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民軍
摘 要:建筑結構設計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方案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整個建筑的質量。在建筑的各個結構中,每個構件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荷載壓力,所以需要根據工程的實際狀況,合理設計每部分構件的構成形式,所用材料的選擇標準等。在結構設計中,各個環節都是緊密相連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會影響到整個建筑的結構質量。文章對于建筑結構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對于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鋼結構;地基結構問題
引言
建筑結構設計就是對建筑整體框架中的各個受力點進行合理設計,從而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性,提高工程質量。在結構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實地調研勘察,然后根據建筑的實際需求,經過科學縝密的計算,制定出結構設計方案。鋼結構和地基結構是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兩部分,對于整個建筑結構的穩定性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文中重點闡述了在這兩方面的結構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希望能夠為同行工作人員提供參考借鑒。
1 建筑結構設計概述
由于建筑物功能不同,建筑物分類方法也多種多樣。根據建筑物使用功能,可分為民用建筑、工業建筑兩種;根據建筑物的結構材料,可分為砌體結構、鋼結構、混凝土結構、木結構、混合結構;根據建筑物層數,可分為超高層、高層、多層、單層建筑;根據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可分為筒體結構、大路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排架結構等。建筑結構是建筑物功能的基礎環節,建筑結構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部分,其具體過程為:方案設計、結構分析、構件設計、繪制施工圖。為了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結構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內容:一是計算方面:應考慮各種結構構件的承載極限,并進行驗算;二是由于建筑結構會受到多種作用力,在結構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各種作用力;三是抗震方面:我國抗震設防的烈度為6~9度,在建筑結構設計時應根據所在地區的房屋高度、結構類型、烈度等情況確定抗震等級。
2 建筑結構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2.1 鋼結構設計
2.1.1 選擇合適的鋼材
在鋼結構建筑中,鋼材的選擇非常關鍵,直接關系到整個結構的各項性能標準,所以鋼材要具有較好的延伸性,在抗拉強度、屈服強度方面符合標準。為了保證焊接的質量,要符合含碳量指標。如果在地震區的鋼結構建筑,還要充分考慮抗震性的需求,要對鋼材進行沖擊實驗,保證具有良好的韌性。為保證鋼材的各項性能都符合標準,一定要進行相關的實驗,檢測合格后準予使用。對于有其他性能需求的,要按照建筑的規范標準操作,確保鋼材的質量符合標準要求。
2.1.2 樓面結構設計
在樓面結構設計中,比較常見的問題是裂縫,如果設計不當將直接影響樓面的施工質量。在樓面設計中,應該根據施工材料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方案,因為材料的性質不同,伸縮縫的設計長度也不相同。所以在鋼結構建筑中,對于樓面的設計可以使用現澆混凝土的方法,伸縮縫的長度可以按照混凝土結構預留,以避免施工中樓面出現裂縫。
2.1.3 網架結構計算
在實際工作中,設計人員通常將網架與下部結構進行分開計算。在計算過程中,假定網架支座的剛度是無限大的,且各支座剛度相等,將支座反力與下部結構相加即可得出網架結構的設計值。下部結構可能為梁,也可能是其他的形式,其剛度差異很大。因此,在這種假設下計算出來的網架、支座力與實際需要的剛度是不同的,將網架與下部分開計算并不合理。
2.2 地基結構設計
2.2.1 基礎設計
地基是整個建筑的基礎,地基的結構設計水平直接影響到上層建筑的質量。因為地基的基礎不僅要承受來自上層建筑的荷載,同時還會受到地下各種應力的影響。基礎的結構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在設計之前,需要對基礎的地質條件、水文狀況、荷載的分布情況、周圍建筑的基礎、抗震等級等各項要素進行詳細的調查分析,然后根據建筑的整體需求,設計出高水平的結構方案。結構設計方案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同時還要滿足經濟性條件,才能夠確保整個建筑的綜合性能和質量符合標準。
在砌體結構設計中,條形基礎較為常見;對于多層框架結構的基礎而言,因為容易發生不均勻沉降現象,所以常采用十字交叉條形基礎,如果還無法滿足標準,可以選擇使用筏板基礎;在框架結構的基礎設計時,在防水要求較高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箱型基礎或者筏板基礎,如果防水要求較低,則選用獨立樁基或者交叉條形基礎。基礎的結構形式主要取決于地基的荷載力、防水要求等因素,有針對性的選擇基礎類型。
2.2.2 樁基深度
在樁基深度設計方面,應選擇硬巖石為樁端的持力層。在樁端進入到持力層時,應對其深度進行控制:以樁徑(d)為標準,如果是粘性土,應大于2d;如果是強風化軟質巖或砂土,應大于1.5d;如果是強風化硬質巖和碎石土,應大于1d,且應大于0.5m。在樁基進入到持力層時,樁斷面進入到巖層的深度應大于0.5m,如果持力層為未風化的硬質巖或灰巖時,可適當減少其嵌巖深度,但也應在0.2m以上。
2.2.3 后澆帶設計
在地基結構設計中,為了防止混凝土出現變形,經常會設計后澆帶的施工方式,防止因為不均勻沉降而導致的裂縫。根據施工現場的土質結構以及混凝土的性質,合理的設計后澆帶的寬度。從地基的基礎層開始直至房屋頂板,都需要在相同的位置設置后澆帶,其中混凝土的等級要比兩側混凝土高。在后澆帶施工之后應該做好支撐,在后澆帶完全封閉且混凝土的強度合格后再拆除支撐。
在地基施工期間,因為結構應力的集中效果下降,在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下會影響混凝土出現收縮裂縫,所以會設計后澆帶。在有些地基工程中是不允許設置后澆帶的,所以在結構設計時,應該對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有明確的標注,在地下水位較高的情況下,基礎后澆帶的下方應該設置一層防水板。
3 結束語
建筑結構設計直接關系到整個建筑的穩定性和施工質量,所以在結構設計階段,要對建筑中各個構件的受力荷載進行詳細的計算,對于重點受力部位,要加強技術關注。結構設計應該從基本的構件著手,充分滿足建筑設計的規范要求,隨著建筑結構設計水平的提升,對于建筑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維花,肖艷.淺析建筑結構設計中有關問題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6).
[2]吳新剛,劉杰.論建筑結構設計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1(7).
[3]莫照林.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