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晨(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羽網教研室 上海 200438)
本文研究對象為中、港壁球隊建設現狀。
(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需要,查閱有關體育項目的發展趨勢的分析研究等相關文獻。
(2)訪談法。
根據研究需要制定相關的訪談提綱,以走訪、電話、郵件等方式訪問壁球項目主管領導、教練員和裁判員等,就中國壁球競技體育隊伍的現狀以及應著手解決的對策進行訪談與咨詢。
(3)邏輯分析法。
運用歸納、演繹、類比、推理等邏輯分析方法,對本文所需研究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對策與建議。
(4)比較研究法。
本研究選擇比較研究法,專門對中國大陸、香港壁球隊建設過程所涉及的諸多方面進行了全面有效地比較研究及分析。
(1)中、港壁球場館現狀。
目前,影響壁球運動在國內普及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場館數量。一整塊標準的壁球場地造價相對昂貴。根據大眾點評網搜索發現,國內對公眾開放的場館總共只有108片(表1)。

表1 全國范圍各省市、地方對外開放場館分布情況
截止201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擁有721.97萬人口,卻擁有600塊左右的壁球場地。這說明壁球運動在香港發展情況較好,場館設施齊全,參與人數眾多,群眾基礎普及率較高。
(2)中、港壁球賽事現狀。
從2008年開始,中國本地賽事主要有全國壁球巡回賽、個人錦標賽和團體錦標賽、國際賽事主要有中國壁球公開賽;而香港經常性的舉辦國際賽事主要包括亞青賽、世青賽、香港公開賽等。可以反映出中國壁球運動群眾基礎薄弱,符合舉辦國際性的壁球場地少。
(1)中、港壁球隊運動員基本情況。
目前,中國國家壁球集訓隊運動員共有13人。與香港現役運動員相比,在各年齡段的人數上均有較大差距(見表2)。

表2 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現役運動員基本情況表
(2)中、港壁球隊運動員運動背景。
目前,中國壁球集訓隊主要從羽毛球運動員中選材。因此,接觸壁球訓練時間較短,成年運動員的也僅有4至5年的運動經歷(見表 3)。

表3 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現役運動員壁球運動訓練時間表
(3)中、港壁球隊伍成績。
在國際比賽方面,中國連續參加了四屆亞運會(參賽人數從最初的2人(男、女各1人)增加到了8人(男、女各3人),參賽項目也從釜山亞運會時的男、女個人賽,發展到廣州亞運會參加全部個人項目和團體項目,但在成績上一直沒有突破。而香港隊則長期占據榜首(表4)。說明中國壁球運動員同香港運動員之間的技戰術等方面存在著差距,也反映出兩地壁球發展水平的差異。

表4 中、港兩地東亞壁球錦標賽成績情況對比
(1)中、港壁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壁球專業隊僅在昆山和上海體育學院附屬競校設有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所以中國壁球協會將主要通過與體育類院校的專業競技體校合作,進行后備人才培養。
香港的壁球運動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則較為系統,基本按照“金字塔”式培養優秀的運動員,符合后備人才培養的一般規律。通過中國與香港壁球后備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的對比,可以發現中國后備人才培養方式單一,有明顯斷層、不完善。因為金字塔式的層層篩選是在運動隊領域中選拔人才的普遍規律,作為一支競技隊伍的組成應參照“金字塔”的形式去培養運動員。
(2)中、港壁球運動員的流動。
中國壁球運動員的流動方式以外出集訓和外聘壁球教練員任教為主,但是每次集訓時間較短。而香港壁球隊每年都會讓優秀運動員們到美國、荷蘭等國家與優秀選手一起訓練、學習與交流,而且集訓時間相對來說都較長。
(1)中、港壁球教練員的基本素質和專業素質。
與香港壁球教練員相比,中國國家壁球隊教練員在壁球專項技戰術能力較欠缺,對該項目上的理解不夠深入,所以導致壁球專項技戰術能力較弱反之香港壁球教練員。
(2)中、港壁球競技體育隊伍教練員的培訓比較。
目前,在香港獲得一級證書的教練員有59人,二級證書的教練員有21人,三級證書的教練員有2人,且這2人是香港體育學院壁球全職教練員。目前中國大陸獲得壁球一級證書的教練員有20位,卻無一人是全職。
(1)經費投入。
通過訪談得知,中國國家壁球隊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的財政撥款,由國家體育總局小球管理中心負責經費下撥(見表5)。

表5 中國國家壁球隊2013年度經費收支情況表 經費(單位:萬元)
而香港壁球隊的經費支持。不同于國內完全依賴政府財政撥款,其經費來源較為多元化(見表6)。

表6 香港壁球總會2012、2013年度收支情況表
(2)醫療保健。
目前,上海體育學院雖為中國國家壁球隊運動員們在競技體校安排了專業的醫生,但是與香港壁球隊醫療方面相比,不夠完善。通過訪談得知香港壁球隊每次外出比賽,都會有一名物理治療師隨隊外出,協助參賽運動員的賽后恢復、治療等,保證順利完成比賽任務(見表 7)。

表7 香港壁球隊后勤保障人員表
(1)中國大陸的壁球場館存量和賽事較少,從客觀條件上制約了壁球運動的普及;
(2)中國大陸壁球現役運動員數量較少,梯隊設置不合理,運動員接觸壁球訓練年限較短,且沒有國家運動員等級評定政策,從而影響了該項目的普及與發展;
(3)中國大陸壁球運動僅在昆山和上海體育學院附屬競校設有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出現了明顯的斷層現象;
(4)中國國家壁球隊教練員掌握了一些基礎理論知識,但是在壁球專項技戰術能力較欠缺,訓練方法上創新能力不足;
(5)中國大陸壁球隊伍的后勤保障系統尚不完善,訓練、比賽經費完全依賴國家財政撥款,無經營性收入;沒有常設的科研、營養、醫療等后勤保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