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舒珍珍

近日,中國體操之鄉——湖北省仙桃市傳來喜訊,該市首推的富硒水稻“黃花粘”喜獲豐收。
三伏潭鎮栗林咀村農民張大清手捧金燦燦的稻谷說:“我種了半輩子田,從未見過生長期這么長的水稻。黃花粘含微量元素硒,吃了對人體有好處,一斤最高可賣15元,是普通稻米的10倍。”張大清家6畝田租金加上打工收入,一年比以前多掙兩萬元左右。
過去“靠天收”的普通農田,如今變成農民致富的“金土地”。這是仙桃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集約節約用地,促進土地資源科學開發利用取得的成效。
“泥腿子上樓” 農民變富翁
從漢宜高速公路進入仙桃城區,一條被當地人稱為沔街的文化美食街映入眼簾。誰能想到,如今綿延數公里、蘊含明清建筑風格的沔街,是由過去臟亂破舊的城中村改造而成,現在成為集文化、美食、旅游于一體的風景線。
入夏后,每天有不少市民到沔街消暑納涼。劉口社區正在散步的龔大爺,懷揣收音機,悠閑地聽著“沔陽花鼓”。
劉口社區的前身是仙桃市沙嘴街道辦事處劉口村。2005年以前,劉口村還是一個負債村,集體經濟發展遲緩,多數村民外出打工養家,年人均純收入僅3000元,村民日子過得緊巴巴。
龔大爺用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破破爛爛來形容昔日劉口村的村容村貌。2010年,劉口村迎來改變歷史的機遇,作為仙桃市城中村改造第一站,劉口村進行整體拆建。此次改造,每戶分得300平方米的還建樓和10萬多元的拆遷補償款。
村民李國志住了10幾年老樓房,現在擁有劉口社區3套商品房。“記得搬新家那天,兒子女兒高興地不停拍照。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泥腿子洗腳上樓’,一下子從農民變成居民。”
劉口社區書記朱臘章介紹,社區成立了劉口工貿發展公司,目前擁有固定資產總值2.5億元的商業鋪面和1.2萬平方米的美食街出租產權,公司年利潤可實現500萬元至700萬元,租金收益的49%按股份給農戶分紅。自2013年沔街開街以來,日接待游客近萬人次,日營業收入近百萬元,安排居民就業近千人。不少村民在家門口打工,一年賺一兩萬元不成問題。
城中村改造使普通土地“生金吐銀”,為城市發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給招商引資開拓出寶貴的投資空間。更為重要的是,村民們“洗腳上樓”,不僅在個人收入方面得到了明顯改善,還能享受公共設施齊備、綜合環境幽雅的都市化生活環境。
企業進園 寸土生寸金
仙桃是一座快速崛起的城市,正處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關鍵階段。一邊是旺盛的用地需求,一邊是有限的城市空間,如何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保護的關系,考驗著國土部門破解發展瓶頸的能力。
執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是現實的必然選擇,也是用地突圍的唯一途徑,首先要通過用地方式轉變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仙桃在項目用地上嚴把“六度”,即投資強度、稅收額度、環保程度、科技高度、鏈條長度和時間限度。市里明確規定:工業項目投資強度城區不得少于150萬元/畝、稅收不得少于15萬元/畝,鄉鎮投資額不得少于100萬元/畝、稅收不得少于10萬元/畝。環評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一律禁止落戶,科技含量不高的項目嚴禁立項。
走進城區西南部的仙桃工業園區,各類企業按產業分布于不同區域。園區匯聚了臺灣旺旺、香港聯亮等12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醫藥衛材、非織造布等五大支柱產業。
除知名企業外,園區不乏中小企業的身影。走進一家紡織廠,上百號工人正在緊張作業。該公司負責人介紹,他們原計劃在城區選址建廠,因達不到投資強度被拒。后來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引導下,進入園區已經建好的標準廠房,公司只需支付租金及管理費。
“中小企業普遍資金短缺,引導企業用地向集約式轉變,不僅可讓企業擺脫用地制約,降低投資成本,更有利于產業聚集發展。仙桃市國土資源局土地利用科科長尹梅介紹,中小企業在園區內可選擇租賃現有廠房、先租后買等多種方式,園區為其提供物業管理、物流、財稅、用工等多項服務。
一方面“用地難”問題絆住不少企業,另一方面“圈而不用”現象造成土地資源浪費。仙桃市國土部門據此醞釀新政,出臺巡查制度,對部分閑置、低效利用等各類土地,利用各種方式有效激活、二次開發。閑置土地超過兩年又無力開發的項目,堅決收回。
此外,為從源頭防止土地閑置或低效利用,仙桃市國土部門出臺了更有針對性的用地政策。“比如實施滾動供地。去年一家企業需要130畝地,我們先按一期實際用地供地,等第二期開建時再供地。”尹梅表示。
截至目前,仙桃市共清理出閑置土地113宗、4576畝,通過限期開工、督促轉讓、用地置換、收回出讓等方式已處置盤活閑置低效用地68宗、2662.15畝,征收土地閑置費50多萬元。
“在今后較長時期,仙桃市經濟發展所需建設用地,需要在現有存量建設用地中尋找出路,要把每一塊珍貴土地用在刀刃上。”仙桃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詩文表示,嚴格處置現有閑置土地,能盤活存量用地,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遏制土地閑置浪費現象。
土地整治 地里挖“金娃”
仙桃市大力開展富硒土壤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建起7000畝的富硒農產品產業示范園,引進中糧(仙桃)米業公司流轉土地2000畝,于去年啟動水稻產業園核心示范區建設。
栗林咀村村民李洪強長期在外打工,家里的田地時常拋荒或交給親戚種。自從仙桃市啟動富硒稻米產業開發,他家4畝田全部租給中糧公司,年租金共4000多元。
仙桃市創新運行機制,堅持“企業+合作社+基地”經營模式,促進全市富硒水稻高效科學開發。在此背景下,栗林咀村專門成立農業合作社,農民返聘到中糧公司干活,統一農藥化肥、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收割烘干。
與栗林咀村毗鄰的要興村,也因土地整治享受到惠民成果。村支書劉春仿說,村里3000多畝土地經過科學整治后,原本泥濘細窄的田埂、“邊角料”田塊被整平拉直,變成一片片方整的水田;一條條灌溉涵管、引水渠代替了土渠土溝,澇能排、旱能澆,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還節省了人力成本。
要興村村民龔進華,一個人在家種了10畝田,是村里有名的“種糧大戶”。龔進華算了一筆賬:他家有6.5畝田,土地整治前畝產不到1000斤,整治后達到1300斤。由于旱澇保收,春季還可以插播一季水稻。算上省下的人力物力,總體比以前增收一半以上。
據統計,2003年以來,仙桃市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38個,建設規模87.88萬畝,總投資額12.82億元,全市已完成65%以上的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工作,惠及農民近百萬人,預計2017年可以實現全域整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