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翠 王學
摘 要:本文著重研究我國從齊家文化到隋唐這段歷史中帶有動物紋飾的銅鏡,提取各朝代中銅鏡的精品,進行紋飾分析。從而了解銅鏡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藝術家和銅鏡工匠的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反映了我國青銅器工藝發展的高超水平,以此來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了解我國銅鏡文化。
關鍵詞:中國古代;銅鏡;動物紋飾
1 銅鏡的作用
1.1 銅鏡的照容功能
盡管銅鏡有很多的作用,但是照容卻是其最主要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也出現了許多的關于銅鏡的人間悲喜劇。
1.2 銅鏡的裝飾品功能
銅鏡的裝飾功能比照容功能開始的更早,在齊家文化遺存中的銅鏡中含錫量極少,很難磨出光亮照人的效果,同時鏡緣上兩個小孔之間的磨溝也有系繩的痕跡,可見這一時期的銅鏡是一件裝飾品。
1.3 銅鏡的鎮邪功能
包括中國在內的古代東亞地區,曾經盛行過薩滿教,這種原始宗教中的薩滿(也就是巫師)在做法時,全身披掛,佩很多面銅鏡,銅鈴,邊跳邊舞口中還念念有詞。在漢族中,跳神的巫師也是全身掛滿叮當作響的金屬器具,可見以鏡為飾本來便是起源于驅神弄鬼思想。因為鏡子能反光,所以人們認為他能把鬼邪之氣反射出去,然后鏡子的光芒來自日光,自然能破除陰氣,最后是鏡子能照容,人們就認為鏡子也能找出邪魔的原型。
1.4 聯系人間情感的紐帶
銅鏡一旦普及開來,便成為聯絡情感的饋贈佳品,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制作精良的工藝品。把銅鏡造成圓的,固然有美觀,實用的目的,但在中國古代人心中,它又有歡聚團圓的意義,用來寄托人與人之間的熱切思念及美好感情。
1.5 封建統治的繩索
在看古裝劇時,衙門的大堂上總見到“明鏡高懸”,意為明辨是非、斷案如神。唐代帝王經常把銅鏡賜給群臣,以顯示龍恩浩蕩,以調節君臣關系,或者也有明鏡高懸的意思,即你們的心思我如明鏡般清楚,所以你們最好不要背地里搞小名堂,同時也希望你們為政清廉,不徇私不貪財。
2 各歷史時期銅鏡鑒賞
2.1 齊家文化至商周時期銅鏡特征
齊家文化至商周時期銅鏡造型基本為圓形,鏡型較小,直徑為5.8~7.8厘米之間,最大不超過12.5厘米。鏡體較單薄鏡面近平,顯得粗糙。這一時期鏡鈕以弓形鈕居多,鈕呈圓狀且長,背面多無紋飾,即使有紋飾也是簡單的幾何線條,以放射狀斜紋為主,知道西周以后才出現了重環紋和鳥獸紋。
(1)齊家文化銅鏡特征。中國古代銅鏡最早發現于齊家文化墓葬,目前發現的齊家文化的銅鏡均為圓形平板狀,拱形鈕。僅僅具備樣式,很可能是佩飾。這一時期的鏡背飾七角星型紋,其間又填以平行斜線。鏡緣上鏤空兩個對穿小孔。這兩個小孔或是制造時留下便于懸掛,或是后來因為鏡鈕殘壞,無法系繩,便在鏡緣穿了兩個孔。這面鏡子銹跡斑斑,但紋飾還是很清晰,工藝精湛,圖案設計精美,為銅鏡史上最早銅鏡,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2)商代銅鏡特征。商代銅鏡目前發現有五面。早在1934年,河南安陽就發現了一面商代銅鏡,但是許多專家對此持有懷疑態度根據這一時期的鑄。1976年,殷墟婦好墓發現了西面銅鏡,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并據此對1934年發現的銅鏡做了肯定。銅技術分析,這一時期的銅鏡已基本具有照容功能。
(3)西周時期銅鏡特征。西周銅鏡現已發現的數量不超過20面,出土地在北方的陜西、河南、北京、內蒙古等地。商周時期銅鏡合金以紅銅為主,錫、鉛成分極少,紅銅通常是容易生銹的。因此,這一時期的銅鏡一般銹蝕比較嚴重,這也是這一時期銅鏡特征之一。而且這一時期銅鏡背面無紋者居多,即使有紋飾,也是簡單的幾何式線狀,以放射式斜狀紋居多,到西周中后期才出現了重環紋和鳥獸紋。
