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人才的培養對我國教育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中提出了"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模式,因此我國各地學校陸續開展探究性閱讀教學教學模式,但是一些教師對目前的語文探究式學習的意義沒有明確的認識,一些錯誤的理論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進展,如果不加以改正,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對語文學習探究性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探究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2-0075-02
1.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探究性閱讀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在具體的文本中共同探究這個共同的規律,即某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或主題。找作品的基本結構之后,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整體感悟。在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內進行整體感悟。探究性閱讀理論提倡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提倡利用情境、協作、交流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性,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是語文的主動學習者,是課堂中的 "主要角色"。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在確定學生主體的基礎上創新,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求異,大膽想象,引導學生目標自明、難點自破、重點自解、規律自找、問題自提、學法自結、練習自設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創新的主人。
2.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目標
2.1 培養精讀、鑒賞能力。現代閱讀理論認為文本意義是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中構建的。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必須以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為前提。閱讀教學應有一個自主解讀文本的過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潛心會文"、體驗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精讀是仔細的讀,通過精讀可對文本有比較深入的理解。精讀應當揣摩探究,有時還要咬文嚼字,并通過聯想和想象,深人體會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形成自己對文本的判斷和評價。精讀對于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分析和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2 豐富情感體驗和認知。面對一篇文學作品,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如何讓學生在自身原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呢,探究性閱讀教學在尊重學生認知個性的基礎下,引導學生探究同類文學作品所蘊涵的共同規律,進而挖掘作品的深層次結構。在探究過程中,幫助他們把原有生活經驗和原有認知結構不斷深化,形成新的認知結構,摒棄不健康的或低層次的情感體驗,提升自身感悟能力,豐富自身情感體驗。
2.3 發展健康個性。文學作品紛繁復雜,包羅萬象,它具有多種表現形式。然而,它們自身卻有一定的穩定結構的存在,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正像一部交響樂一樣,雖然可以多次移調,卻不會失去其交響結構體的一致性。因此,我們的探究和感悟文本就不能"天馬行空"。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類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在此結構內進行感悟,我們的學習便不會隨心所欲,更不可能出現歪解、胡解、曲解作品的現象。
3.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創新模式
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由探究性閱讀——探索性感悟——哲理性思考——創意性評價四部分構成。其中讀是基本前提,悟是重要方式,思是必經途徑,評是有效手段。它是一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交互作用的過程,最終將學生導引到思維與能力的最高層次——創新。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堅持教師在平等對話中的首要地位。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經驗,獨特的人格魅力,應該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起首席地位,當學生出現錯誤解讀、感悟時,應該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解凄.不斷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為更進一步的解讀文本做好準備。
3.1 探究性閱讀就是學生自主研究閱讀。探究性閱讀就是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感知,自己根據學習目標、學習提示進行感性閱讀,在閱讀中研究探索求知。通過閱讀能識別出課文中的重要信息,注意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會課文獨特的寫法,還能敏銳地發現自己在閱讀理解上的障礙或問題,設疑性、存疑性地讀,并通過查找資料,聯系舊知理性分析,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與意見,以便于后面有針對性地展開討論采用何種方法加以解決。
教師要始終站在前方引導學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狀態。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材料,以便學生自主研讀。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盡力使學生始終處于尋找新的平衡的狀態中,又要不斷創設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向一個個未知點前進,使學生的學習既有動力又具可能性。
3.2 探索性感悟。語文學習中的感悟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積累基礎上,對"字、詞、句、篇章"的內蘊有自己獨到的感觸和領悟。一般來說,人對語言的理解要經過兩個階段,一是通過聽覺和視覺感知它的聲音和形體,二是通過大腦思索它的意義,感悟過程是一種復雜的認識活動過程,是學習主體積極探索的過程,也是同化與順應過程。
3.3 創意性評價。創意性評價也就是協作式探討、創造性想象、不定論的評說。通過相互間的討論、交流,對相關問題展開評價,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所學問題的理解,并且使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激發學生求異創新。
4.探究式閱讀教學轉變的建議
"讀、悟、思、創"四個環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它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養成學生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
4.1 變學生的"配角"為"主角"。教學時要時時牢記學生是學習主體,是"主角",要充分相信學生,真正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探索,自主學習,切不可操之過急,代替學生學習思考,使學生的自主研究流于形式。教師不必放心不下,不能"心太軟","把所有的事情往身上扛",而應是"該放手時就放手"。讓學生疑難能解決,是非能自辨,爭論能自奮,高精能自探,教師只管搭架子,引導學生攀援而上,自己去完成意義建構。教師要心甘情愿地充當二線人物。
4.2 始終以學生積極參與為主。讓學生做主人,真正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討論、交流,深入領悟、體會課文的思想,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學習課文的獨特寫法,感知作者優美的語言,鼓勵創新求異,不必事事有標準、有定論,教師不妨糊涂一點,積極欣賞肯定鼓勵每位學生,特別是差生,哪怕他的回答中只有一點點值得肯定的東西,都要大張旗鼓地表揚,使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形成更大的學習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顯露出不成熟的世界觀或人生觀或已有成見的欠缺,往往對于教學問題的思考處于感性層面,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一些"個性"、淺層次的解讀,要幫助學生把他們的生活閱歷以及"前理解"轉化為新知識。
4.3 變課堂的封閉為開放。學生的閱讀、感悟、思考、創新,絕不僅限于課堂,大量的語文學習在生活中,在課外。語文教學需要開放的課堂,要面向社會、面向實踐、貼近生活。教師不妨將課堂開放化,將課內課外結合為一體,將課堂學習、討論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運用中開闊眼界、學習語文,在運用時提高語文水平,在運用中形成新的學習語文動力,更積極地主動地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來。這樣的天地,才會是學生自由想象創造的理想王國。
5.結論
課堂教學是語文探究性閱讀教學模式走向科學化的有效途徑。好的教學模式能提高深堂教學效益,轉變舊的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
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模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探索、不斷優化、不斷完善,力爭達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 薛艷,高中語文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0年
[2] 康小紅,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式探究學習[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年
[3] 晏艷琴,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0年
[4] 趙晶晶,試論探究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反思[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0年
作者簡介:
江龍家(1970.11-)男,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學歷:本科,畢業院校:阜陽師范學院,現有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單位名稱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青山初中endprint
讀與寫·下旬刊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