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鳳
近期金融界的最熱鬧的事情,當數存款保險制度的即將出臺。這個醞釀了21年的存款保險制度,終于在11月30日有了大跨步,中國人民銀行與當日在其官網發布了《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此消息一經發布,瞬間在各銀行炸開了鍋,央行為什么要出臺該制度?這意味著什么?對國人的“錢袋子”又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銀行倒閉最高賠償50萬元
11月30日,《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正式出爐,并在未來30天內向社會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第五條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所謂存款保險制度,是指由符合條件的各類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繳納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準備金,當成員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產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從而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一種制度。
換而言之,一旦銀行遭遇經營危機以致破產,儲戶的存款還可以要回來,由保險公司進行賠償。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有111個國家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的也傳出將在年內正式出臺。根據央行11月30日公布的《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也就是說,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銀行所有存款賬戶的本金和利息加起來在低于50萬元的,可以全額賠付;超過50萬元的部分,從該存款銀行清算財產中受償。同時,存款保險覆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和外幣存款。
對于50萬元的最高賠付金額,中國人民銀行蘇州街支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向《投資與理財》記者表示,“儲戶不用太擔心,因為按照2013年底的存款情況推算,可以覆蓋99.63%的儲戶全部存款,絕大部分儲戶是可以獲得全額保障的,受影響的微乎其微”。
為什么要推出存款保險制度?
一直以來,在中國老百姓心里,將錢存放在銀行是不存在風險的,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意味著銀行以后可以破產了,銀行破產在中國意味著什么,相信大伙都明白。那么,為什么要出臺這項制度呢?綜合各方專家評論和媒體報道,記者整理出了以下幾點原因:
這是市場化的體現。美國次貸危機期間,數百家銀行倒閉、被收購,銀行倒閉、破產、被收購很正常,這是市場化的體現,中國也同樣要走上這一步,否則銀行只管高吸攬儲、高息放貸款,不顧風險。
中國政府現在沒有能力兜底。中央政府前段時間已經撇清了和地方政府債務的關系,表示不兜底,現在也等于撇清了和商業銀行的關系,表示不兜底,要依靠市場化的存款保險制度來完成。一直依靠政府信用發展的商業銀行到了必須依靠自身信用發展的時候,這是生理斷奶期。
商業銀行的壓力很大。經過前十年的狂飆猛進發展,現在的商業銀行面臨了很多的問題,房地產貸款、地方平臺貸款太多,同業業務很猛,表外業務非常大,理財業務利率很高,高吸攬儲,也就是一些銀行已經到了實質上要破產的階段。這個時候公布存款保險制度就是為了迎接可能到來的銀行破產。
改善貨幣信貸供給環境,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由于銀行存在破產可能性,銀行在微觀經營過程中,會增強審慎經營意識,按照市場規律發放貸款,以確保資產安全。銀行審慎經營,可以降低呆壞賬形成數量。
對中小銀行未必是利好消息
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儲戶的存款安全其實是由國家信用擔保的,背后是由財政買單。存款保險制度成行后,國家不再對存款機構進行擔保,銀行若經營不善,存在破產可能。
業內人士認為,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市場化的基本前提,沒有存款保險制度,銀行不可能實現充分競爭。在金融改革過程中要實現利率市場化,邁出存款保險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一旦利率市場化開閘,國有大銀行的信用會提高,中小銀行信用會降低,中小銀行在攬儲的沖動之下就有可能提高利率,造成運營的風險。換句話來說,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有可能是中小銀行破產的先兆。
經營著一家小文化公司的李老板,在接受《投資與理財》記者采訪時就表示,“看來以后還是把錢存大銀行靠譜點,小銀行利率或許會相對高一些,但是風險有點大。”
存款保險制度下怎么理財
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對于習慣了存款的國人來說,將錢存入銀行也不是保本的最佳理財方式了。
在考慮存款保險制度下怎么理財,首先還是先了解清楚銀行倒閉了該怎么賠付吧。按照征求意見稿的規定是,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銀行所有存款賬戶本金和利息相加不能超過50萬元。所以要想規避風險,超出50萬元的存款,就得分散到多家銀行了。比如,500萬元的存款存在10個銀行是最安全的。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投資策略及咨詢總監鄭毓棟解釋道,銀行清算是個很復雜的過程,所以償付的時間可能會拖得較長,且償付的項目也有相對的順序。
“銀行破產、資產處置之后,最先償付的是本行員工的工資等相關項目,然后是客戶存款,而購買該行債券、優先股、股票等相關產品的投資者一般來講排在最后。”鄭毓棟表示。
對于習慣存款的國人而言,選擇一家或多家“靠譜”的銀行存款才是最關鍵的。現在國人選擇哪家銀行去存款,可能更多的是看誰的利率高,以后高利率的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同樣也打破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從長期來看,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會隨著利率市場化而消失,也可能變成風險自負的投資品。所以理財師們都建議投資者要投資風險與自身相匹配的理財品,要分散投資,不能將雞蛋放入一個籃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