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紅俠 王芙亭
摘 要:通過博物館設計體現文脈的設計思路,從建筑學角度探討博物館設計與文脈間關系,以及博物館設計該如何體現文脈的方法探析。
關鍵詞:博物館設計;文脈
0 引言
近年來,博物館在社會中的獨特作用日益凸顯出來。瑞士的建筑師馬里奧這樣說過:“在當今時代,博物館正扮演著與過去的神廟相類似的社會功能。”博物館扮演著精神文化的鏡子,反射了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的文脈主義這一概念,隨后在各種建筑思潮中也都體現了文脈的說法,而博物館這一具有地方特色代表性的建筑更是與文脈的聯系甚密。下面將把文脈引入博物館設計進行深入分析。
1 文脈引入博物館設計
1.1 文脈與建筑文脈
文脈一詞,含有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方面是橫向的,即在特定空間內的一切關聯;另一方面是縱向的,即在一個在特定的空間發展起來的歷史范疇。從廣義的語言學范疇上講是局部與整體的關聯和聯系。從狹義的設計學角度可以解釋為“一種文化的脈絡”,即指文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系。
建筑文脈是文脈的衍伸物,是將文脈的概念引入建筑形成的新概念。建筑是人類創造的客觀存在,因此是一種物質形態的同時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兩者的統一。建筑的文化內涵表現為人類創造了建筑,這種建筑活動產生的建筑中反映了建造者的思想、感情,這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所以說,建筑反映了人類精神文明的豐富內涵,體現了人類對文化的向往追求,歷史建筑引領人類的回顧、思考、精神的升華。
建筑文脈可理解為建筑物之所以存在的有機時空背景。可以從兩個層次對建筑物表達,第一層次即物質形態的表達,而第二層次即觀念形態往往不易把握,最后仍需依靠物質形態體現。建筑文脈需與周圍環境相關聯的同時也要與其存在的過去、現在、將來相關聯。新建筑應該和諧的介入于新環境中,而不是突兀的侵占。可以認識到文脈這種時空關聯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新建筑一旦出現就是在城市環境中出現了一種新的關聯,正是文脈的這種不恒定性才使城市具有恒有的活力,才使城市具有發展的新意。
1.2 文脈與博物館設計
博物館是特殊的建筑,屬于公共文化建筑。當今時代,隨著博物館逐步向社會開放,博物館正在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文化事業。因此,博物館這一公共建筑的設計需要滿足體現社會文化內涵,反映當地的藝術特色,成為當地的標志性建筑,創造符合地域特征的建筑形態這四種設計要求。博物館建筑的文化內涵是與其物質形態同時共存的,其文化內涵是更應該被強調的。
博物館建筑文脈是建筑文脈的一個分支,這里是它的一個衍伸。將文脈觀念引入博物館設計。這里所說文脈是由它的環境決定的,然而對于文脈的分析也是要去充分深刻的理解場地原有的條件,場所的精神面貌,以及它的自然環境,包括聽覺、視覺和其他方面的主要因素。把文脈的自然性、可發展性、現實性、地域性、公共性作為依據,提煉城市的文脈精髓,并結合城市文脈中的環境自然、文化產品、時代變化這三要素進行傳承城市文脈的博物館設計。筆者為避免未有實例而空談設計概念和手法而產生牽強的誤解,下面將以現存的博物館為例,從中深入分析博物館設計與文脈的結合。
1985年,明斯特城市圖書館始建,放置在曾經被轟炸的一塊場地上,位于15世紀建造的圣蘭貝蒂教堂后方。新圖書館以對文脈的尊重為傲,它對所處場地的文脈是如此尊重,以至于這個形狀放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是沒有道理的。建筑的形式、功能及室內空間設計是對都市圖底關系和城市建筑的直接呼應。建筑的形狀完全從對現存街道的組織中獲得,窗戶的放置位置使它們能夠最大限度地接受到日光,同時也控制了從窗戶能夠看到的各種景觀。建筑內部的各種行為都反映了與之毗鄰的城市所具有的特性。主要的景觀軸線穿過場地直指教堂,它的塔尖——明斯特城市歷史上重要的標志物——促進了方案中穿過建筑的人行步道的發展。這條人行步道組織了整個建筑與其形式。在明斯特,這座建筑在其設計時就與其文脈相互呼應,就好像在任何其他地方它是無法存在的一樣。
