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贊娣,張 勇
(1.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29;2.中國氣象局,北京100081)
自近代工業革命200年以來,全球性二氧化碳排放量劇增,導致了惡劣氣候現象持續發生。在已發生的自然災害中91.4%與氣候有關,而且氣象災害數量在各類自然災害中一直居于首位,并呈現隨氣候變化而穩步上升的趨勢。今天全球仍有24 億人以煤炭、木炭、秸稈為主要燃料,各種溫室氣體排放蔓延無控,全球性氣候變化仍處于惡性循環之中。據聯合國估計,未來全球氣溫與前工業化時代相比,將上升3°C,超出了氣溫上升最高2°C 的警戒線。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會越來越嚴重,干旱范圍加大,洪水不時泛濫,物種滅絕加速,災難性的氣候現象將進一步影響諸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存。
我國節能減排現狀與目標存在巨大差距。2010 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能源消耗第一大國(見圖1)。我國在2010 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明確提出2020 年的減排目標: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15%左右。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問題,本著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精神,以《巴厘路線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為行動指南,率先厲行,主動加強國際合作,高標準地確立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并承諾“言必信、行必果”,將堅定不移地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

圖1 2010年世界主要國家的能源消耗比例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也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先后制定和修訂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堅持把節能減排的法律法規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當今,中國節能減排走勢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著巨大影響。
(1)對發展中國家起著帶動作用
中國有13 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過3 000 美元,按照聯合國標準,還有1.5 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當前又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確實存在著特殊困難。但是,我們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1990—2005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6%。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提出,到2020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在如此短時間內這樣大規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而且,我們的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實行全面的統計、監測、考核,保證承諾的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我們的減排決心和舉措,是一把尺子,是一個標桿,受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贊許,也必然有效地帶動和促進發展中國家減排目標的制定和落實。
(2)對發達國家起著催化作用
過去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總量的80%,換取了經濟高速發展,過上了富裕生活,但如今仍維持著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且大多屬于消費型排放,所以受到世界輿論的廣泛譴責,并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減排義務。中國作為經濟落后的國家,在節能減排中負荷超重,實施堅決,能主動走在世界前列。這種犧牲自我、顧全大局的姿態,無疑對發達國家起著催化作用,迫使發達國家不得不考慮自身和國際利益。
(3)對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起著加速作用
中國政府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面對自然災害的嚴重威脅,大力度地實施節能減排舉措,對遏制全球性氣候變暖實實在在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國2008年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13%,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相當于少排放了8億噸二氧化碳。我國除對新能源戰略的大力度投資外,可再生能源在民間的商業化也發展得如火如荼。以中國太陽能熱利用民間產業為例,全國現在裝了1.3 億平方米集熱器,覆蓋5 000 萬家庭,使2億多人口用上了太陽能,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2008年中國推廣了3 000萬平方米集熱器,相當于節約15 000兆瓦電,減排2億多噸二氧化碳及其他排放物,為全球節能減排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世界自然基金會拍攝的《唱響中國企業低碳發展之音》(可再生能源篇),是重點針對中國碳排放計劃的實施、節能環保產業生態狀況以及“皇明模式”對環境改善的巨大貢獻作的專題采訪宣傳。中國企業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業績力證中國已經是“綠色大國”的事實。
我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主要屬于大陸型季風氣候,氣候本來就多變,如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惡劣的氣候條件勢必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所以,加強減排力度,對我們自身大有裨益。
(1)確立了全方位治本減排思路
首先,我國全面開展生態、大氣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我們持續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匯。2003—2008 年,森林面積凈增2 054 萬公頃,森林蓄積量凈增11.23億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積達5 4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其次,大力發展新型再生能源。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達到12 萬千瓦,太陽能利用面積為1.3億平方米,居世界第一。水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分居世界第一、第四位,核電裝機容量提高到910 萬千瓦,在建2 000 萬千瓦,規模也位居世界第一。農村有3 050萬戶用上沼氣,每年可替代近1 600 萬噸標準煤。可再生能源增長51%,年均增長14.7%,2008 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達到2.5 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 900多萬噸。這些全方位、立體式減排舉措必然取得顯著效果。
(2)洞開了發展低碳經濟之門
2007 年9 月,胡錦濤主席在APEC 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講話時,曾提出“四個碳”,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匯、促進碳吸收技術。為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國務院出臺的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計劃也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內容,包括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和環保的評估、審查制度,通過提高門檻來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過快增長,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等。在2008 年新增加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投資計劃中,安排了5 800億元用于節能減排、生態工程、調整結構、技術改造等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項目。為此,國家工信部對工業經濟減排提出了八大任務:一是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二是加強行業分類指導,深化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工作;三是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的管理;四是加大重點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力度,實施專項規劃、實施方案和目錄管理;五是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六是依法推動行業節能減排,實施激勵政策;七是開展節能減排宣傳教育培訓和表彰活動;八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管理。可見,我國發展低碳環保經濟是堅定不移的,力度相當大。
(3)有效遏制了氣候變暖趨勢。“十一五”以來,我國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計劃,在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開展節能行動。大力推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產能。2006—2008 年三年間,經過艱苦努力,共淘汰低能效、高排放的煉鐵產能6 059萬噸、煉鋼產能4 347 萬噸、水泥產能1.4 億噸、焦炭產能6 445萬噸、小火電機組3 421萬千瓦,大量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單位GDP 的能耗下降了10.01%,化學需氧量(水體污染的主要指標)的排放量下降了6.61%,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下降了8.95%。全國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實現了時間、任務雙過半,節能減排取得了重大進展,大氣環境明顯好轉。
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劇增,從而導致了氣候愈來愈暖的趨勢,天氣、氣候極端事件不斷發生,形成了大氣環境惡性循環,給人類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遏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已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率先厲行,高標準地確立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近年來,制定了一系列節能減排法律法規,采取了一系列生態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強化減排力度,有效遏制了氣候變暖趨勢,無論對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無疑起著帶動和催化作用,為全球氣候變化趨好做出了卓越貢獻。
[1]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Z].北京: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
[2] 新華網.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EB/OL]. (2009-12-19)[2014-07-01].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2/19/content_12668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