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志+陳永達+陳文婷
摘 要:自第24屆聯合國大會以來,老齡問題被聯合國列為重要的議事日程。曾多次作出決議,請世界各界關注老年人口增長的趨勢,采取有效的對策,并強調“老年人是社會財富而非負擔,因為他們可以以其累計的豐富知識和經驗作出價值無比的貢獻”。而我國人口數量位居世界各國前列,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政策、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有統計結果表明,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占全球老年人總數的1/5。在如此龐大的群體中,高校離退休人員一直備受關注,如何妥善安置于完善管理的問題早已成為各高校探討的熱門話題。
關鍵詞:高校 ?離退休 ?完善 ?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0(c)-0167-01
1 高校離退休人員的現狀與特點
高校本身是高學歷、高素質人才集中的地方。高校離退休人員中,大部分人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團隊,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質與高深的學科造詣,其中也不乏在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的。高校離退休人員平均學歷、素質要遠遠高于我國離退休人群平均水平。
隨著醫療水平與人文素質的不斷進步,大家越來越關注健康與養生,人口老齡化越來越明顯,高校離退休人員的隊伍不斷壯大;雖然國家對于離退休制度不斷的進行完善,但是現階段仍然存在一些瑕疵,這些都造成了離退休人員數量上存在較大變化。
高校中離退休人員大部分曾經是領導者與教育者,知識淵博、閱歷深厚,年輕時為革命事業與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犧牲與貢獻,有著非常高的社會地位和名望。在崗位上幾十年來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工作規律,一切以學校為重心。在離退休后,生活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活重心由學校轉變為家庭;社會角色的突然轉換、人際關系發生了很大反差,心態上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
高校離退休人員具有文化素質高,政治思想成熟、經驗豐富,參與社會意識強,社會影響力廣泛、群眾基礎較好等特點。調查顯示,高校離退休人員由于受教育多年,對國家大事、時事政治、高校的教育動態與重大決策都十分關心。對于這些問題,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想法與獨到的見解,具有很高的政治素養與政策水平。因此,筆者認為高校離退休人員對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2 高校離退休人員妥善安置與完善管理的措施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離退休人員的妥善安置與完善管理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這是維護高校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需要;是發揮高校離退休人員作用,推進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需要。因此,筆者認為做好高校離退休人員妥善安置與完善管理的工作要講究方式與方法,高校應成立專門部門,組織專人管理,對離退休人員進行規范的管理與細致的關心,為他們業余生活提供便利條件。使他們感受到高校領導的關心、社會的關愛,幫助他們重新建立生活重心、發現晚年生活的樂趣與美好。
有報道顯示,環境與社會因素、行為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遺傳因素和醫療衛生服務因素是影響健康長壽的主要四大因素。據美國醫學家調查分析,造成死亡原因的30%是因為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40%是因為環境污染等因素,20%來自生物遺傳因素,生物遺傳的源發來源也是環境因素,10%是因為不適當的醫療衛生服務。所以,高校應從多角度關心離退休人員的健康問題
高校離退休人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崗位上,他們受人追捧,退休后,我們更要對他們的生活與心態關心入微。有調查表明,發達國家由于不良行為生活方式誘發的疾病每年死亡82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60%以上,不發達國家每年死亡117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45%,并且預計2015年發達國家將達到75%發展中國家可達到60%以上。因此,應根據離退休人員的文化素養、年齡特點、健康狀況、居住條件與收入情況建立個人檔案,從健康教育與健康干預,預防與疾病的監測著手,定期安排離退休人員進行體檢,做到無病防病,有病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加強離退休人員的健康教育,重視老年常見病的預防以及康復治療,有效的延長健康期、縮短帶病期,提高離退休人員晚年的生活質量。
提高離退休人員自我保健意識與能力,盡最大努力提高他們老年期間的自理能力。由于他們在工作崗位耕耘多年,在崗期間門庭若市,在崗位上退下來,精神上容易產生很大落差,寂寞感與失落感增強,因此,高校應定期開展心理咨詢,通過聊天的方式幫助他們確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并定期主動登門拜訪,對老同志關心的民生熱點問題和高校重大決策,向他們征求建議,這樣既讓他們感受到了組織的關心與重視,又溝通了彼此間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他們心理上的疾病。
對于常年患有重大疾病的離退休人員或臨終病人,高校應采取臨終關懷。根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出版的“醫學主題詞表”中對臨終關懷(Hospice care)的解釋,是對臨終病人(即生存時間6個月或更少的病人)和家屬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醫護措施。由于高校離退休人員大部分是老教授、老知識分子,他們具有相當高的思想覺悟,所以高校應注重臨終關懷,這也是人道主義精神的一種體現。并建立一系列的管理監督辦法,組織專業人員進行全程指導。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重,就是意味著人格的平等,人品的敬重。尊老、敬老不可以只停留在口號上,高校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應把工作具體落實,要做到耐心傾聽,要與他們多談心、多溝通。對于老同志個人家庭方面的困難和生活待遇方面的問題,一是要了解,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要解決,凡是有能力解決的要及時給予解決;三是要反映,自己職權范圍內解決不了的問題,要主動向有關部門及上級領導反映,并促成問題早日解決。四是要訪問,組織好教師節、國慶節、九九重陽節、春節等重大節日的紀念活動及對重病在家或住醫院等老同志的慰問工作。增強離退休人員對高校工作人員的信任。
根據社會的需要和老年人的自身條件,提倡并引導老年人從事教育、咨詢、社區服務、自我服務和社會公益事業等活動,在參政議政、廉政建設、計劃生育、環境衛生、交通管理、維護社會治安和關心教育下一代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參與社會發展,為老年人才的再利用創造條件。
3 高校離退休人員妥善安置與完善管理的意義與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建立干部離退休制度以來,離退休人員的妥善安置與完善管理的問題越來越被黨和政府所關注。在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就通過并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關愛老年人成為法律賦予我們的義務。隨后,2008年,黨中央就又提出了“六個老有”的方針,是對老年所教、老有所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文素質的不斷進步,關愛老年人生活成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所以,筆者認為關注離退休人員的妥善安置與完善管理的問題已經成為時代賦予高校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1] 邱高會,李智.淺論當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引導[J].科技資訊,2007(18).
[2] 楊萬貴.高校離退休工作初探[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1).
[3] 程利娜.離退老人的心理健康與家庭特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