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用

公共管理領域的研究將是今后20年的趨勢,公共政策領域內的問題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方向。
從公共政策角度來講,解決民生問題最為關鍵的是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是什么及其與社會的關系。民生問題包括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等,每一項又需要進行更優概括: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其中的關鍵是:安全的環境、干凈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教育環境、很好的住宿。
學有優教。大家都希望受到好的教育,但又都對教育不滿。我們在做發改委的項目時,調研了很多基層的中小學,我自己的孩子也在這里長大并接受教育,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從公共政策的角度講,是過去一段時間(盡管近兩年有所調整),我們忘記義務教育應該以均等化為指導,不是以市場為指導。而高等教育應該是以市場為指導,我們在實踐中卻把兩件事倒了過來。
我們的學校、家長在義務教育階段謹記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玩命學習,就想進入資源稀缺的大學。然而,高等教育被壟斷了起來,壟斷后公辦大學日子過得很舒服。
比較國外大學與國內大學,最大的差異就是,他們處在一個競爭環境中,我們處在一個壟斷環境中。要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應該是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真正的社會人,而不是教他學會多少算數、學會多少公式,把這些算數和公式學會了才去競爭。
如果把主要目的定位這個的話,那我們的義務教育就培養了一批愛考著名大學、愛考托福的“精英”。如果這一批人沒有考上著名大學,家長和孩子都會認為是自己失敗了。不過,這兩年整體情況有所好轉,我們已經提出義務教育均等化。
住有宜居。在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先改革福利房,之后再來解決。1997年以后的城市住房,我們用“產業”的方式來推動,一次收取多年的土地使用費。
在解決新時期的青年一代的住房問題時,我們用各種“房”來解決,混淆了市場和政府所應該做的。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年輕一代沒有足夠的工資去買商品房,應該有政策去解決大批進入城市的人的住房問題,不管他們屬于知識界還是勞工界。
病有良醫。我們都會老,都會生病,病有良醫,良醫在哪?為什么醫改一直徘徊不前,問題出在哪?
出在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出在了為什么要辦公立醫院、要辦什么樣的公立醫院的問題上。公立醫院的職責是什么?如果對于這一問題沒有一個基本的回答,就不要指望改革會有成效。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府,包括英國模式,都不可能由政府承擔所有的醫療。引進民營資本進入醫療,打破壟斷,需要方方面面的政策予以配合。但只有這樣,中國老百姓病有良醫的理想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