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莉
摘 要: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許多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區,但多數新建校園中存在這樣的問題:景觀養眼不養心,缺乏文化底蘊,學校景觀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與靈魂,出現雷同感、蒼白感,導致校園文化精神的不足及嚴重缺失。因此,地域性、人文環境的營造、空間認知感等成為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與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認知空間:歸屬感:景觀規劃
人與環境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單向關系,而是復雜的雙向關系。而理想的空間應是為人提供服務,是滿足人們多樣化行為及心理需求。很多時候當人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會沒有歸屬感、安全感。
許多校園的建筑設計非常有特色,但周圍的公共空間卻不能與之呼應,反而是一味地復制。這點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所以,如何規劃校園環境才能使學生們認可他們所在的環境,找到歸屬感、安全感,使校園成為一個可認知空間。
校園是學生提升自我修養、自我成長的快樂園地,相當于自己的家。如果說,學校給學生感覺,跟去任何一個地方的感覺一樣,那校園對他們的意義何在?在社會壓力、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等壓力下,我們都需要這樣一個空間來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寄托,需要有一個安全的場所來釋放和發泄。因此,讓學生對校園有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校園規劃的研究,歸根結底是研究人與環境的問題。在設計時要求能夠達到使人有安全、舒適、健康、提高學習效率四個目的。這四個目的也同樣適用于空間規劃中,環境是服務于人類的,之所以要規劃周圍的環境,就是想使人們生活的環境更好、更便利。
當人處于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就會不自覺地對環境中的信息進行收集、組織、貯存,并對其空間中的方位和特征屬性加以編碼,從而形成一種“頭腦中的環境”。
空間環境認知就猶如一張“大腦中的地圖”,是人們在活動和體驗中形成的,是一種對具體空間環境的綜合表象,空間環境中的距離、形狀和方向都能在其中表征出來。它是信息的綜合再現。
人對某個空間的認知,可以說是感知到這個空間情景,感知到這個情景所帶來的氛圍,從而對這個氛圍有了特殊的情感。所以,情景感知的前提是感知空間,對空間的結構、實體的現狀、大小、顏色、深度、材料以及各部分關系進行內心描繪或整體認知。空間感知主要憑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協調作用來實現。
人是空間感知的主角,必須要充分考慮過人的知覺空間規劃才算是人性的規劃。這就需要這個空間具有清晰穩定的感知體系,如明顯的形式特征,易區分的空間組織,明確的界限標識、適當空間的對比等。
“認知”起初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闡述的是由外界信息刺激而產生和感知內涵的過程??臻g雖然無形卻真實存在,在對空間研究的過程中,人們對空間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對空間的物理形式,結構序列和空間意義的把握,而社會賦予空間的意義則來源于體驗者在空間中的活動和感知方面,也就是參與者對空間的知覺和感知,從而對空間的內涵采集信息的過程。
學校為學生提供各種功能性的場所,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因而學校需要一些三維的空間意象來指導大學生的空間行為。例如,圖書館、特色建筑物、體育場等都是大部分學校的標志性建筑物,同學們可以根據其外形很輕松地判斷出這些建筑物的位置和周邊的環境,同時也很容易記憶周邊的建筑物,這是一個相互記憶的過程。可是許多校園只知道將建筑設計的有特色,卻沒有將周圍的公共空間融入其中,反而是一味地復制。沒有將空間與周圍的環境很好地融合起來,缺乏統一性。
例如,莫高校位于西安市南郊大學城,占地900畝,南依氣勢磅礴的秦嶺,北臨香積古寺,風景秀麗,環境清新宜人。
以此學院為背景,對其進行分析。校園中種植植物種類繁多,但是沒有進行合理的搭配與組合,道路系統不便,造成校園中地被植物被大量毀壞,鋪裝尺度不正確,無人通過,校園建筑無特色難以區分。
例如,教學樓前主廣場之前是一片綠地,中間貫穿有石板踏步。由于石板踏步之間的距離不合適,很多同學都選擇踩踏周圍的草坪,周圍植被遭到大片破壞,及踏步長度一樣,顯的單調乏味,如果我們對其進行了重新規劃,采用階梯式的形式,增加了層次感,空間形態感,雖然減少了綠地面積,增加了鋪裝面積,但給人們帶來了趣味性。廣場的西側是活動健身處。此場所的認知度較高,這里是學生每天的必經之處,使用率同樣很高,如果周圍的小喬木選用雞爪槭,秋天顏色獨特,認知度高。再加之周圍植物豐富多彩,而且離教學樓比較近,是學生喜歡去的地方之一。其次,這里也能反映出學校的精神面貌。
校園的景觀環境規劃應該根據人群的需求不斷完善與發展,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校園戶外場所。使學生可以充分融入校園這一環境中,對其產生信任。整個校園就是一個大的認知系統。衡量戶外場所是否合理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其是否能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是否可以給使用者一種歸屬感與安全感。讓他們在所處區域不光有第一層面的感受,更能從這里領悟到精神層面的內容。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對使用者的心理以及行為方式做一定的調查探究,把握他們對空間的需求,在對建筑設計達到一定認知度的同時,加強景觀規劃方面的認知度。將校園用地充分合理利用,為學生營造優美的生活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