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江
(新加坡邦城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蘇南京210029)
縱觀古今中外,城市的形成、發展及演變與河流水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濱水地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現代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休閑中心。
馬尾河是綿竹的“母親河”,她自北向南穿越綿竹城區(圖1),承載著綿竹城市的生長、發展,更是展現城市文化、凝聚城市時代精神、體現城市現代活力的重要載體。

圖1 區位圖
馬尾河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間。目前的馬尾河城區段落長度約4公里,在上世紀90年代初經過景觀改造,沿河道兩側已經形成了帶狀的城市公園,景觀帶內有連續的親水步行道、茶室、健身器材等設施,是市民健身、休閑、交往的重要空間載體。
馬尾河是九頂山的鳥類等生物沿水生態廊道往返流動的重要通道。目前河道內有白鷺等鳥類活動,但水系、綠地不連續,且缺乏“廊-斑-廊”組合的生態系統結構。按照“先底后圖”的思路[1],規劃提出馬尾河城區段落構筑“一廊四斑”的生態結構,以發揮馬尾河作為生態廊道的生態功能。
老城段兩側綠地空間狹窄,且受現狀建設制約,空間拓展難度較大。規劃在老城區段有限的濱水空間內優先確保綠化空間的連續。最窄的段落至少確保“一棵樹”能連續[2]。新區段河道按照按照130~240米寬度布置連續的綠化帶。
在馬尾河沿線布置了4處生態斑塊,分別為上游的生態濕地公園、中下游的新人家段、歡樂谷段和綠色夢段。生態斑塊的規模均達到20公頃以上,斑塊內以大面積綠化和水體為主,并在規劃控制中提出斑塊內綠地率不低于75%,以便形成適宜生物棲息的生態斑塊。

圖2 總平面圖

圖3 鳥瞰效果圖
馬尾河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沿線串聯了民主巷等歷史文化資源。規劃通過對綿竹城區的歷史資源、城市特色等進行剖析以及對《綿竹市旅游規劃》、《綿竹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綿竹市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的解讀,提出綿竹中心城區“兩心相映,一帶一環,四軸六片”的特色網絡結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馬尾河景觀帶集“生態、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功能定位。
在馬尾河景觀帶的總體空間布局中,規劃提出“十里長河、幸福畫卷”的布局思路。即以馬尾河為軸,根據發展基礎和周邊資源特征,將馬尾河城區段劃分為5個段落(圖4),并為每個功能段落策劃了相應的片區主題、主要功能和旅游特色。

圖4 功能結構圖
馬尾河濱水景觀帶與周邊的城市空間聯系密切,規劃重點在功能、交通、景觀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加強“河—城”互動。
(1) 功能層面。規劃提出馬尾河濱水景觀帶的三大功能,分別為城市生態景觀廊道、市民休閑活動中心和文化休閑旅游帶。
馬尾河景觀帶的功能與周邊地區的城市功能有著密切的關聯。規劃以周邊地塊的用地功能來引導景觀帶的功能布局。在城區段的上游,河道流經城市的生態綠地,規劃將對應的景觀帶段落作為具有水體凈化和生物棲息功能的濕地;在城區段中游,河道流經生活區、商業區,對應景觀帶段落的功能以面向周邊市民的休閑功能為主。尤其在老城區段落,規劃通過對市民的行為調查,針對性的布置休閑活動設施,以完善景觀帶的休閑活動功能;在城區段的下游,河道流經產業區、尾礦區等與市民活動聯系較少的段落,規劃將對應的景觀帶設計為植物園、游樂園等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主題公園。
馬尾河是連續的線性公共空間,沿線的文化旅游資源豐富,通過景觀帶可以串聯老城區的民主巷、新區的月亮泉等城市重要旅游資源點。規劃將馬尾河景觀帶作為城市的文化休閑旅游帶,在串聯現狀資源的基礎上,在景觀帶內策劃了歡樂谷、濕地公園等潛在的旅游資源。
(2)交通層面。濱河道路、跨河通道分別是平行和垂直于景觀帶的通道,它們的布局直接影響濱水景觀帶的交通可達性。因此規劃著重從濱河道路、跨河通道兩個方面加強景觀帶與城市交通的銜接。
現狀馬尾河兩側的濱河道路一方面線性不連續,另一方面濱河路與景觀帶之間布置了居住等非公共的用地功能。為此,規劃提出對濱河路的線性和濱河路與景觀帶之間的用地進行功能調整的方案,在新區段落的濱河綠化帶與周邊的建設用地之間增加濱河道路,確保濱河道路線性的順暢、消除濱河道路與景觀帶之間的用地阻隔。
馬尾河城區段有17處跨河通道。經分析,原規劃中的17處通道之間的間距與周邊功能不匹配,新區的中心區段落跨河通道間距遠大于老城區的跨河通道間距。為此規劃提出在新區段新增3做步行橋,以加大跨河通道的密度,加強兩岸聯系(圖 5)。

圖5 跨河通道分析圖
(3)景觀層面。馬尾河景觀帶是城市的重要景觀廊道,規劃將景觀帶內標志性景觀節點的布置與城市的整體空間景觀格局進行整體考慮,在景觀帶與城市重要景觀通道的交匯處設置標志性的構筑物或廣場,將馬尾河景觀帶的空間景觀節點融入城市的空間景觀網絡中。
馬尾河的老城段落是成熟的濱水景觀帶,規劃在老城段選取了5個典型的段落,從5:00~21:00每間隔2小時對各個點的市民活動行為進行記錄,以調查各個時間段落和空間段落中市民的活動狀況,分析活動市民的行為特征和需求(圖6)。

圖6 行為調查與分析
通過行為調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 早晨7點和晚上7點左右是濱水景觀帶中市民活動最密集的時間段。進行散步、跑步等活動的市民主要集中在連續性較好的親水的步道;進行打拳、做操等活動的市民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廣場。
(2) 步行通道的連續性與散步、跑步的活動有直接的相關性。在C、D段落等親水步道被侵占的段落活動市民的數量明顯偏少。
(3) 點狀的放大空間較線性的空間更易于吸引駐足的休閑活動。A段落寬度達到50米以上,段落內提供座椅、假山等休憩設施,集中了大量駐足停留的市民,其余段落空間狹窄,駐足市民明顯偏少。
基于行為分析,規劃對老城段落提出了相應的空間品質提升策略:首先規劃通過增設濱水棧道等方法將老城段步行空間進行貫通;在有空間條件的段落增設放大的空間節點。
老城段落的行為調查也為新區段落的景觀帶布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馬尾河濱水景觀帶既是生物遷徙廊道,又是市民活動的公共空間。這類景觀帶的規劃設計需要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層層深入。首先在整體系統梳理涉及生態、水利、功能、旅游、交通、景觀等專項,這些內容與城市或河道的流域有著密切的關聯。其次,在景觀帶內應根據其所處位置的特征進行分段落區別對待,堅持生態優先和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空間和設施的組織。最后,至關重要的是規劃需要提出能指導工程實施或者下一階段詳細設計的指引。
[1]俞孔堅,李迪華.“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美)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