2.2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銅鏡業也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春秋戰國是鑄鏡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鼎盛期,這一時期鏡紋的最大特點是主紋和地紋相結合,這是區別于其他時代銅鏡紋飾的特征之一。細線條的地紋和粗線條主紋配合協調,以淺浮雕最常見。主要特點:1)主紋地紋相結合。2)這一時期銅鏡含銅量高,含錫量較低,含鉛量不確定,所以胎質較軟,銅色泛紅。3)此時期最常見的紋飾有云雷紋、山字紋、菱形紋、獸紋、蟠螭紋。
2.3 秦漢時期銅鏡特征
秦統一六國后,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采取了許多措施,這為西漢科學技術輝煌發展創造了條件。秦漢是我國銅鏡發展的第二個鼎盛期。西漢早期除了沿用戰國鏡外,也發明了新的鏡型,但仍保留了戰國的特征。
漢代銅鏡不僅新穎,而且鏡子直徑加大,鏡體加厚鏡重也隨之增加,并出現了大型穿衣鏡。兩漢銅鏡使用了嫻熟的失蠟法鑄造。因此,漢鏡中的動物、人物等紋飾刻畫的自如靈動生動,因為漢代對銅鏡的合金和表面處理技術超高,這一時期的銅鏡至今仍精光嶄亮,具有極高的抗腐蝕性。
東漢時期的銅鏡最大的特點就是鈕大且高,紋飾較以前更為豐富多彩,出現關注天象、道教、神仙故事以及神獸題材。
2.4 隋唐時期銅鏡特征
隋唐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全盛時期,隋唐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都居于世界的前列,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第三個鼎盛時期,也是這三個鼎盛時期中最杰出的。
唐朝流行紋飾多為瑞獸葡萄紋、花鳥紋、瑞華紋,以及寫實花鳥、植物、社會生活,構圖更活潑開放,改變了漢鏡規矩呆板的風格。不僅銅質細。銀白閃亮,鑄造精致,而且鏡型繁多,紋飾復雜,優雅美觀。它擺脫了以前圖案紋樣那種拘謹古樸的規范,形成一種自有豪放的獨特風格。
瑞獸葡萄紋鏡為圓形,獸鈕,鏡背有一圈高凸弦紋將其分為內外區。內區為四種姿態各異的獸,攀援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葡萄蔓藤;外區為葡萄蔓枝,葉闊果碩,海獸與海馬與葡萄相間,外高內低為唐鏡中最盛行的鏡類。紋飾具有時期代表性,動物紋飾靈活生動,顯示出唐朝銅鏡技藝的高超。
3 結論
通過這對銅鏡鏡背動物紋飾研究,了解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歷史、文學、繪畫、雕塑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欣賞價值。銅鏡上的神話傳說故事及虛幻的動植物花紋,都體現了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盡管有些認識是虛幻的,但畢竟屬于古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體現,這便是銅鏡文化的認識功能。
雖然銅鏡的鑄造與照容功能已成為過去,但古代銅鏡仍大量存在,仍有其特有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可以說,中國古代銅鏡文化的靈光仍將照耀下去,正如一面銅鏡鑄銘所言:“七星朗耀通三界,一道靈光照萬年?!?/p>
參考文獻:
[1] 孔祥星.中國銅鏡圖典[M].文物出版社,1992.
[2] 周世榮.銅鏡圖案——湖南出土歷代銅鏡[M].湖南美術出版社.
[3] 楊桂榮.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館藏銅鏡選集[M].
[4] 周世榮.中華歷代銅鏡鑒賞[M].紫禁城出版社.
[5] 沈從文.銅鏡史話[M].萬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