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剛
摘 要:美術教育的效益可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民族和民族文化發展的大計。歷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都曾經提到真善美的統一,真可謂政治以及社會層面的標準,善是社會道德倫理的架構,而美則是最高境界的感性與理性、客觀與主觀的融合,也是真與善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美術寫生課程;傳統繪畫;當代藝術形態;藝術語言
藝術教育不能僅僅著眼于藝術手段、技術和藝術自身發展的傳承,其最終目的是認識美。這是美術教育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承載的任務,研究探討寫生課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就是避免藝術教育只注重藝術手段、技術和藝術自身發展過程的傳承這一基礎層次目標,而把它作為人類整體精神建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寫生只是一個切入點,在這一點上能夠事半功倍的把創造能力、創造性思維、對美的認識完美結合。由此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不能用數字衡量和語言表現的。因此,美術學寫生課程教學體系研究更加凸顯其必要性。綜上,我們以三個方面為切入點來研究美術寫生課教學的任務。
1 如何在美術寫生課程中認知傳統繪畫
英國美術大師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中這樣評價“沒有一種藝術傳統像中國古代的藝術傳統那樣著力堅持對靈感的自發性需求,但是,我們正是在那里發現了完全依賴靈感習得的語匯情況。”根據大師的觀念,畫家的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離不開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沒有對生活的深刻體會,難以發掘繪畫的藝術契機,難以提煉純粹的藝術語言。那么在我們去面對紛繁復雜的大自然景觀,去面對氣象萬千的生活百態,如果沒有“初始圖式”作為我們實現藝術目的的切入點,我們將難以進行更多的藝術活動。董其昌說過“先師古人,后師造化,集其大成,自出機抒。”所以我們要走進生活,體味生活百態,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陰晴冷暖,厚靄輕瀾,與實踐物質形成心靈的碰撞,藝發于心,得心應手,自得其成。
每個學生的寫生都應從心中仰慕的大師著手,根據我們的藝術知識去理解大師的藝術語言,去理解大師的藝術感悟,在實踐中找到切合的物質特征,生發意識感受,汲取最大的營養。在寫生課程中,還要學習大師的生平、經歷、藝術風格、時代特征、甚至性格特征,便于我們更加準確貼切地了解傳統繪畫,感受傳統繪畫在當下藝術人文環境中如何去承載與繼承。
中西方傳統繪畫一直是我們的向往與追求,不但是繪畫技巧層面上的追求,更是精神內涵的探索與尋覓,讓我們在寫生的實踐過程中去落實我們的藝術思考,追求真藝。
2 如何在寫生課程中認知當代藝術形態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下藝術對意識形態的淡化,藝術家多元化思想的存在,形成新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境化藝術共同體。新形勢下,國內藝術形成新的對立局面,即中國傳統藝術,西方傳統藝術,當代前衛藝術,各藝術形態在其各自的領域及其間疊置的領域蓬勃發展,這其中有共融,有碰撞,每一種意識形態的形成發展都有它的途徑。在矛盾的綜合體中,尋求新的創新道路,然而這個過程是殘酷的,同時也是文明的進步,最終勢必形成順應人類發展的意識形態主流,引領時代思潮走向未來。
在我們的寫生課程中要認清宏觀脈絡,明晰繪畫思路,有些作品順應時代思維方式,其作品收到廣泛的社會效益,有很高的認知度,在其中完成了個人的繪畫道路。也有些藝術主流之外的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求索,他們沒有形成藝術思潮,或許在形成其意識形態的路上,他們藝術語言的獨立性也是我們在藝術探索中要研究的一個層面。在寫生過程中,我們要研究既成的藝術語言,掌握繪畫方法,使得繪畫形式進行下去,同樣要研究繪畫前進的方向,明確發展的途徑及意識形態的走向趨勢。這樣就要求我們對當下藝術形態要全方位的掌控,有獨自的鑒賞能力,翻閱書籍,整理資料必不可少,研究歷史藝術形態走向今天的各個階段,研究具體畫家的藝術作品風格的轉變及構成,深刻探索,取之自用。
3 如何在寫生課程中探索提煉藝術語言
現階段美術繪畫教學缺乏語言性提煉,匱乏對待客觀事物的重新認識的能力訓練。東方繪畫與西方繪畫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應運而生的藝術語言、意識形態大相徑庭,有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和體系。中國傳統繪畫靈魂是筆墨,筆墨精神是中國畫的核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西方繪畫則更加注重造型與色彩的應用與表現。所以,在我們寫生的課程中,分階段地去領悟其教學重點,學習教學內容,掌握在寫生中重點訓練的教學任務,是寫生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傳統還是當代,寫實還是寫意,繪畫語言都是畫家主動提煉的過程,這其中有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提煉、取舍,同時伴隨著作者自身的藝術活動,其中有畫家對自然的感悟,有生活經歷的再現,所呈現出來的面貌自然各有不同,藝術語言有鮮明的個人特征。藝術語言是藝術生命力最具表現的因素之一,正確地提煉掌握運用能夠加強作品的感染力,使表達的藝術情感更加深刻地被讀者所接受,我們在寫生中理解藝術語言,在其中比較繪畫觀念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運用,中西方繪畫語言的對照,梳理各方面的文化語言差異,尋求獨自的藝術軌跡,完成有方向有任務的寫生活動。
寫生課既是學生臨摹各種技法面對實物的一種轉換,也是從客觀的物象到藝術語言符號的轉換,更是從生活到藝術的轉換。多年來也重視了這一特色的培育和基礎保證的建設,成為美術學院教學特色之一。通過對美術學寫生課程模式設計、教學心理、教學方法與規律,以及教學考核方法與激勵機制及效果跟蹤等幾個方面的調查與研究,明晰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專業課的聯系,以寫生課為核心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藝術創造能力,美術寫生課程教學模式,形成對美術教學核心問題的宏觀把握與準確設計,形成科學的教學系統、執行其有效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