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摘要:城市郊野公園是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人走近自然的最好的途徑,以青西郊野公園為例,通過對基地自然環境的實地調研和考察,通過再造景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對基地整體的文化藝術人文等方面的內涵進行提升,讓更多的市民愿意走進郊野公園。
關鍵詞:郊野公園;人文;公共藝術;再造景
規劃擬構筑上海市青西郊野公園“再造景”計劃,使公園區域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得到全面保護的基礎上,促使人們走進城市郊野,享受自然生活,摒棄現代城市生活中枯燥乏味的一面,更使自然成為激發現代城市活力、生命力,點亮城市人生活靈感和藝術家創作靈感的創意理想地,使現代城市生活不僅“綠意盎然”,更“創意新生”。
在規劃初期階段,郊野公園藝術概念規劃靈感來源自藝術家創作的“江南水鄉”題材的水墨藝術作品,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蘊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和藝術人文內涵。傳統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有時也稱為彩墨畫講究運墨而五色具,以黑白二色變轉乾坤,蘊含著太極兩儀般的無窮智慧與靈性輝光。傳統水墨畫以其獨特的筆法和畫圖效果形成“墨韻”,并根據墨色的濃淡變化形成色的形式,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也就擁有了墨分五色、素以為絢的大美。
青西片區藝術概念規劃將傳統水墨與進階水墨形式色彩相結合,既有功能用地與規劃重點區域的“濃墨重彩”,也有自然保護區的“輕描淡寫”,將傳統水墨技法與色彩形式與現代藝術概念規劃手法有機結合,強調傳統文化背景滲透浸潤下的“江南水鄉”文化內涵,并通過平面藝術作品,立體裝置,光影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呈現,既強調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觀賞性,營造青西地區整體文化氛圍,也強調觀眾的互動性,參與性,使普通游客感受到公共藝術就在身邊,就在日升月落、蕩蕩前行的平凡歲月之中。
一、色彩構成關系
青西片區內色彩主要以綠為主,道橋以灰色為主,民居多為白墻灰瓦,或紅頂。整體規劃色彩順應“水墨江南”的整體概念,符合“江南水鄉”的環境氛圍,后期藝術規劃以前期水墨畫色彩提取的白色,灰色,黑色為主要基調,另需考慮郊野公園的公共服務功能和對游客的視覺吸引,增強園區活力,采用前期水墨畫提取的紅色,黃色等亮色系為點綴,以營造輕松自由的休閑環境。
計劃構想基地內色彩分布以江南水鄉代表色“粉墻黛瓦”的灰色系為主色調,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管理建筑及基地內部分廢棄建筑形式上色調統一,保留江南傳統建筑風格。藝術規劃介入后將賦予江南水鄉青西區域更豐富、更多樣的江南傳統灰色系,引入國畫中豐富的灰色系色彩,并加入國畫中胭脂紅,秋香色,竹青等傳統亮色系,以現代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呈現,(如平面、立體或光影藝術等等)可為單一元素的大體量藝術作品,也可謂組團形式密集分布的形式,將傳統的亮色系色彩穿插結合于灰色系的大環境中,并考慮因時間變化(如白天與黑夜,及季節變化)引起的色彩變化,使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時時遇到視覺上的驚喜,也為整個青西區域諸如更多的色彩活力,煥發生機。
二、“再造景”藝術計劃理想實施空間(河道和橋梁)
河道和橋梁作為“江南水鄉”概念在基地中最自然和最直觀的體現,作為青西地區基地環境中的特色和亮點,對于整體藝術概念規劃具有重要意義。設計團隊通過調研和考察,希望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多種方式的藝術手段重新塑造部分青西地區的水面環境。
河岸的垂柳和浮于水面的苔蘚與綠水相映成趣,斜向生長的樹干以一種有意思的方式打破了水和岸嚴格的邊界,本區域無論是河道與河岸的尺度比例,及河岸自由生長的綠色植物的密度,無一不都體現著自然趣味。此片區應當適當保留植物、河岸、河水三者自然生長而形成的相互關系,形態簡潔、色彩溫和的藝術裝置的適當介入,既可起到提升文化藝術內涵,增強區域特征的效果。青西天然水系較為發達,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和空氣濕度的作用。但持續出現大片綿長的水系很容易使游客在連續游覽的過程中產生視覺的無聊和枯燥感。在城市郊野公園中,對于流程較長,河道較寬的水面的處理,應該考慮在保留水面原始風貌的同時,加入藝術元素可以吸引游客興趣。
三、“再造景”藝術計劃理想實施空間(濱水空地)
