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建,從海燕
(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03)
據統計,2012年江蘇一、二、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比達到6.3∶50.2∶43.5,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63%。但總的來看,與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的要求,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如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產業層次有待向高端攀升、工業布局尚需進一步優化、產業集中度有待提高等。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關系,大力推動江蘇省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發展。
在經濟發展中,城鎮化過慢,工業化將缺乏市場需求方面的支撐因而將失去動力;而工業化過慢,城鎮化就會缺乏足夠的產能供給,而失去依托。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表現出顯著的互動發展特征:第一階段(1978-1991),以蘇南鄉鎮工業驅動小城鎮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117.1億元增加到1991年的725.83億元,增加了5.2倍,年均增長15%,居全國領先地位,全省形成“小城鎮,大發展”的格局,并催化了無錫、常熟、江陰等縣域經濟的強勁崛起,新興中小城市相繼成長。第二階段(1992-2007),以開發區建設和外向型經濟驅動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階段。工業經濟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工業發展突飛猛進,2005年對外經濟依存度達到57%。城鎮化加速推進,2005年城鎮人口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0.5%。2007年城鎮人口總量達到4056.23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3.2%。第三次“兩化”互動發展階段(2008-今后一段時期),以創新型經濟驅動的全面提升城鄉建設水平發展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生產性服務業提速發展,工業轉型升級取得初步成效。蘇南大中城市發展層次不斷提升,蘇北、蘇中發展迅速,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產業競爭力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城鎮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工業實現轉型升級。工業轉型升級主要體現為由低技術、低附加值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即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演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成新的城市功能區的開發建設和原有工業區的布局調整,服務業的培育促進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升級。高新技術和服務業相互依托,共同促使城市形成有機的創新網絡系統,帶動城市功能的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又進一步吸引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入駐,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從2003年至今,蘇州一部分工業企業實行“退城進區”戰略,從古城區搬遷,不僅使企業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古城區的環境也得到大幅改善,城市整體空間布局更加合理。部分搬遷后的工業廠房,也得到重新利用,打造科技和文化創業園,實現古城區內產業的轉型升級。

圖1 1978-2011年江蘇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比較
伴隨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參與國際分工的城市在人才集聚、基礎設施建設、制度環境等方面逐漸與國際接軌,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符合國際市場競爭需求的城市系統。同時城市快速的工業化與其全球化過程相互推動,促進大城市周邊的城鎮以工業區、生產區、裝配與服務區等形式出現和崛起,帶動城市群的區域發展。

圖2 1998-2011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持久動力和有效途徑。如果說工業化在某種意義上主要是創造供給,那么城鎮化則主要是創造需求。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元。2012年雖然江蘇省城鎮化率已達63%但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率80%以上的水平差距仍較大,城鎮化仍滯后于工業化。
城鎮化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空間載體,有利于工業產業專門化、規模化、高級化的形成。開發區和城市新區的建設是城鎮化發展的主要空間形態,為促進中心城區的工業結構不斷優化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1985年以后,美國東北部地區在制造業外遷的過程中,很多大都市區成功地由制造業中心轉變為管理咨詢、商務、法律、貿易、旅游等服務業中心,如底特律為汽車研發中心,芝加哥為會展中心。
工業化是城鎮化發展的發動機和根本動力,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工業發展帶動就業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城鄉居民構成。反過來,通過城市的外部經濟效應和集聚經濟效應,城鎮化反作用于工業化,促進工業更高水平和更高層次的發展。“十二五”時期江蘇省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呈現出新特點和新趨勢,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協調處理好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關系,驅動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協調發展、良性互動,早日實現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的轉變。
把握新的工業革命和推動“四化”同步發展的新契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核心在工業化,依托在城鎮化,關鍵在協調聯動,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提升城鎮信息化水平,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構建與建設工業強省要求相匹配、科學合理、功能完善、符合國際競爭需要的現代城鎮體系,形成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發展過程中,必須著眼于江蘇省工業發展的現實情況和問題,著力推進產業向高端化演進、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努力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按照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產業發展要求,加快引導人才、技術、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集聚,加以重點培育,力爭實現新突破。堅持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大力發展以裝備制造為主的先進制造業,支持重點企業瞄準世界前沿技術加快裝備升級,提升先進制造水平。強化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同定位的空間聚集效應,培育更多的生產性服務供給主體和服務型制造企業,不斷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尊重人的探索精神,引導企業加強創新意識,培育區域創新文化,豐富城市文化內涵。以高端產業提升城市發展層次,以高層次的城市發展吸引更多高端產業入駐,形成良性循環,促使產業和城市在互動發展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中,應以產業鏈條為紐帶,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著力培育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的現代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約集聚化發展。加強規劃引導,優化要素配置,推進企業向園區集聚發展,進一步優化園區空間布局,提升園區產業層次。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影響力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加快輕紡、機械加工等傳統產業集群的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提高技術層次和產品檔次,促進傳統產業集群向現代產業集群升級。從當地的主體功能區定位、資源稟賦條件、主導產業特征等實際情況出發,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跨區域產業轉移機制,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動的區域產業布局。
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工業文明與城市文明是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的,如底特律汽車、瑞士手表、意大利皮革等。必須把城市的特色定位與主導產業結合起來,完善工業質量體系,提升工業產品質量,大力發展品牌經濟,打造名牌名企名城。鼓勵企業建設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導和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工作,掌握產業技術標準話語權,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提高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引導企業強化品牌意識,堅定信心創品牌,把創建品牌工作納入企業的發展戰略,調動企業創建品牌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大力開展質量教育培訓,宣貫卓越績效標準、精益管理等先進管理方法,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和質量控制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水平。
產業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的滲透、倍增和創新作用,使信息化真正成為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倍增器和提升機。在信息化水平較弱的區域,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全面滲透,加強信息高速公路等基礎條件建設。構建“數字江蘇”,重點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光纖寬帶、下一代互聯網、下一代廣電網絡建設,推進城際網絡的高速互聯和城市網絡的光纖覆蓋,建設開放融合的信息網絡體系和“隨時、隨地、隨需”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圍繞生產制造、商貿流通、物流配送和經營管理流程,推動物聯網在工業、農業、商貿流通、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等重要領域的集成應用和示范推廣。
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工業化和城鎮化全過程,走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道路。必須貫徹節約優先的方針,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不斷提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建立健全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實現淘汰落后產能從以行政推動為主向以市場手段為主轉變、從企業被動淘汰為主向企業自覺主動淘汰為主轉變、從單純推動淘汰為主向以淘汰促轉型發展為主轉變。大力推廣應用高效節能新技術、新產品,進一步推進冶金、化工等重點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和改造升級,實施集中扁平化的能源動態監控和數字化管理,實施系統節能。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廢舊家電、電子廢棄物等循環利用。
較為完善的制度環境是發達國家能夠率先實現經濟起飛和持續增長的重要原因。結合江蘇省實際,探索城市信用體系建設的有效方式和途徑,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完善行業信用記錄,推進行業信用建設,加快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建立統一征信平臺和失信聯動懲戒機制,建設“誠信江蘇”。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執法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最大限度整合創業資源,完善創業政策制度,打造創新創業平臺,優化創業環境氛圍,引導有識之士和青年人才來江蘇創新創業,形成“創在江蘇”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