蘇州博物館無疑是國內體現文脈的最好的代表。選址緊貼著作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的忠王府和拙政園。整體采用與蘇州一脈相承的黑色的花崗巖平瓦,將新和舊的蘇州連于一起。在傳統的蘇州園林里,占主導地位的建筑群一般有比較明顯的正向軸線和一道道遞進的門。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為了延遲人們進入花園的時間和路線,其內部的“回”字結構和窗戶的借景都傳承于傳統園林。蘇州博物館在主廊的西側盡頭,設計了一幅抽象畫般的室內落水。在寂靜的博物館里,潺潺水聲,跟蘇州園林里的水聲,起著相近的作用。整體建筑的設計消解了建筑個體的獨立地位,把單體建筑連成彼此呼應的整體、融入地景。
所以說,傳承城市文脈的博物館設計,除了要評估和利用城市的形態以及城市自然世界所主宰的物理因素外,還要更加注重因此所產生的城市的文化傳統。這些的各種因素構成了城市的文脈,對于傳承城市文脈的博物館設計就是要在充分體現城市文化傳統,精神面貌的基礎上,抓住自然環境內各種物理因素。
2 體現文脈的博物館設計分析
一座建筑或一處室內空間都處在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上:它與周圍場地緊密相連。進行設計就要致力于將建筑和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維持一個緊密且持續性的聯系。建筑所處的時空環境決定了它的文脈。
體現文脈的博物館設計,首先,需要對文脈分析:理解場地的原有條件、場所精神,以及它的自然、視覺、聽覺和其他方面的主要因素。通過理解分析場地的精神和建筑坐落的特殊文脈背景,設計師或者建筑師能夠強調、改變和激活一處空間。現存建筑要受到環境背景的約束:它具備某些只有在特定環境下才有的獨一無二的特性。設計師可以分析和利用這些能夠發掘到的特性作為建筑設計下一階段的出發點或基礎。這不是簡單地通過混合一些歷史性的構筑物來做出的一種文脈的姿態。相反,事實是建筑對原來的平面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它向保存下來的歷史中心的結構發起了挑戰,并重新定義了與之前建筑的聯系,同時賦予它們新的含義、新的力量,以及新的城市風格。
影響文脈形成及確立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所處環境的氣候條件、地形特征及自然資源等構成的環境因素或稱客觀因素。其二是所處環境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所構成的文化因素或稱主觀因素。其三是當時當地的經濟條件、構筑技術及裝飾工藝等構成的技術因素或稱實現因素。這三個因素相關聯并與其他因素互為補充,共同影響與促進文脈的存在形態。從而對體現文脈的博物館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 結語
博物館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之一,往往成為一個國家或地方的文化象征。所以,博物館建筑除了要符合特定的使用功能之外,還要力求有鮮明的設計特色。這就需要對其所處環境的文脈進行分析,合理應用于博物館建筑設計中,使博物館建筑的外形、體量、尺度、色彩、氣氛等還要與周圍環境相融合,讓二者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參考文獻:
[1] Graeme Brooker(英).建筑文脈與環境[M].黃中浩,等,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2] 吳云鵬.論文脈主義建筑觀[J].山西建筑,2007,33(21):26-27.
[3] 湯洪.提倡尊重“文脈”的建筑創作觀[J].南方建筑,1990(2).
[4] 趙茜.博物館建筑創作中地域因素的導入手法[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9(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