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摘 要: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乃至全世界大力倡導發展文化產業的今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消費的需求不斷增加,文化創意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創意似乎已經漸漸走進了每個人的生活。而在文化經濟思維的大視角下,節日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傳統節日也開始走出了一條創意節日的道路。
關鍵詞:文化經濟;創意;節日
在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文化產業越來越被倡導的今天,“創意”似乎變成一個很洋氣的詞語,各種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節日,也被“創意”了一把,悄悄地發生著微妙的化學反應。
1 解讀文化經濟思維
文化經濟思維,單從字面上可以看出,它主要包含三個要素:文化、經濟和思維。分別將其擴充開來便是:文化內涵、商業模式和創意思維。因此,文化經濟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文化、創意和商業模式三者之間的關系。學會了將這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便學會了運用文化經濟思維。
如何正確地對這三者進行認知,是運用文化經濟思維的前提。首先,文化是內核。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創意讓文化向經濟轉變,最終形成產業。因此,文化經濟思維里的文化便是三者中最基礎的文化內涵。沒有文化內涵或文化元素的載體是無法通過創意和產業化運作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的。其次,創意是方法。使得文化內涵或者承載文化元素的載體進行轉變的是創意。只有通過合理的創意方式,才可以賦予一個文化元素新的意義,而不單單是包含文化的文化商品。因此,創意是文化商品向文創商品轉換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最后,商業模式是渠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中提到,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所謂產業則是將一個單一的項目組建成一個鏈條式發展,從而產生鏈條式生產、加工、制造、宣傳等系列綜合體,是一個聚集體。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要形成產業化運作,而實現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這個產業鏈的渠道便是商業模式。一個只具備了文化內涵和創意,而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的商品,不算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文化創意產品。只有文化內涵和創意想法,而沒有按照工業標準,進行產業鏈的運作,也不算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以一只普通的杯子為例,印上了京劇臉譜的杯子只能算作是文化商品,因為它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京劇的元素。倘若這個杯子上的京劇臉譜可以根據水溫的不同而改變,這便是一個文化創意產品。
文化經濟思維是活化動態的,不是靜止不變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不同時代的文化和商業模式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因此,我們要用發展、活化的思維去看待文化創意產業。一個同樣的文化元素,我們也許在發展的今天,可以賦予它新的文化內涵和創意密碼,使之重新落地活化,成為更容易被現代社會所接納以及產生共鳴的文化創意產業。同樣,隨著時代的變遷,找到一個適合文創產品更好地在當今發展的商業模式,也是文化經濟思維活化動態的體現。
2 傳統的節日文化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節日,蘊含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宗教、民族差異、地域差異等等,慶祝方式自然也各不相同。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等等。
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我們不難發現,團聚與親情似乎是每個傳統節日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這或許也是中國人獨特的節慶文化內涵。我們將親情、友情、愛情這三種最基本的情感寄托到節日中,借由節日來傳達我們對于情感的訴求,我們期望在節日里和家人團聚,和愛人浪漫一把,向友人訴說衷腸。節日里的飲食文化、行為文化,其實也帶動了消費,改變和影響著節日期間人們的消費行為,于是便產生了節慶消費文化,逐漸形成了節日里的消費行為和商業模式。但由于這些傳統的節日文化,都是從古流傳至今,自古以來就有,而不是人們創意的來的。這是和當今創意節日之間相比最顯著的差異。
3 雨后春筍般的創意節日
創意節日,目前并沒有公認的定義。但和傳統節日相比,創意節日是人們人為地通過某種創意聯想定義出的節日。如果這樣說大家還是沒有準確的概念的話,那么創意節日的例子一出大家便驚覺它其實就在你我身邊。例如,近幾年異?;鸨碾p十一“光棍節”,3月7日“女生節”,5月20日“表白節”,8月3日“男人節”等等。這些節日便是創意節日的代表。節慶文化本來就屬于文化產業的一種,而且運用上文提到的文化經濟思維進行解讀,創意節日似乎本來就是個較為成功和典型的文化產業案例。
首先,創意節日本身也承載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內涵,那便是情感元素,通過節日將人們的某種情感抒發出來,表達人們某種美好的夙愿,同時運用文化經濟思維的活化動態性,賦予其新的內涵。例如,雙十一“光棍節”。幾乎所有傳統的節日都是幸福團圓的,卻很少考慮過落單的人的感受,加之現代人“自嘲”、“自黑”的行為喜好,“光棍節”便有了這樣新的節日文化內涵。其次,創意節日自然是通過創意的方式轉換而來。這是它與傳統節日最直觀的差異,但這種創意的轉換都是合理存在的。例如,11月11號,由于4個1,看起來孤苦伶仃,而且數字“1”本來就很像一個棍子,于是便創意聯想到了“光棍節”;又比如,5月20日,因為諧音有點像中文“我愛你”,而這恰好是一句表達對思慕之人愛慕之情的語言。因此,這一天便被賦予了“表白”、“告白”的創意含義,從而創意為“表白節”。最后,創意節日也很好地運用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節日往往是大家走親訪友的時機。因此,勢必會有適合節日的特定的饋贈禮品的產生,這便是節日影響人們消費行為的地方。因此,節日里的商業模式便應運而生。創意節日由于其本身的創意性,便是一個十分吸引受眾的賣點,這也給創意節日的商業模式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它們的受眾更加容易形成,而不用可以招攬受眾。同時,因為創意節日是人為產生的,所以人們便可以在一開始賦予它一個便于商業模式運作的“創意鏈接”。例如,雙十一的“光棍節”,現如今已經不再是專屬于單身人群的節日,而逐漸演變成了“全民狂歡購物節”。而最先從中嘗到甜頭的淘寶網,從開始設立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以來便碩果連連。今年剛剛結束的雙11淘寶總銷售額更是達到637億元?,F如今的雙十一狂歡購物,已經不再是淘寶的獨角戲,而是擴展到所有電商進行促銷炒作的節日,再演變到連實體店都已經按捺不住,也紛紛在這一天進行促銷讓利,雙十一“光棍節”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全民狂歡購物節”。又如臺灣宮原眼科糕餅店自創的“啃書節”,由于其產品包裝酷似書本。因此,原創“啃書節”這一獨有的創意節日,從而提高了賣家的經濟效益,形成了獨有的創意節日商業模式。
4 結論
也許某些創意節日的產生,并沒有得到業界及專家學者的認可。但節慶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創意節日的確包含了文化內涵、創意和商業模式三個方面的有機結合。通過文化經濟思維活化動態的特點,賦予某些日子新的文化內涵,通過創意轉換,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便是當今文化經濟思維視角下的創意節日。然而,我們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創意節日的“度”,不能因為一味地不合理的創意,而拋棄了傳統文化的發掘與活化。創意固然重要,但反映人們節慶文化的內涵更為重要。另外,創意節日的商業模式,也要更加個性化、多元化,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貼近消費者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