“江南水鄉”水文化不僅僅體現在水面和水環境之中,濱水空地既臨水,能夠很好地體現和結合江南水文化,又避免了水對于藝術裝置材料的影響而造成的局限,在整體環境中是十分理想的實施空間。通過調研和考察,希望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多種方式的藝術手段重新塑造部分青西地區的濱水空地。
根據實地考察和調研,青西地區適宜進行藝術化改造的濱水空地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大部分綠色植物高度較低,分布較為松散,整體視野開闊明亮的濱水空地。此類型濱水空地視野很好,天氣晴朗時陽光充足,景色宜人,非常適宜有人休閑、野餐,或進行集體寫生、采風等藝術創作活動。第二種濱水空地植物較為高大,分布較為密集,與第一種濱水空地相比較而言整體環境內視野不夠寬闊明亮,但環境幽深安靜,非常合適進行獨立藝術創作,或者閱讀,冥想等活動。
四、“再造景”藝術計劃理想實施空間(墻面)
墻面作為整個區域中建筑設施的主體部分,承載了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演變,是對于區域文化發展的最好的記錄者。而“粉墻黛瓦”一直是江南水鄉建筑的代名詞,“粉墻”即白墻,“黛瓦”即青黑色瓦。計團隊通過調研和考察,希望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多種方式的藝術手段重新塑造部分青西地區的墻面系統。
根據實地考察調研,基地內可以利用的墻面主要要有三種存在形式,第一種是田間散落分布的房屋的舊墻面,此類房屋大部分還是傳統建筑形式。房屋中有些仍有人居住,有些為農田管理用房,有些事廢棄房屋長期無人管理和居住。此類房屋墻面通常缺乏修繕和管理,布滿歲月痕跡。第二種墻面是居民聚集區的房屋墻面,此類墻面的一些建筑已經從傳統的民居形式轉換為較為現代、方便的民居樣式,摒棄了傳統而開始接受“方盒子”的建筑形式。此類墻面因房屋長期有人料理一般平整干凈,但因為長期有人居住,所放置的生活設施(空調電器、晾衣架等)破壞了墻面的完整性。第三種屬于橋梁、水壩等建造設施的墻面,有些廢棄有些仍在使用。此類墻面的特點是一般前邊與周遭環境聯系緊密,能夠充分體現江南水鄉的特點及自然環境的趣味性。
五、“再造景”藝術計劃理想實施空間(立體空間)
立體空間多存在于村落中的兩幢建筑的連接處,或是院子,弄堂等,可能為室內,也可能為室外。開敞式的立體空間需要適當舒服的比例和尺寸,青西區域內建筑之間的連接空間均可以被稱為是“立體空間”。通過調研和考察,希望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多種方式的藝術手段重新塑造部分青西地區的立體空間。在青西基地區域內,比較常見并且比例適當的立體空間大概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村落中或是民居聚集區域內,相鄰兩座江南傳統民居之間的區域。這樣的區域一般較為細長,建筑也多為傳統民居樣式,富有豐富的歷史底蘊。相較于室外其他公共空間而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高度多依照兩座房屋的總高度來確定。另一類立體空間屬于兩幢建筑之間面積較為寬大的公共空間,如路橋,如弄堂等。此類空間比第一類空間更加寬敞,更加好用。但是由于此類空間多屬于公共區域,人行來往會對藝術裝置或藝術創作產生一定的影響。用藝術裝置作品直接作為連接建筑之前的手段。不同材料,不同手段直接連接兩幢建筑對于空間的長寬,高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且要考慮到作品完成后是否會對建筑及周邊設施的正常是用產生影響,因此處理方式更多的適用于第一類立體空間。制作較高空的藝術作品。較高空的藝術作品有多重的存在方式,如垂直樹立,如向下懸掛等。由于作品的高度本身較高,因此在作品完成就,不容易對建筑或周圍設施的使用太多產生影響。另,因為較高空作品本身與觀賞者就有較遠的觀賞距離或需要特定角度,對空間面積的要求較高,因此,此手法更多的適用于第二類立體空間。
上善若水,水潤萬物。我們將水岸和水面的藝術化處理作為整個藝術計劃的靈魂之所在,在下一步的規劃中,我們將進一步深入走近青西基地,融合本地區的江南水鄉人文特征和中國傳統文化,發掘青西郊野公園的“水文化”潛質,創造青西郊野公園的文化藝術特色,加之多種形式的公共藝術介入計劃,形成青西地區的郊野公園文化。
既從本土地域特征出發,又延續傳統文脈、引入國際視野,加強專業引導,綜合多學科力量,是規劃設計的前提與質量保證。藝術概念規劃為區域規劃提升了文化藝術內涵,也提供了區域內文化藝術發展傳承的多種模式。傳統文化的貫穿與提升,保證了設計的底蘊與內涵。,公共藝術的介入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郊野公園內部的場所感和區域特征。,但藝術概念規劃仍是在具體區域規劃的基礎上而誕生。
【參考文獻】
[1] 林峰.江南水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2]孫旭陽.景觀II——郊野景觀、濱水空間、公園綠地[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
[3]顧金孚.江南水鄉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
[4]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