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 要: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擁有數之不盡的藝術寶藏,雜技藝術就是其中耀眼奪目的寶石,至今仍閃爍著璀璨的光芒。時至今日,雜技藝術非但沒有褪色,反而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在新時期背景下,現代雜技藝術應該如何發展?其發展趨向應該沿著什么樣的軌道運行?本文以此為主題展開探討,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現代雜技藝術;美學特征;發展趨向
一提起雜技藝術,人們的腦海中就會閃現出各種各樣的場景:轉碟、飛人、頂缸……各種不同形態的演出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體驗。確實,雜技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一門精彩紛呈、開拓創新的時代藝術,得到了無數人的青睞與喜愛。隨著時代變遷,雜技藝術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給人們帶來的感受越來越驚喜,吸引著人們所有的注意力。在新時期背景下,現代雜技藝術應該如何發展?其發展趨向應該沿著什么樣的軌道運行?本文以此為主題展開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促進我國雜技藝術發展獻出綿薄之力。
1 現代雜技藝術的美學特征
1.1 技藝性
所有成功的雜技節目都是技與藝的完美結合。因為雜技是演員通過“技”來塑造形象、抒發情感的,一個雜技節目如果沒有一系列高難技巧動作展示在我們面前,是不會被我們樂意欣賞并接受的;當然,如果為技巧而技巧,忽視雜技藝術中難、險、奇、美諸因素的優化組合,也不會給人以美感。所以,雜技與體育的根本區別就在于:雜技是一門藝術,而體育則是一門技術。我團的國內外獲獎節目《繩技——靈魂向遠方》就是技與藝完美結合的典型代表。
1.2 借物造型性
從大量的雜技節目的演出活動可知,道具在雜技表演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演員用來創新技巧、展示節目內容的重要手段。在雜技表演中,通過雜技演員對道具的巧妙地運用,這些“死”的東西仿佛有了靈性,馬上會變得“活”起來,并成為整個節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頂碗》《頂椅子》節目,都是圍繞著碗、椅子的各種頂法和造型大做文章的。有時,在雜技表演中,人也可以充當道具。例如,傳統蹬技中的節目《蹬人》就是很好的例子。總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雜技是人與物結合的最好的藝術,這就是雜技藝術的“借物造型性”。
1.3 觀賞性
雜技同戲曲、舞蹈等姊妹藝術一樣,都屬于可供人們欣賞的視覺型的藝術。雜技作為一門以高難驚險的人體技巧為特征的藝術,重視“以形寫神”、“以形寓意”,通過表演的時空變化來完成對雜技節目的美的形象塑造。因此,它的全部魅力都建筑在人們視覺欣賞的范圍之內。通過觀賞我團的雜技節目《竹林歡歌——抖桿》就不難體味到它的這一特性。
雜技藝術的觀賞性,還不同于視聽手段相結合的影視、戲劇等,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不需語言做媒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均可通過觀賞而心領神會,感嘆其驚險性與趣味性,真正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這大概也是建國后雜技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活躍的原因之一吧。因此,要想增強雜技藝術的觀賞性,除注意節目編排的新穎出奇外,還應在舞臺音響設備、燈光和服裝設計諸方面,考慮到節目整體協調的美。
2 現代雜技藝術發展的趨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停滯不前的事物必然要被時代所淘汰。創新是現代雜技藝術的生命源泉,要實現與時俱進,尋求新穎的主題和別致的個性,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演出市場上拔得頭籌。具體而言,現代雜技藝術的發展趨向有以下幾點:
2.1 由以老師、演員為中心的創作,轉向以編導為中心的創作
編導的立意和構思是提高雜技表演水平的中心環節。雜技節目的創作和演出,具有單個和分散的特點,就某一具體節目的創作和演出的老師、演員來說,由于受知識面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創作能力是有限的。作為藝術生產的領導和組織者,編導不僅可以在節目的一度創作中對老師、演員予以幫助和指導,而且在二度創作中運用其他藝術手段對節目進行完善和強化。由于編導的立意和構思是總體的、支配全面的,所以只有編導才能把技巧和其他藝術手段統一在一個完整的藝術構思之內。例如,我團新創作演出的《心路——雙人技巧》,就是由于編導在原來技巧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構思和綜合藝術加上,較好地達到技巧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其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
2.2 由單一的創作轉向多元的創作
雜技由原來的擺地攤轉向大棚,進而走進舞臺,不僅在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而且在舞臺藝術的綜合運用方面,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有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雜技舞臺表演的起點較低,多元創作仍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這與雜技技巧高難度的不斷提高很不適應。許多節目的技巧高難度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整體藝術水平卻上不去,形成了技巧突出而其他藝術手段映襯無力的狀況,大大地影響了雜技表演的藝術質量。這就要求現代雜技表演要從單一創作轉向多元創作,不能只強調技巧性,還要彰顯藝術性。
要實現多元創作,必須建立在雜技表演的規律基礎之上。雜技表演有其特殊規律,因而對音樂、服裝、燈光的運用也有特殊的要求,不是一般的創作人員所能勝任的,所以,雜技應該有自己的作曲家、自己的舞美設計師。他們不僅要有較強的本專業能力,也要懂得雜技表演的一般規律。作為舞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他們在與雜技編導、老師和演員的共同創作中,能獨立行使自己的權利和職能,把雜技節目的創作和演出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2.3 改變“匠人”式的表演,提高演員的藝術修養和藝術表演能力
藝術是最富有個性的創作。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不僅僅是編導、老師創作意圖的簡單再現,也是一個再創作、再體現的過程。演員作為舞臺表演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是雜技藝術提高表演水平的重要一環。因此,作為一個優秀的雜技演員,不僅要有高超過硬的技巧,還應該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和表演能力。
提高雜技演員的藝術修養和表演能力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提高雜技演員的文化水平。文化是基礎,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識,演員才能學習理論,才能開闊視野,才能有藝術創作上的提高和創新。同時,雜技演員還應廣泛地接觸文學、戲劇、舞蹈、音樂等其他藝術,從其中吸取營養,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和豐富。
我國現代雜技藝術雅俗共賞,精彩紛呈,在當前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不斷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現代雜技藝術要實現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方能促進雜技藝術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德權.淺談雜技藝術的“新”“難”“美”[J].劇作家,2011(05).
[2] 陶振炎.論雜技藝術的難與美[J].戲文,2007(05).
[3] 范玉成.創新——雜技藝術的活力[J].青年文學家,2006(05).
[4] 劉淑芳.論雜技藝術理論的重要性[J].當代人,2012(06).
[5] 穆港生.雜技人才的培養之我見[J].魅力中國,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