯系會使產業鏈上的某個企業的知識創新都會給上下游企業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在這種雙贏模式下,企業都會建立自己的優勢知識,上下游企業之間由于合作建立了非常穩固的信任關系,因此,鏈狀模式的知識共享很順利,集群里面大量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都在這里匯集,形成了順暢的知識鏈。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充分利用共享得來的知識促進本企業的知識創新,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整個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也將在各企業的相互促進過程中得到提升,這也正是企業集群相比單個企業所具備的強大優勢。
中介共享模式是一種橫向的知識共享,如圖2中虛線所示,包括中試企業之間的、生產企業之間的、銷售企業之間的知識共享。總體來說,橫向的知識共享是指生產同種或者同類產品的企業之間的知識共享。首先,這些企業的組織文化、技術知識、制度設計等內部環境很相似,企業員工之間的轉移很普遍,使得企業內部的知識更容易為其他企業獲得,這種被動的知識外溢容易形成知識共享。其次,有競爭關系的企業通常都會用到同一個供應商或者經銷商,因此,大量的知識都會聚集到這些共同的知識節點上,這也容易導致企業的知識外溢。但是由于這些企業之間存在著商業競爭,無法直接建立對等的共享關系,企業間往往通過知識產權保護、設置知識壁壘來阻止知識流動,因此,需要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來實施知識共享。園區政府在這種共享模式中主要承擔兩部分的責任:一是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制定技術標準、專利、技術轉移等政策法規,鼓勵集群內的各個企業進行知識創新,提升群內企業的知識共享積極性,規范集群內的知識產權制度、知識共享的獎懲制度,指導集群內的企業哪些知識行為是可以的,哪些知識行為是禁止的,維護知識產權管理與知識共享的平衡。二是建立集群內的知識共享平臺,推進集群內企業的知識共享。整合集群企業里面愿意共享的內部知識,分類搜集集群外的外部知識,通過計算機、信息技術建設知識共享平臺把這些知識推送出去。同時推廣“互惠互利”的集群企業文化,通過組織企業進行產品、技術交流,增加知識的流動。
產業集群發展是國家工業化的必經之路,提高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知識共享的效率才能進一步發揮知識的作用,這是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取得成功的關鍵。本文通過SECI等相關知識共享理論,嘗試構建松山湖生物技術產業集群的知識共享模型,這對指導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產業集群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個模型的構建還只是停留在知識流動的研究,缺少具體的實施規則和保障機制,并且僅僅研究了一個區域產業集群的特定產業的知識共享模式,沒有與其他地區的其他產業進行比較分析,這個是未來需要研究的問題。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76-178.
[2]李靜,陳圣群.產業集群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1(3):71-74.
[3]劉馳.基于產業集群的知識管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9.
[4]BOER N I,BERENDS H,Van BAALEN P.Relational models for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11(29):85-97.
[5]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s,1995.
[6]萬幼清,鄧明然.產業集群內部知識共享的制約因素及促進策略[J].企業經濟,2006(10):59-61.
[7]FISKE A P.The four elementary forms of sociality:framework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social relation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99):689-723.
[8]王培林,郭春俠.產業集群組織間知識共享的關系模式[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7):41-45.
[9]萬幼清.產業集群內部知識共享機制探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8(8):37-41.
[10]羅亞非,張勇.基于知識鏈的高科技產業集群知識共享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8):94-98.
[11]劉春芝,姜瑩,索柏民.基于產業集群的知識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色,2010:79-82.
[12]胡峰.知識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均衡研究[J].圖書館建設,2005(6):32-34.
[13]松山湖中以產業園打造“中國水谷”[EB/OL].[2014-03-05].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10/10/content_7231864.htm.
[14]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周年發展紀實 [EB/OL].[2014-03-05].http://gd.people.com.cn/GB/123935/123955/1641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